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生(共產黨員-拿工分的縣委書記)

王連生(共產黨員-拿工分的縣委書記)

王連生,1928年6月8日生於遼寧省莊河大孤山,中共十大代表,7次參加國慶觀禮,中共桓仁縣委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連生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原籍遼寧省莊河大孤山
  • 出生日期:1928年6月8日
  • 逝世日期:1986年5月19日
  • 職業:中共桓仁縣委書記
  • 信仰:共產黨
人物經歷,高尚品德,豐功偉績,

人物經歷

1986年5月中旬的一天,一輛靈車緩緩從桓仁縣人民醫院駛出,剛剛還晴朗的天突然濃雲密布,下起了瓢潑大雨。目送著靈車緩緩遠去的老縣長李鴻芳喃喃自語,老天都為老書記哭泣悲傷。
李鴻芳口中的老書記是王連生。
王連生1986年5月19日去世,遺體在這天被送返故鄉一面溝。
車冒雨前行,快到故鄉時,只見從沙尖子鎮到一面溝數公里長的山溝里,擠滿了前來迎接他的百姓。一位半身癱瘓的老人讓兒子用車推著他來接王連生,天上的雨水連著淚水打濕了他的衣襟。
此時已瞑目的王連生已看不到百姓對他的這份愛戴了。但他帶給家鄉的惠政依然留在家鄉人的心中。
王連生就生長在沙尖子鎮鎮政府不遠處的下甸子村一面街。
一面街前是四季流淌不息的漏河,對面是臨河的石壁。後面是一座來勢洶湧的山峰,一條蜿蜒的公路盤山而過。
此時的漏河在嗚咽,此時的鄉親們也在嗚咽。
1949年,王連生在此組織起8戶翻身農民成立了互助組。
1953年,他在此組織起15戶農民成立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之後,他又一步一步走過了高級社、公社的演變歷程,職務也由初級社的主任一路升遷到沙尖子公社負責人。他帶領廣大農民在貧瘠的土地上做起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夢。
他先是精耕細作,增施糞肥,創造了畝產560公斤的奇蹟。1955年,他又創造性地採用紫穗槐穿帶的辦法,在200畝25度以上的山坡地上橫壟試種,取得成功。既保持水土,又得到根瘤菌增肥,還可割條編籠子。當年每畝增產糧食50—100公斤,割條3500公斤,編籠子4500個,副業收入3500元。創造了桓仁縣水土保持的有效方法,在他當上縣委書記後推廣到全縣。1956年,他帶領社員苦幹一個冬春,修成小水庫1座,開發水田800畝。
1953年到1964年,他帶領社員封山育林1500畝,在12座山直植樹40萬株,栽種紫穗槐串帶1494畝,修出坡式梯田500餘畝。摸索出一套農業增產增收的辦法。
一位在水庫邊生活的老人還記得,那是1956年水庫剛修好的那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睡至半夜的王連生心掛水庫安危,深更半夜起來查看。家離水庫數公里,夜又漆黑,雨濕路滑。走到偏坡處,前邊有兩盞燈,近了才知是堵在路上的兩隻狼,王連生在搏鬥中高聲呼救,附近一熟人聽到呼喊提著燈籠出門相助,餓狼才不得不退走。上到水庫一看,水庫蓄水已滿,正有汩汩流水從壩頂溢出。呼喊中,水庫下邊村莊的百姓及時趕到,一場沖毀村莊和田地的危險化險為夷。回去睡夢中,王連生仍在高喊“狼來了”。
王連生的大女兒王德貞還記得,那時,一個10來口人的大家庭,上學的就有7個,掙工分掙錢的就只有父親一人。一年的春節,一大家人等著父親拿回一年的分紅錢回家過年。此時,父親拿著一千多元的分紅錢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訪貧問苦,20多里路走下來,一千多元錢都送給了貧困戶,為自己10來口人的大家庭只剩下50元錢。等著買年貨的母親禁不住失聲痛哭,最後還是大女兒王德貞把自己冬天撿牛糞賣得的150元錢拿出來才算過了這個年。
1974年6月25日,王連生被任命為中共桓仁縣委書記。
當了縣委書記的王連生給桓仁百姓留下三大記憶。
第一件是有關個人的大事,那就是後來影響全省的“三不”原則:一不進城,二不變戶,三不掙工資。即是說,職務變了,但農村戶口不變,掙農業工分的方式不變,吃農村戶口糧的身份不變。對於當時的農民來說,有一個城市戶口,領一份工資吃飯是夢寐以求的事。王連生放著許多人夢寐已求的事不辦,引來了省市領導的勸說,但他依然不為所動。致使他成了名噪一時的掙工分的縣委書記。
第二件是有關全縣人民的大事,糧食畝產“跨黃河”、“過長江”。
當時,黃河以南地區畝產糧食250多公斤,長江以南地區畝產糧食400多公斤。而桓仁的畝產只有150多公斤。桓仁的現狀正如一首民謠的描述:手拿一把斧,砍樹不治土,年年學大寨,老吃“325”。“325”是325斤糧,是農民一年吃國家返銷糧的標準。濫砍濫伐,山坡難以涵養水土,農民一年種地,還須吃國家返銷糧度日。解決農民的溫飽成了當務之急。
為此,王連生使出了提高糧食產量的“三板斧”。
一是提出了治理水土的“三字經”:山戴帽,腰扎帶,腳穿鞋。即在山頭上植樹,山腰上栽紫穗槐,山下修梯田
二是選調能人負責縣化肥廠的生產,使化肥產量由年產5000多噸遞增到1.5萬噸。
三是縣委、縣政府領導組成4個工作隊,深入全縣各公社,帶領全縣人民為達成“跨黃河”、“過長江”的目標而奮鬥。
身為縣委一把書記的王連生帶著工作隊來到僻遠的沙尖子、二棚甸子和五里甸三個公社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王連生帶領下,全縣人民眾志成城,第一年糧食畝產就打了個翻身仗,畝產由150多公斤增長到250多公斤,跨過了“黃河”。第二年,也即197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8789萬公斤,創造了桓仁歷史最高水平,畝產400多公斤,一舉跨過“長江”。
王連生為解決全縣人民的溫飽問題立下了汗馬功勞。

高尚品德

有一次,王連生從寬甸陪中央軍委委員、瀋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來桓仁聽取工作匯報,電話通知縣委常委在家組織好。等李德生到桓仁,聽完匯報已是中午,其他人想,王連生應該留李德生吃飯,那是中央首長啊。可王連生沒有一點挽留的意思,李德生餓著肚子走了。
在王連生任縣委書記的日子裡,旁人沒見他請過什麼人吃飯。他請客一年只有兩次,那還是代表縣委請的。一次是“八·一”建軍節,請駐軍部隊首長吃飯,菜不多,酒也限量,每桌一瓶白酒,4瓶啤酒。一次是春節,代表縣委、政府請勞模、功臣及烈士家屬吃飯,規格跟“八·一”建軍節的一樣。
這些事,在今天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當時的王連生就是這樣做的。以致於今天的桓仁百姓一提起王連生就會這樣說:今天的幹部都要象王連生就不用反腐敗了。

豐功偉績

王連生,中共十大代表,7次參加國慶觀禮,一生獲省、市、縣授予勞模稱號達18次之多。
1928年6月8日出生,原籍遼寧省莊河大孤山。1948年經高秀英、趙益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他組織8戶翻身農民成立互助組,到1952年互助組畝產糧食近560公斤,遼寧省政府授予他“愛國生產模範”稱號。1953年他組織起15戶農民成立初級社身兼主任。同年參加全國勞模國慶觀禮團,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1955年,他帶領農民成立高級社。由於業績突出,1963年,王連生被評為遼寧省農業特等勞動模範。1970年到縣革委會機關工作,農民的身份一直保持不變。1986年,王連生因肝病去世,享年59歲。
從1986年至今,每年都有人民在清明節墳地到給他掃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