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鎮

王魯鎮

王魯鎮位於魚台縣境中部, 鎮機關駐地距魚台縣政府所在地7公里。北靠南陽湖與張黃鎮接壤,西與清河鎮、李閣鎮交界,東與谷亭街道辦事處、唐馬鎮相依,南與王廟鎮相連。全鎮轄51個行政村,總人口30465人(201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

2018年9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准王魯鎮開展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魯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濟寧
  • 地理位置:魚台縣境中部
  • 面積:38.54平方公里 
  • 人口:30465人(2017) 
基本概況,自然狀況,經濟狀況,沿革,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進步,鎮村建設,人民生活,組織建設,中共地方組織建設,基層政權建設,人物簡介,聶峨亭,周樹孔,聶繼范,樊照坤,屈萬里,聶補吾,趙紫生,樊維民,王魯鎮下轄村,人口數據,

基本概況

王魯鎮位於縣境中部。北接張黃鎮,西鄰李閣鎮,東連谷亭街道,南依王廟鎮。轄2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王魯村,距縣城8千米。S251濟(寧)魚(台)公路穿境。惠河、西支河皆與京杭運河相通。全鎮總面積38.54平方公里,總人口30465人(2017),城鎮人口6881人,城鎮區域面積5平方公里。王魯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境內有魯隱公觀魚的武棠亭,魚台縣因魯隱公在此觀魚得名;孔子七十二賢中的閔子騫、樊子遲、宓子賤都在該鎮生活繁衍,以“五里三賢”而著稱。主要物產有小麥、水稻、杞柳、食用菌、水產品、畜牧產品等,年國內生產總值達8.1億元。

自然狀況

王魯鎮地處黃河沖積平原, 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西最大距離11.3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3.2公里,總面積1.22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736公頃。
主要河流有惠河、西支河、白馬河、老萬福河,境內流長21.7公里,流域面積84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蓮藕、蘋果等。
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 苗族、布依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總數為524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79%。全鎮有王、趙、孫、李、周、魏等113個姓氏,其中王姓最多。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000萬元,1978年為3.6億元,2000年為9億元。一、二、三產業比為10∶67.9∶22.1。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200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6億元。 該鎮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1993年組建的山東省魯王集團總公司現為國家大(二)型企業,是魚台縣的支柱企業;濟寧市魚台大米批發市場遠近聞名,被譽為“江北第一米市”。

沿革

原名十里舖,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始改村名為王魯。1939年7月為魚台縣第四抗日區公所駐地。1955年11月第四區改稱武台區。1958年3月,武台區撤銷,設立王魯鄉;同年8月併入谷亭公社。1962年5月從谷亭公社分出設立王魯公社。1966年7月王魯公社分成王魯、武台兩個公社。1984年5月16日改王魯鄉、武台鄉。1995年,撤銷王魯鄉,設立王魯鎮(1996年12月成立)。1996年,王魯鎮面積54.7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轄王魯、田廟、碌朱屯、王響、陳堂、於屯、後閻、吳集、耿莊、陳年、佃戶李、七所樓、大聶、劉莊、後聶、竇閻李、大李莊、史樓、張廟、孟樓、魏堂、李集、潘莊、閻廟、小周25個行政村;武台鄉面積43.2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三里屯、白廟、於梅、後杜、楊莊、杈王、侯堂、大閔、仁祖廟、武台、樊莊、卞李、崔屯、崔武、常柳行、高廟、丁閻、夏家、吳家、大田、西劉、小於、吳馬、宋灣、齊樓、大王26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撤銷武台鄉,併入王魯鎮。全鎮轄51個行政村,人口6.6萬人,面積122平方千米。
2007年12月,將王魯鎮部分區域(原武台鄉)劃歸張黃鎮管轄。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濟寧市鄉鎮第20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有: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鎮、山東省小康鄉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鄉鎮、山東省“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濟寧市經濟強鄉鎮、濟寧市文明鄉鎮、孔孟之鄉鄉鎮之星、濟寧市發展鄉鎮企業經濟強鄉鎮、濟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濟寧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鄉鎮、濟寧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大事記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始改村名為“王魯”。
1913年,聶峨亭在大聶村創辦國小1處,學生25人。
1925年,聶峨亭在全區倡導男子剪鬢、女子放足的革新運動。
1937年4月,郭耕夫、馬霄鵬組織的抗日宣傳隊到王魯一帶宣傳民眾一致抗日。
1938年春,大聶村建立境內第一個黨小組。
1939年7月,魚台縣第四抗日區公所在王魯成立。
1940年冬,縣長聶峨亭在大聶村創辦境內第一所抗日國小。
1943年,中共王魯國小黨支部成立,為境內第一個黨支部。
1947年1月,第四區區中隊成立。
1949年4月,境內積極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1950年5月,全區實施新《婚姻法》,男女訂婚到人民政府登記。
是年6月,全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大綱》。
1954年2月,選舉產生區人民政府。
1955年11月,第四區改稱武台區。
1958年3月,武台區撤銷,建立王魯鄉。
是年8月,撤鄉建人民公社,王魯隸屬谷亭人民公社。
1962年5月,王魯從谷亭分出,建立王魯人民公社。
1966年7月,王魯人民公社改設王魯和武台兩個人民公社。
1972年4月,中國共產黨王魯人民公社委員會設立常務委員會。
1980年,全公社喪葬火化率100%,列濟寧地區第一名。
1981年,全公社25個大隊,7633戶居民全部使用電燈照明。
1982年,王魯公社進行第一次選民登記,共有選民19028人。
是年底,王魯公社所轄生產隊全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5月16日,撤銷王魯人民公社,建立王魯鄉。
1986年6月,中共王魯鄉紀律檢查委員會成立。
1990年12月,王魯文化站榮獲“魚台縣首屆農民藝術節”優秀獎。
是月,王魯鄉婚姻登記處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婚姻登記處”。
1993年,魯王集團總公司改制成功,為魚台縣最大的民營企業。
1996年,王魯鄉撤銷,以原區域建立王魯鎮。
199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省長李春亭到王魯鎮視察工作。
是年,王魯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全文明鄉鎮”榮譽稱號。
1999年,王魯鎮被評為“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12月,鄉鎮規模調整,武台併入王魯鎮;七所樓併入王魯鎮。
2007年12月,鄉鎮規模調整,武台劃歸張黃鎮。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6年糧食總產僅720萬公斤。 1946年6月起,逐步實行土地改革,到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108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達到258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境內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對土壤進行了改造和綜合利用,防止了次生潛育化和次生鹽鹼化的發生;又加深耕作層,熟化了土壤。針對土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劃分兩個耕作區:湖漬糧藕間作區、稻麥輪作區。95%的土地成為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50公斤大關,總產達9030萬公斤。
1990年以來,全力發展高值田,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經濟作物233公頃。2000年,全鎮經濟作物面積1000公頃,建冬暖式大棚3000個,小拱棚1000個,主要種植白蓮藕、黃瓜、 西紅柿、 芹菜等10餘種蔬菜瓜果。 其中蓮藕種植面積發展到733公頃,畝產2500公斤。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6.4萬噸,總產值1億餘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 保護生態環境。道路沿線植樹365萬株,林網及四旁共植樹46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3億元,其中種植業1.52億元,林業900萬元,畜牧業6400萬元,漁業54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境內僅有油坊、豆腐坊、粉坊、編織、紡織、木工鋪、鐵匠鋪等私營手工業作坊。建國後,集體工業逐步得到發展。1956年建成王魯鐵木生產合作社。1966年,建成王魯綜合廠,主要生產手推車、地排車、木製家具和鐵木製小農具等。 1976年,建立王魯公社建築公司,擁有職工45人,固定資產4萬元。同時,新建水泥製品廠4處, 主要產品有水泥瓦、樓板、過梁、沿椽等。80年代,為適應城鄉建設的需求,公社建輪窯1處,各生產大隊均建起土窯,年產磚1050萬塊,瓦120萬片。90年代,工業生產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全鎮依託資源優勢,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大投資力度。先後建起麵粉廠、食品加工廠、配電設備廠、淨水設備廠、紙箱廠、沙石站等鎮村辦和私營企業,逐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以機械設備、食品、建築等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在管理上,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斷進行企業體制改革,加強橫向經濟聯合,引進人才,引進技術,引進資金,調整產品結構,使生產規模、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2家,從業人員1.2萬餘人, 產品100餘種,完成工業總產值6.8億元,創利稅1400萬元。名優產品主要有“魯王”牌系列麵粉、掛麵,“魯魚”、“魯泉”牌優質大米,“金星”牌礦用機械。其中“魯王”牌特一粉、特二粉被評為“’99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銷往北京、 天津、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市、自治區的20餘個大中城市。

第三產業

建國前, 境內有王魯、武台、常柳行3處集市,商業店鋪、飲食服務業多集中在這3個村中,其中比較大的商號有9戶。1950年,人民政府發動農民投資入股,辦起以行政村為單位的基層供銷合作社。1954年,建起區供銷合作社。同年,開始分期分批地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絕大多數私營工商業戶納入合作化軌道, 集體商業日益壯大。 70年代初,境內各生產大隊均設立代購代銷店。1978年後,扶持鼓勵農民經商辦企業,集體、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1989年,有國營網點6處,集體網點20處,個體網點800餘處。此外,還有趕集串村的小商販400餘戶。 90年代,集體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全部租賃給個體經營。1996年起,為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鎮政府在資金、用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項目,打擊街霸、市霸,為經營業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先後投資興建王魯、 大閔、常柳行農貿市場3處,鎮駐地商業街2條,專業村7個,大米批發市場、 蔬菜批發市場、民營經濟園區、商貿城、工業園區各1處。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400戶, 私營企業32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萬餘人,固定資產3.2億元,實現總產值5.6億元,創利稅400萬元。

特色產業

農副產品加工、銷售是王魯鎮的特色產業。境內有國家大型企業--山東魯王集團總公司和濟寧市魚台大米批發市場。山東魯王集團總公司下轄魚台縣王魯麵粉有限公司、 魚台魯興精製米有限公司、魯王集團食品加工廠等9家企業,擁有固定資產6500萬元,年產值2.5億元。其中魚台王魯麵粉有限公司有4個現代化麵粉加工車間, 日處理小麥820噸,生產規模處於全省首位。濟寧市魚台大米批發市場,龍頭企業有魯魚、魯泉米業,占地10萬平方米, 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年銷售大米2.5億公斤,成交額1.8億元,被譽為“江北第一米市”。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清末,境內有私塾21處,學生230餘人。1913年,聶峨亭創辦大聶國小,招生25名。1936年,設立區鄉農學校,招收學員150名。1940年,境內有抗日國小2處。1949年, 境內有國小11處,在校學生54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37%。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 幼兒教育、 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1976年,創辦王魯中學。1980年8月, 王魯中學改建為魚台縣第一農業技術中學,當年招收學生150名。198 5年,全鎮學齡兒童入學率、普及率皆達到98.7%,超過部頒和省定標準。1986年,成立農民業餘技術學校, 培訓農村各類技術人才6782人。80年代,鎮投資300萬元,建起4處高標準中學。全鎮學校校舍、設備均達到省級標準。2000年,全鎮有國小12所,在校生7829人, 中學4所,在校生4276人。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762名,其中大學518名、大專1246名。
50年代中期,農業生產合作社配備農民技術員指導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60年代,農田排灌、耕地等開始推廣使用動力機械。1974年,公社建立科學試驗站,生產大隊成立科學試驗隊,開展民眾性科學試驗活動。1978年,建立公社農技站、水產站,推廣農作物高產品種和合理密植、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科學施肥、科學用藥等栽培新技術。1984年,王響村進行半機械化坑塘養魚試驗,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85年,建立鄉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隊伍逐步壯大,已形成鄉、村兩級科普網路。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824人。自1978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46項。
王魯鎮文化發端較早。建國前,境內較流行的戲曲種類有河南豫劇、山東梆子、金鄉四平調、河南墜子、山東漁鼓、落子、湖濱大鼓等。民間藝人或趕集攆會,或走鄉串村向民眾演出。1936年,後閻村閻承江從河南引進皮影人物製作工藝,其作品刻工精緻,邊緣整齊,輪廓簡潔,基調明快,栩栩如生。建國後,逐步建立完善了文化機構和娛樂場所,民眾文化活動日益活躍。1966年,建成公社廣播放大站,93%的生產大隊架設了廣播專用線,廣播入戶率達91%。1976年,成立公社電影隊,逐村巡迴放映,豐富民眾文化生活。80年代,鄉設有文化站,機關、學校和大部分村建立起文化室、圖書閱覽室,組織民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1991年8月,成立鄉志編纂委員會,下設辦公室,次年,纂成《王魯鄉志》評議稿,在“資政、存史、教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94年, 建成電視差轉台, 彩色、黑白電視機已普及到鄉村農戶。2000年, 鎮、村兩級“文化網”“廣播網”“電視網”業已形成,民眾文娛生活豐富多彩。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防病治病主要依靠中醫中藥,僅有常李寨、陳堂等少數村設有中藥店(鋪),民間醫生較少。1950年,區設醫藥研究會,有中醫25人、西醫4人。1952年,先後設立門診部、衛生所,配有醫務人員7人。1956年,衛生所配婦幼保健員。1964年建立王魯衛生院,醫療條件逐步改善。1966年,始建大隊衛生室。1968年,在王魯大隊進行合作醫療試點。1970年,境內63%的生產大隊實行合作醫療,到1977年,實行合作醫療的大隊達到97.3%。80年代,衛生院設立內科、外科、兒科、檢驗科、放射科、防疫股,醫療水平明顯提高,一些地方病、常見病得到及時預防和治療。1989年,王魯衛生院防疫股被評為山東省基本消滅瘧疾先進單位。1990年,王魯衛生院有醫務人員20人,病床20餘張,年門診量7萬餘人次,治療好轉率達到98%。大隊衛生室28個,衛生員52人。2000年有鎮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67處,病床237張。
建國前,境內的傳統體育活動有游泳、滑冰、跳繩、踢毽子、跳皮筋等。建國後,民眾性的體育活動廣泛開展。60年代中期,公社民兵營、大隊民兵連經常組織青年進行射擊、刺殺、投彈等軍事體育活動。1973年,成立王魯軍事體育代表隊,參加全縣民兵體育運動會。1980年,公社成立農民體育協會,體育活動空前活躍。90年代,各村相繼設立體育、文化活動室;中學建起田徑場、籃球場、桌球室,單、雙槓;國小建起操場。各中學每年春季和秋季舉辦體育比賽,選拔優秀運動員參加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和籃球比賽。

鎮村建設

建國前,境內村莊規模較小,絕大多數住房是土牆茅屋。70年代,農村住房始有發展,出現“腰子牆”瓦房,部分村莊開始規劃排房。1984年,鄉、村兩級均制定了建設規劃。 此後,鄉村建設迅猛發展。1994年,鎮駐地、陳堂村沿路新建273幢高標準兩層商、 住樓房。1998年初,鎮黨委、政府投資200萬元對大米加工批發經濟長廊進行路面硬化,建起高標準路燈和綠化帶。投資50萬元,硬化了後聶、潘莊、耿鮑莊、 吳集、於屯、田廟的村級公路,使全鎮鄉村路硬化率達到98%以上。199 9年, 以鎮駐地道路建設為重點, 硬化路面4.6萬平方米,城鎮面積已達3平方公里。1998-2000年, 在鎮政府兩側開發了新穎別致的商、住樓,投資20萬元,在重要街道上設立了隔離欄, 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1999年8月,王魯鎮總體規劃通過省小城鎮建設委員會的評審。

人民生活

建國前,境內水、旱災害頻繁,農業歉收,民眾生活貧困,多數農戶過著“糠菜半年糧,秋後去逃荒”的生活。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逐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50年代,農村飲食以玉米、高粱、小米、地瓜等粗糧為主。逢自然災害,政府發放救濟糧,以保障民眾生活。1965年,實行稻麥輪作,此後,大米成為農民主食。90年代,農業連年豐收,人民民眾豐衣足食。雞、魚、肉、蛋已成為家常菜。中青年著裝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化發展。各種化妝品、金銀首飾成為新婚女性的必備品。 95%的農戶住上了磚瓦結構的新居,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6平方米。 陳堂村298戶中有273戶建了高標準的兩層樓房。許多家庭購置了農用三輪車、電風扇、大立櫃、組合家具、彩電、機車,安裝了有線電視、電話。腳踏車、黑白電視機已普及。全鎮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柏油路,5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1998年,王魯鎮被評為濟寧市小康鎮。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5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春,大聶村創建境內第一個中共黨小組。1943年,中共王魯國小黨支部建立。1944年底,建黨支部3個,共有黨員20人。1958年3月,撤區建鄉, 建立中共王魯鄉委員會。1962年5月,設立王魯人民公社,同時,建立中共王魯人民公社委員會。1976年底,黨員總數達到733人。1984年5月,撤社建鄉,建立中共王魯鄉委員會。1996年,王魯撤鄉設鎮,建立中共王魯鎮委員會。1997年,王魯鎮被評為濟寧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 2000年底,全鎮建有黨支部79個,黨員人數發展到2317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39年7月,四區抗日區公所成立。1962年5月,成立王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5月,建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改為王魯鄉人民政府。1996年12月,建立王魯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 1939年部分村成立兒童團, 1949年改稱少年兒童隊,1953年改稱中國少年先鋒隊。1940年,成立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 。1945年改稱婦女救國聯合會,1949年改稱民主婦女聯合會,1958年改稱婦女聯合會。1944年,成立農救會。1964年,成立貧農、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會)。1943年,成立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1949年,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四區委員會,1958年,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王魯鄉委員會。1982年,成立王魯人民公社科學技術協會。1983年,成立魚台縣個體勞動者協會王魯分會。1988年,鄉、村均成立計畫生育協會。1991年,成立王魯鄉消費者協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胡齊魯
現任鎮長:王若強

人物簡介

聶峨亭

(1886~1945) 大聶村人。清末秀才,後就讀于山東省立師範講習所。畢業後,曾任魚台縣教育會會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出席了濟寧抗日後援會,組織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年底,發展到400餘人。1938年1月,成立魚台縣抗日司令部,兵力1000餘人,聶任司令。1938年7月,改稱為“魚台縣抗日自衛總團”,聶任團長。1939年4月, 聶峨亭毅然向縣委建議,將魚台縣抗日自衛總團改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後方辦事處湖邊游擊四大隊,聶任大隊長,成為中共魚台縣委領導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裝。 1940年7月, 聶峨亭隨縣黨政機關轉移到豐、 魚邊境,堅持抗日游擊戰爭。1942年9月, 先後策動偽軍中隊長周長臣及其子周明智率部反正,成立了魚台縣挺進大隊。1943年8月,任豐魚縣抗日民主政府副縣長。1944年7月,任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45年9月病逝,1950年1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周樹孔

(1920~1948) 小周村人。1943年參加革命,後任魚台四區(武台區)武裝部長。 1948年6月20日,中共魚台縣委在殷王村召開夏征會議,會議剛開始,駐徐州的國民黨快速部隊便向殷王方向撲來,在村南負責警戒的周樹孔等幾名同志發現情況後,立即組織抵抗。同志們得救了,而周樹孔等幾名負責掩護的同志卻陷入重圍,不幸被捕,英勇犧牲。

聶繼范

(1924~1948) 女,大聶村人。1943年在湖西中學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畢業,分配到羅屯區做民運工作,後調成武縣二區(苟村區)任幹事。1947年,蔣介石大舉進攻解放區,聶繼范隨大部隊撤退到黃河北休整。次年四五月回成武縣任二區婦救會主任,積極開展了對敵鬥爭。在一次執行任務時,聶繼范不幸被捕,寧死不屈,被敵折磨而死。時年24歲。

樊照坤

(1891~1976) 樊莊村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38年1月, 任魚台縣抗日司令部第二大隊大隊長,7月,任魚台縣抗日自衛總團第三營營長。他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先後收編活動在南陽湖一帶的監保森、胡玉振等小股武裝,為八路軍輸送兵員1300餘人。建國後,曾任魚台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席、 縣政府民政科長。1957年當選為金鄉縣副縣長。1964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屈萬里

(1907~1979) 東華村人。7歲入私塾。1922年起,先後到省立第七中學、濟南私立東魯中學學習。1928年,任魚台圖書館館長兼師範講習所教員。為繼續深造,不久遊學北平,入私立郁文學院讀書。1931年,供職于山東省立圖書館,自館員升至編藏部主任。1937年抗戰爆發,為保存山東省立圖書館中文物古籍,與館長王獻堂一道,將金石器物、書籍、名畫等一大批珍貴文物輾轉運到曲阜,又不遠萬里運至四川萬縣。1940年起,先後供職於國民政府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1949年,屈萬里隨“中央圖書館”去台灣,先後任台灣大學教授、台灣“中央圖書館”館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職,還先後應聘為美國普林斯頓高深研究所研究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訪問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客座教授。屈萬里一生著作等身。其中流傳最廣的有《詩經釋義》《尚書釋義》《古籍導讀》《尚書今注今譯》。用功最大、創見最多的是《〈殷墟文字甲編〉考釋》《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 。《〈殷墟文字甲編〉考釋》收甲骨文3900餘片,拼綴為223版,辨字義,釋文辭,新認及訂正舊說70餘字。著有有關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經學、史學、文字訓詁的專著20餘種;有關詩、書、易及古文考訂的論文數十篇。並兩度去美國,利用業餘時間,編成《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蜚聲學林。

聶補吾

(1908~1989) 大聶村人。1932年,入北京大學數學系讀書。1939年起,先後任魚台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宣傳部長,冀魯豫邊區抗日聯合會政治部秘書、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湖田局局長、平原省文教廳視導主任。1941年,參加創建冀魯豫邊區抗大式學校--湖西中學,任後勤主任。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參與創建平原大學。1955年,任新鄉師範學院(原平原大學,後改為河南師範大學)黨組書記。1956年起,先後擔任副院長、院長、黨委書記、校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1978年,重新主持河南師範大學的行政工作。聶補吾在做好教育行政工作的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堅持從事“狹義相對論”的研究,撰寫論文10餘篇,多次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上海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組織的學術活動。

趙紫生

(1911~1998) 常李行村人,著名教育家。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及南京大請願,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趙紫生從事教育工作50餘年,對高等教育的研究卓有建樹。曾先後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尤其是《大搞運籌學的民眾運動,促進生產發展、帶動教學科研》一文,1960年10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後,《光明日報》《文匯報》和英國《泰晤士報》相繼轉載,在國內外影響很大。離休後,又領導出版了《漢語虛詞典》《冀魯豫老區教育史》《山東老區教育史》等著作。

樊維民

1942年生,樊莊村人,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歷任王魯農機站站長、魯興實業總經理、王魯鎮黨委副書記、縣人大常委。將一個只有幾千元資產的公社運輸站發展成為擁有固定資產6500萬元,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幹部職工1000餘人的國家大(二) 型企業。該企業2000年完成銷售收入2.5億元,創利2500萬元。曾榮獲山東省農機局先進農機站站長,山東省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優秀企業家等稱號。

王魯鎮下轄村

王魯村 王響村 碌朱屯村 陳堂村
後閆村 於屯村 耿莊村 吳集村
陳年村 七所樓村 佃戶李村 大聶村
後聶村 劉莊村 大李莊村 竇閻李村
史樓村 張廟村 孟樓村 小周村
潘莊村 魏堂村 李集村 閆廟村
張廟村 三里屯村 白廟村 後杜村
於梅村 楊莊村 杈王村 侯堂村
大閔村 仁祖廟村 武台村 樊莊村
卞李村 崔屯村崔武村 常柳行村
高廟村 夏家村 丁閆村 吳家村
大田村 西劉村 小於村 吳馬村
宋灣村 齊樓村 大王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8517

19477

19040
家庭戶戶數
9440
家庭戶總人口(總)
38291
家庭戶男
19309
家庭戶女
18982
0-14歲(總)
10112
0-14歲男
5513
0-14歲女
4599
15-64歲(總)
25236
15-64歲男
12569
15-64歲女
12667
65歲及以上(總)
3169
65歲及以上男
1395
65歲及以上女
177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7147
2017年,30465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