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濤

王運濤

王運濤,男,1977年生,河南開封人,2002年畢業於鄭州大學中文系,現在鄭州廣播電視大學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系列課程。他在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讀書期間,就汲汲於鑽研貶謫文化研究、痴迷經典文學傳播。正如他在新著《文學傳播學論稿》《後記》中所說“古代文學的研究當然也不乏寂寞和艱辛,但這是我自己選定的,更何況研究的對象又是我所熱愛的,興趣所在,自然能‘衣帶漸寬終不悔’”。到鄭州電大講授古代文學課程以後,學校濃厚的科研氛圍和和對經典文學的情有獨鐘與孜孜追求,為其深入鑽研終出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運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開封
  • 出生日期:1977年
  • 主要成就:《文學傳播縱橫談》,《中國古代貶謫文化與經典文學傳播研究》等
  • 性別:男
研究方向,著作出版,教育教學,學術影響,主要科研成果,主要著作,獲獎情況一覽,

研究方向

近年來,王運濤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尤其在中國古代貶謫文化和經典文學傳播研究領域用力甚深、學識深湛,形成了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學術思想和理論成果。2001年他在鄭州大學中文系的時候,師從曹萌教授學習古代文學,那時曹萌教授的文學傳播學理論初具雛形,在授課的時候多次提到了關於創建文學傳播學學科最早的一些思考和學術嘗試,時隔四年之後,曹萌教授的學術構想終於付諸了現實,在瀋陽師範大學建立了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並出任主任。

著作出版

作為他的學生,王運濤先生也在這個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02年開始,他便開始了在貶謫文學與現代心理學、經典文學與傳播學兩個十字路口上的探索。研究中國古代貶謫文化,兼采傳統研究方法和當代哲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學科理論思維的長處,以揭示其生存方式和心態變化、人格變異、性格升華為歸宿,向讀者展示了中國貶謫文化的整體走向,揭示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特質及其與人生苦難的關係,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獨創性價值的學術觀點,在學界引起了一定反響。《中國古代貶謫文化與經典文學傳播研究》一書於2005年新春佳節期間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並公開發行。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著名詩人王美春先生和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著名作家南飛雁先後在《江海晚報》、光明網、讀書中文網等媒體專門撰文給此書以大力推介。

教育教學

王運濤先生到鄭州廣播電視大學執教以來,就始終自覺著眼於古代文學研究的前沿、中國文化變革的新的特點,以及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的實踐需要,從經典文學的傳播和人文教育的時代變遷出發,致力於文學傳播理論及其實踐模式的創新建構,用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發展以及文學思想、文學現象,做到了巨觀研究與微觀審視的有機結合,研究角度更為獨特。發表了一系列重要學術論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他的《論世代累積型作品的高山流水傳播》、《中國經典文學傳承的人文精神及其文學表現》、《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動力研究》等文章,從傳播學立場出發,用傳播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發展以及文學思想、文學現象,符合我國傳播學研究趨向,也體現出傳播學學科的與時俱進,或可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提供新途徑和新範式。
目前,在中國研究較多的是新聞傳播學,已出版了不少專著,成為一門“顯學”,而藝術傳播學的研究則是一個薄弱環節。王運濤先生將研究對象定位在貶謫文化與經典文學傳播上,而且貶謫文化研究不局限於唐代,涉及範圍有所拓寬,無疑這些研究對象是獨特的,並基本達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之要求。他絕非在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研究方面炒作新名詞、術語,而是以獨到的感悟對中國古代文學、文化的傳播作獨特的解析,因而,對中國文學傳播學的構建具有推動之力。在此之前,文學傳播學從屬於藝術傳播學,正如當年美學從屬於哲學一般。通過對經典文學傳播的演繹,為文學傳播學的構建提供了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有助於文學傳播學從藝術傳播學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科學,因而,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事實也證明,當中國古代貶謫文化與經典文學傳播這兩個命題相遇的時候,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閱讀體驗。

學術影響

在經典文學傳播的認識上,王運濤先生從強烈的憂患意識與深切的人文關懷出發,突出了經典文學傳播與尋求人的精神健全發展之間的當代性關聯。他從現實出發,從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當代人性追求以及當代社會發展的具體特徵上,深入發掘古代文學傳播的當代學理價值及其實踐功能。高度重視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科學性,充分注意吸收現代西方傳播學的成果,是王運濤先生從事文學傳播理論建構性研究的一個重要特色。他認為,古代文學傳播研究要進入現代學科發展的前沿,就應當在思辨與實證、定性與定量、巨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等方面有全新突破。

主要科研成果

1、《貶官士人的一般心態及其文學表現》,《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CN34-1171/G4。
2、《中國古典文學的思想內容特徵》,載於《現代社科導刊》2004年第8期, CN22-1242。
3、《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動力研究》,載於《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秋之卷, CN42-1040/C。(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4、《〈綠野仙蹤〉探微》,載於《學術前沿》2004年第九期,ISSN1810-2476(香港)。
5、《略論貶官士人的特殊心態及其文學表現》,載於《瀋陽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CN21-1389/G4。
6、《校園環境生態美學初探》,載於《美與時代》2004年第12期下(學術版),CN41-1061/B。(雙效期刊)
7、《促學是現代遠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載於《科學管理研究》2004年第四期。(國家中文核心期刊)
8、《略論導助促課程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實現》入編《河南省遠程開放教育研究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2004年7月。
9、《論世代累積型作品高山流水傳播》,載於《平頂山師專學報》2004年第六期。
10、《新樂府詩人對婦女悲慘命運的展示與思考》,載於《瀋陽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CN21-1389/G4。
11、《唐朝水墨畫與士人性格中的禪道境界》,載於《美與時代》2005年第2期下(學術版),CN41-1061/B。(雙效期刊)
12、《促學是遠程開放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載於《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CN14--1323/c。
13、《論世代累積型作品的傳播特徵與傳播模式》,載於《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1期。
14、《實踐“一主三學”教學模式 保證遠程開放教育質量》,載於《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15、《略論20世紀西方小說敘事的美學旨趣》,載於《周口師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6、《略論創造性模仿與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載於《瀋陽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CN21-1389/G4。
17、《論傳播視野中的〈三國演義〉》,載於《瀋陽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CN21-1389/G4。
18、《儒學人文精神在經典文學中的傳承及其當代意義》,載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19、《論古典文學傳播在民族發展中的作用》理論界 2008年第4期(人文核心期刊)。
20、《論現象學方法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電影文學2008年第22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21、《鄭州市公眾形象與文化品牌傳播戰略研究》,魅力中國2008年第6期。
22、《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的發展策略》,管理與財富2008年第10期。
23、《教育部落格如何“博”得精彩》,網路財富2008年第11期。
24、《淺談中原和諧網路文化的構建——以大河網BBS為例》,管理與財富,2008年第11期。
25、《鄭州市文化品牌傳播與鄭開文化資源整合研究》,魅力中國2009年第27期。
26、《論鄭州教育智庫的籌建及運作形式》,魅力中國2009年第34期。
27、《中國近代文學之特徵》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28、《論話本小說的消費特徵及其藝術特徵》,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
29、《論唐以前鄉愁詩的情感抒發》,名作欣賞,2010年第27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30、《論唐代鄉愁詩的文學史》,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31、《唐以前鄉愁詩的景物描寫及藝術特徵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8期
32、《古典文學的思維方式及其表現》,作家,2008年第24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33、《論遠程教育基層本土支持服務的現狀與對策》,繼續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34、《略論古典詩詞中的時空表現》,山東文學2008年第5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35、《電大系統的內憂外患》,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
36、《解讀<親親土豆>中的夫妻之愛》,山東文學2008年第1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第二作者)
37、《淺談“一主三學”教學模式的三個發展階段》,湖北廣播電視大學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
38、《論中國職業技術教育三十年》,中國成人教育,2010年第15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39、《論三國故事日本傳播的文化啟示》,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第11期。
40、《論現代人閱讀經典的當代意義》,東京文學2010年第6期。
近年主持、參與的主要課題研究:
1、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劃課題(課題批准號:BCA060016)中的項目“基層三種遠程教育機構(電大、奧鵬中心、高校中心)教學服務支持模式的比較研究”。(第四參與人)
2、河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省級立項項目“網路環境下‘一主三學’教學模式的多學科套用與整體最佳化”,項目編號:2009SJGLX421;(第二參與人)
3、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基於網路教育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和套用”,項目編號:102400450085;(第二參與人)
4、河南省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唐宋詞中的河南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09-ZX-227。(主持人)
5、河南省社科聯課題“鄭開兩市文化品牌傳播與文化資源整合研究”。(主持人)
6、鄭州市社科課題“鄭州市公眾形象與文化品牌傳播戰略研究”。(主持人)
7、河南省社科聯課題“中華民族凝聚力與經典文學傳播研究”。(主持人)
8、鄭州市社科課題“民族發展與經典文學傳播研究”。(主持人)
9、河南省社科聯課題“高職院校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主持人)
10、河南省人文社科規劃項目“文化傳播視野下的唐代鄉愁詩研究”。(主持人)
11、鄭州社科課題“鄭州農村教師繼續教育與遠程教育研究”。(主持人)
12、河南省社科聯課題“河南省農村教師繼續教育機制創新研究”。(主持人)

主要著作

1、《實用辦事口才》[參編],陝西旅遊出版社,2000年12月。
2、《中國古代貶謫文化與經典文學傳播研究》[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
3、《文學傳播縱橫談》[獨著],西安出版社,2009年5月。

獲獎情況一覽

1、獲得2004年度河南電大教學成果二等獎。
2、獲得河南省電大系統2004年度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
3、獲得河南省教育系統2004年度教學技能競賽三等獎。
4、2004年榮獲“鄭州市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