珊蝴蛇

珊蝴蛇

珊瑚蛇是一種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眼、鏡蛇科類生物,分布於北美南部、中、南美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珊蝴蛇
  • 拉丁學名:Micrurus
  • 別稱:Coralsnake
  • 二名法:Micru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眼鏡蛇科
  • :珊瑚蛇
  • 分布區域:北美南部、中、南美洲
  • 英文名:Coralsnak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毒素,種群現狀,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特徵:一般為中小型蛇類,但也有部分品種超過1.2米,性情隱秘,棲息於從沙漠到雨林的多種環境中。捕食小型兩棲爬蟲類。
珊瑚蛇為一種蛇目,有黃金珊瑚蛇、中美珊瑚蛇藍長腺珊瑚蛇德州珊瑚蛇、瑪雅珊瑚蛇、亞馬遜珊瑚蛇等,這些都是既美麗而又有劇毒的蛇類。

棲息環境

金黃珊瑚蛇棲居在乾燥的林地,通常窩伏在落葉堆中,數量仍普遍。

生活習性

特徵
珊瑚蛇的身體構色主要以黑色、黃色及紅色為主,外表鮮艷奪目。它們體型最長能生長至約一米,但大部分的珊瑚蛇都只有60厘米左右的長度。雄性的珊瑚蛇比雌性的短小,蛇鱗平滑,頭部較圓,雙眼有著圓型的瞳孔。在野外曾經分別發現過缺乏黑色素(白化)與及缺乏紅色素的珊瑚蛇。
習性
所有珊瑚蛇都是較為神秘與及抗拒接觸外界的,是普遍的夜行性動物。它們多數會躲藏在陰暗的地方,又或地洞之中。珊瑚蛇主要食用其它居於地下的小型蛇類,與及其它地底的小動物。另外,它們也會進食小型的蜥蜴,但卻很少食用齧齒目動物。
擬態
東方珊瑚蛇劇毒,具紅、黑、黃色環狀紋(警戒色),同在南美洲另有花紋相似的弱毒蛇(後毒牙假珊瑚蛇)及無毒蛇(多帶王蛇)。最初以為後兩者模仿前者,但事實上中間的弱毒蛇才是被模仿者,因捕食者被弱毒蛇咬傷後不致死亡,才能獲得教訓從而避免接觸上述三者。模仿者比被模仿者更得到自然的保護。
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徵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適應現象。擬態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騙者。這個受騙者可為捕食者或獵物,甚或同種中的異性。在宿主擬態現象中,受騙者和被模仿者為同一物。許多有毒、味道不佳或有刺的動物往往有警戒色,這點常為其他生物所模仿。動物具有與其他動、植物體或非生物體相似的顏色、形態或姿勢稱之為擬態。按其相反效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尺蠖蛾像小樹枝似的不引人注目,因此稱為隱蔽擬態或稱為模仿。另一種是虻由於它具有像黃蜂一樣顯眼的色彩而欺騙了捕食者,諸如此類的擬態稱為標誌擬態或只稱擬態。

分布範圍

金黃珊瑚蛇分布於美國南部及東南部、墨西哥東北部。
藍長腺珊瑚蛇分布於緬甸,泰國南部,馬來半島西部,蘇門答臘,爪哇。

毒素

珊瑚蛇的蛇毒主要含有神經毒成分,可引起神經肌肉傳導阻滯。由於缺乏明顯的蛋白溶解活性,故咬傷部位的症狀及體徵輕微。
症狀
全身性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出汗,發熱,全身乏力虛弱,感覺異常,肌肉自發性收縮,精神狀態改變,低血和休克。響尾蛇咬傷者可有橡膠味,薄荷味和金屬味。珊瑚蛇咬傷可引起呼吸抑制。蛇毒中毒可引起範圍廣泛的凝血異常,包括凝血酶原時間(按國際正常化比率測定)或部分凝血致活酶激活時間(aPTT)延長,血小板減少,低纖維蛋白原血症,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升高或上述變化共同存在的類似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去纖維蛋白)的綜合徵。出血可發生於被咬部位或黏膜,可見嘔血,黑糞和血尿。大多數病例,血細胞比容明顯上升是繼發於血液濃縮的早期現象,後來可因補液和凝血障礙所致的失血而可使血細胞比容下降。在嚴重病例,溶血可使血細胞比容迅速下降。
珊瑚蛇咬傷時,疼痛和腫脹輕微或缺如,並且常常是短暫的。全身症狀可延遲到8~24小時,創口周圍常有感覺異常,數小時內肢體乏力明顯。病人可有明顯的虛弱和嗜睡,感覺可有變化,包括欣快感和倦睡。顱神經麻痹也可出現,包括上瞼下垂,復視,視力模糊,發音障礙和吞咽困難及多涎。接著可出現呼吸窘迫和肌肉搐搦。一旦珊瑚蛇蛇毒中毒的神經效應出現,抗蛇毒素很難使之逆轉,儘管給予治療仍可持續3~6日,不治病人死於呼吸衰竭。

種群現狀

金黃珊瑚蛇 (Micrurusfulvius)
英名:EasternCoralsnake
生態習性:卵生,每次產下3-13枚。這是美國毒性最強的毒蛇,毒性雖強,但生性隱秘,不會隨意攻擊;喜歡躲在落葉堆、倒塌的樹木與岩石底下,美國有一句諺語“紅到黃,殺人王,紅到黑,請放心”。便是形容珊瑚蛇與牛奶蛇體色辨認的俗語,本種在野外主要以其它蛇類為食。
型態特徵:體長約0.7~1公尺,這種劇毒體型小而瘦,有圓形頭部、小眼睛以及紅色黃色黑色相間的三色環紋。金黃珊瑚蛇與黃頷蛇科同樣具有三色環聞的無毒蛇十分相似。主要的不同點在於,黃頷蛇科的蛇都具有頰鱗,珊瑚蛇甚至眼鏡蛇科中都沒有這項特徵。游蛇科多達300屬1600~1800種,爬行動物的最大一科,包括現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且為除澳洲以外各地的主要蛇類。
被黃金珊瑚蛇咬到後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疼痛,並且其它症狀可以被延遲12小時。但是,如果沒有及時使用血清,神經性毒素就會是大腦和肌肉之間的聯繫中斷,導致說話渾濁、復視覺、肌肉麻痹,最終因呼吸或心臟衰竭死亡。
這條蛇球狀的腦袋、紅黃黑相間的身子比它的毒液更有名,以至於多數人用一首壓韻詩“紅到黑,殺人王;紅到黃,好朋友”來區分它和另一種圖案相似的模仿者,就像擬態珊瑚蛇。珊瑚蛇是一種極端隱蔽並且只在人們用手抓它或者踩到它是才攻擊人類的蛇。它們會充分考慮要對受害人注入多少毒液,所以大多數對人的叮咬都不會致人死亡。實際上,在美國再沒有因銀環蛇咬傷而導致死亡的例子,自從1967年抗蛇毒血清被發表以來。
黃金珊瑚蛇與眼鏡蛇、曼巴蛇、海蛇有血緣關係。它們生活在美國東南方的森林、沙漠、沼澤等地,並且在它們的一生中大多數時間裡生活在挖洞的地下或者葉子堆中。他們吃蜥蜴,青蛙和更小的蛇,包括其它珊瑚蛇。小蛇從它們的蛋中孵出時有7英寸長並且帶有劇毒。成蛇可達到2英尺(0.6米)長。它們在野外的平均壽命尚不可知,但它們可以在人工環境下生存七年。
中美珊瑚蛇
它分布在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及加勒比海沿岸,全長不超過1公尺。軀體上大多具有紅色環紋等鮮明的色彩。吻部為黑色,其後方則有寬幅的黃色環紋。不過軀體上的黃色環紋就較為狹窄了。黑色環紋數10-29節左右,至於紅色環紋則多雜有黑色斑點。此類蛇棲息於森林中,卵生,毒性較強。
形態特徵:全長不超過1公尺。軀體上大多具有紅色環紋等鮮明的色彩。吻部為黑色,其後方則有寬幅的黃色環紋。不過軀體上的黃色環紋就較為狹窄了。黑色環紋數10-29節左右,至於紅色環紋則多雜有黑色斑點。
藍長腺珊瑚蛇
中文名:藍長腺珊瑚蛇
俗名別名:藍馬來珊瑚蛇
英文名:bluemalayancoralsnake
拉丁學名:maticorabivirgata。
習性:一直是東南亞最神秘莫測的毒蛇之一,棲息於初生林及成熟次生林中,半穴居。主要在夜間,及清晨黃昏活動。
體形特徵:長腺珊瑚蛇擁有蛇類中最大的毒腺,毒腺延伸入皮下達1/3體長,毒液為神經毒素,毒性強烈,排毒量雖然不清楚,但以其毒腺大小計算估計不會很少。由於性情溫和,行蹤隱蔽而且遠離人類活動區,所以咬傷致命的例子非常罕見。
食性:主要以其它蛇類為食,亦有資料描述其捕食石龍子或蛙類

保護現狀

我們知道了野生動物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方面所起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物種都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它們通過食物鏈的關係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一旦食物鏈的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青草——蝗蟲——(鼠)——蛇——鷹,這就是其中的一條食物鏈,如果人類無節制地捕獵野外的蛇,蛇就越來越少,導致森林、草地和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鼠害和蟲害給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生態環境就會受到嚴重破壞。捕殺野生動物在全世界都是嚴重的問題,據西方報章報導:世界各地的蛇毒交易將導致毒蛇在地球上滅絕。巴西全國各地的人都涌到米納斯州去捉蛇,也許不久的將來,蛇會成為只有在民間故事中才會提起的動物。
CITES:III 宏都拉斯
科利馬珊瑚蛇Micrurus diastema(宏都拉斯)
黑紋珊瑚蛇Micrurus nigrocinctu(宏都拉斯)
羅阿坦珊瑚蛇Micrurus ruatanus(宏都拉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