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同造石觀音像

王起同造石觀音像

王起同造石觀世音像,北朝杜洛周真王五年(528年),高30cm。 觀音頭戴柱狀寶冠,髮髻中分,頭略前傾,與背光分離,中有石柱相連。舟形背光,外層區域線刻火焰紋,內層區域刻鋸齒紋。同心圓形頭光,內刻蓮瓣紋。觀音飾項圈,披帛呈雙U型在腹前交叉,至膝上折繞臂下垂。其右手上舉,原應持蓮蕾,已殘失,左手下垂持玉環,下身著長裙,裙擺曳地外侈。觀音跣足立於覆蓮台上,蓮瓣尖形,中間起棱。四方石座右、後側面陰刻發願文:“真王五年,佛弟子王起同造觀世音像一區(軀)。上為皇帝國主、七世父母、現前居家眷屬、遍地眾生,離苦得樂,行如菩薩,得道成佛。”此石像為1954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的一批石造像中的一件,本身帶有紀年銘,是研究北魏晚期造像藝術及歷史的寶貴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起同造石觀音像
  • 館藏地點:故宮博物院
  • 所屬年代:北朝杜洛周真王五年
  • 類別:觀音
基本信息,觀世音菩薩,

基本信息

尺寸: 高30cm。
作者: 王起同
材料: 玉石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菩薩,,原譯觀世音,梵文為Avalokiteśvara,譯為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於是去掉了世字,簡稱觀音,一直沿用至今。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又作南無觀世 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淨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等。因觀世音菩薩曾經發願,任何人在遇到無論任何災難時,只要一心虔誠念誦觀世音菩薩的聖號時,即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度——“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此,名為“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但也有學者認為,唐朝以前就已出現“觀音”簡稱,如後漢時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經》。且唐朝諸多佛經典籍中,並未避諱“世”字。(來看唐代避諱制度:李世民即位後,朝廷頒令:“依禮,二名不偏諱……其官號、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此處考證引自李利安《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窺音」、「現音聲」、「聖觀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