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鈞(農業機械工程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萬鈞,農業機械工程學家,我國農業機械科學研究與開發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國情,提出“選、改、創”發展我國農業機械的道路,並組織力量研製成功多種被廣泛套用的農機具。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重視培養、提高青年技術力量,40多年來致力於出成果、出人才,為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萬鈞
  • 出生地:?>江蘇海安
  • 出生日期:1918年9月2日
  • 職業:高級工程師
人物簡歷,人物生平,技術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簡歷

王萬鈞,高級工程師。江蘇海安人。1918年9月2日出生。
194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機械系,留校任助教三年。
1945年考取留美獎學金,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農業和農業工程學,於1947獲農業工程碩士學位。
1948年回國,在江蘇瀏河負責建立第一座新式棉花鋸齒軋花打包廠,一年內建成並投產。
1949年,上海在建國前期解放,被調到上海的華東工業部機械處工作。
1950年應邀到華北農業機械總廠任設計科科長。
1955年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C-6穀物聯合收割機,獲部一等獎。
1956年10月農業機械研究所成立,任研究所副所長。
建國初期高級農機專業人員很少,為此主編了《農業機械手冊》,嗣後又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副主編,並曾主編《農業機械學報》。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當選為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
在農業機械研究所擴大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研究院後,任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曾兩次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邀請擔任農業機械化委員會委員,四次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聘請擔任顧問。
曾多次擔任國家發明評選委員會全國委員,擔任國家科協委員全國委員,擔任國家科維農業化機械學組副組長,擔任國家科委農業工程學組副組長。1986年和1989年被機械電子工業部聘為部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委員。
1990年退休。
1992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和榮譽證。
1993年中華人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榮譽證書,以表彰在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作出的重要貢獻。
1997年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證書。
1988年及1995年分別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頒發的“優異成就”及“有好名望”表彰證書。
榮獲1990年北京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頒發的榮譽證書,表彰回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三十年; 2006年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統戰部、中央企業僑聯授予“優秀歸僑”榮譽稱號。
2006年,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在慶祝建院50周年之際,被授予“特殊功勳”獎。

人物生平

王萬鈞,1918年9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海安縣一個富裕農民家庭。祖父王梓卿,清代副舉人。父王麗生,私塾教師。兄姐7人,王萬鈞最小。三位兄弟均受過高等教育,從事教育工作。王萬鈞從小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泰州中學國中。1935年考取揚州中學高中。該校師資水平高,教學嚴謹,為全國優秀中學之一,學習氣氛很濃,王受到嚴格的、德智體全面的鍛鍊,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並取得了優異成績。
1938年王萬鈞考入中央大學機械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3年。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期間,重慶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極為艱苦,一遇空襲,大家躲進防空洞,警報一解除,又回到教室上課。他認識到外國列強侵入中國,是中國落後貧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奮發圖強的愛國心,驅使他要學有所成,要為振興祖國作出貢獻。1944年美國萬國農具公司向中國提供碩士獎學金,他以優秀成績被錄取,於1945年啟程赴美。
王萬鈞到美國後,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進修農業工程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又到農場親自安裝、調整、操作各種農機具,併到拖拉機農機具工廠,熟悉關鍵部件製造工藝,並實習操作。
他於1948年回國,到上海新成立的中國棉產加工社工作,親自在江蘇瀏河建立棉產加工廠,把從美國引進的以鋸齒軋花機為主的成套加工設備安裝調試和投產,對我國棉花加工機械化起了先導作用。不久上海解放,1949年8月他到上海華東工業部工作,參加了市政府組織的對私營機械企業調查,為政府準備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基本資料。
1950年2月應劉仙洲教授的邀請,王萬鈞到北京華北農機總廠工作,任設計科長,用自己在美所學到的農機技術為新中國研製生產新農機具作出貢獻。
1956年王萬鈞任一機部農機研究所副所長。1963-1984 年曆任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副院長,致力於農業機械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工作。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8-1986年當選為中國科協第一、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擔任國家科委農業機械學組副組長和農業工程學組副組長,國家發明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1986年、1989年分別被機械部、機電部聘為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委員。1969-1988 年當選為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第一、二、三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農業機械學報》第二、三屆主編,《農業機械設計手冊》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編委,《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機械化卷》副主編,日本《AMA亞非拉農業機械化》雜誌編委,匈牙刊《國際農業物理》雜誌編委。曾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顧問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農業機械化專家小組成員。為參加國際學術活動、考察及聯合國活動,先後去日、蘇、英、美、法、加、意、荷、埃等十多個國家,積極促進國際農機學術交流和開發中國家的農機化事業。

技術成就

1956年,為了適應農機工業的發展,一機部決定建立農業機械研究所,從事農業機械產品研究與開發,由王萬鈞負責籌建。為了搞好建所工作,他組團去蘇聯考察,先後參觀考察了蘇聯有關的研究所、拖拉機廠、農機廠和集體農莊等,回國後向領導提出:蘇聯的機械程度和農機科研水平比較高,農機設計理論、研製經驗與測試設施可供我們借鑑。王萬鈞很快籌建成設計、試製、測試和工藝材料4個部門,使農機研製工作按科學程式進行,並與華北農機總廠密切配合,使設計成功的產品樣機及時轉入少量試製,經多點試驗鑑定後正式批量生產,到農村中推廣使用。該所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不僅能較快地研製出多項產品,也培養了一批農機科技骨幹,為我國農機科技事業的奠基工作以及後來的發展提高做出了貢獻。
周恩來總理非常關心農機事業,他勉勵農機戰線的同志“終身立志於農機事業”。王萬均曾3次被接見,親聆總理教誨。1956年國務院主持制定《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王萬鈞參加了規劃中第44項國家重要科學技術任務——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制定工作,並與全體科學家一起受到周總理接見和勉勵。這個規劃從本國實際出發,吸收國外經驗,對農機化科技工作方向、任務、重點研究項目以及相應的機構設備、人員培訓、國際交流等都作了詳盡規劃。
1957年,王震同志率農業技術考察團去日本,王萬鈞為該團農機專業負責人。周總理親自接見代表團成員,了解每個人的專業與特長,對考察任務作了指示。王萬鈞對當時日本農機產品性能及製造技術到現場作了詳細實地了解,在分析比較後選擇了若干較好機型,由代表團提請政府批准引進,並在各地試用考核證明基本適用後,即組織改進設計和投產,為我國早年自行生產水田機械作出了貢獻。
1959年農業機械部成立,為了適應我國農機化發展的需要,農機部決定,將農機研究所擴建為農機研究院,王萬鈞積極參加了建院工作。農機院的成立,不僅承擔全國重大農機產品的研製和全國農機科技綜合性行業工作,而且對全國地方研究所發揮科技組織協調與指導作用。他在主管所、院技術工作期間,技術力量和測試設施不斷充實和發展,農機院已成立有14個研究所和中心、1300多人的大型農機科研單位,承擔國家農機重點科研項目,為農林牧副漁各業提供多種產品與設備。他根據農業機械的特點,擬訂出農機科研工作程式,在實踐中經多次修改和完善,使農機科研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起了很大作用。
王萬鈞在主管農機所、院技術工作期間,與沈鴻同志接觸較多,深受沈鴻同志尊重科學、破除迷信的科學思想和嚴格、嚴密、嚴肅的工作作風的影響。在沈鴻同志的支持下,他親自抓手推膠輪車的改進和統型工作,與課題負責人郭泰一起,詳細研究每個零件的設計、材料、製造工藝和試驗方法。通過改進使落後的膠輪車強度、壽命和零件通用化標準化程度顯著提高,對當時年產4萬台膠輪車的經濟性、可靠性和通用更換性產生了巨大效益,1964年獲國家工業新產品三等獎。
1962年,王萬鈞參加農機部組織的西歐考察組,對幾個已開發國家的農機工廠如何組織多品種大批量生產,在質量上價格上具有競爭力等作了詳細了解,認識到專業化生產的優越性,是符合科學原理和經濟規律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更具備有利條件組織專業化協作生產,回國後作了報告,受到國家經委和農機部領導重視,對農機工業安排專業化生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983年國家科委、計委、經委聯合組織了12 次全國性技術政策研究。王萬鈞是交通運輸技術政策組成員,與沙立功同志組織有關專家進行調研、論證、多點科學試驗與測定,並提出研究報告,為制定有科學根據的方向性的政策提供重要依據和參數。這項研究獲得1985年三委頒發的國家科技一等獎。王萬鈞也獲得“重要貢獻”的表彰證書。
王萬鈞在研究分析多種新產品新技術開發的成敗經驗後,總結出能動地遵循“選、改、創”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法。就是將國內外成熟的機型,通過對比試驗分析,選擇其中性能好,適合我國國情的機型,進行仿製生產;對某些性能好,但不完全適合國情的機具,實事求是地進行改進提高,使之成為完全適合我國農業技術要求和生產使用條件的產品;對國內外尚無的機具或工作部件,則組織研究創新,利用新原理、新結構來研究設計一種新型農業機械,這是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又快又省地取得成功的科學途徑。王萬鈞按“選、改、創”的原則,先後組織研製成功多種農業機械和多項科研成果。
1.組織研製多種畜力農機具,為解放初期恢復農業生產作出貢獻。解放初期,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迫切需要多種性能的新式農具,王萬鈞在華北農機總廠組織設計科人員,設計新式畜力農具:步犁、耘鋤、播種機、脫粒機、手動噴霧器和噴粉器等,經試驗鑑定合格後,大量生產推廣使用,深受農民歡迎。後來他又組織新式農具圖紙的標定工作,總結製造使用中的問題,改進設計,統一圖紙和技術檔案,各廠按統一標定的圖紙生產,做到保證質量,多廠製造,零件互換,利於修配,為我國農機具三化工作奠定了有利基礎。
2.為解決南方水稻生產“三彎腰”,組織研製水田機械。50年代後期,王萬鈞以本單位技術骨幹和地方研究所相結合的組織形式,研究設計了多種水田機具,以解決水稻生產中摳秧、插秧、收割三彎腰問題,親自深入14省市進行調查研究,試驗分析和組織技術交流。例如將我國首創的手動插秧機各種型號進行結構分析,總結其優缺點,加以綜合,對影響性能的結構參數進行力學分析,對插秧機的核心——分插秧機構的軌跡加以完善,首先改進定型了廣西65型插秧機,在南寧廠批量生產,銷售國內外。此成果獲國家新產品三等獎。三輪乘坐式機動插秧機也是我國首創的,但存在型號雜亂、不夠成熟等問題。70年代初,他負責組織此產品的統型設計工作,設計成3種基本型、11種變型,零件通用化程度達90%以上,該項產品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與此同時,他還組織南方有關科研所研製新型系列水田整地機械,如水田犁、水田耙、旋耕機等,都取得成功和大量生產推廣。
3.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穀物聯合收割機。50年代中期,國營農場要求提供相當數量的穀物聯合收割機,以保證大面積穀物的及時收穫。國家決定由華北農機總廠組織試製,由王萬鈞負責收割機的仿製設計工作。這是一項零件2萬餘,重量達7噸的複雜的一種農業機械。終於在1955年4月試製成功,經試驗鑑定後投入生產,前後累計生產達萬台,在此項研製工作獲得成功時受到一機部嘉獎,工廠獲獎金1萬元。
4.組織研製東北地區雨季收穫機械和綜合號播種機。東北有部分地區小麥收穫時常逢雨季,土質粘重,土壤水分飽和時一般收割機不能下地收割,造成豐產不能豐收。王萬鈞於70年代初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現場調查,測定有關土壤特性參數和行走部分功率消耗及強度等,經多年試驗改進,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他同時提出低洼地改造及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等建議,受到主管部門的重視。
60年代,王萬鈞協助組織研製成功用於東北地區的綜合號播種機,既能播種施肥,又能中耕培土,在播種、開溝等方面均有創造性改進,批量生產後在東北推廣,使用效果很好,並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1956年,王萬鈞參加籌建中國農業機械學會。1963年農業機械學會正式成立後,多次被選為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在組織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和學報編輯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王萬鈞及學會的其他領導很重視發揮學會功能,針對生產和科研中的問題,由學會每年舉辦一二十次不同規模和內容的學術討論會進行深入的分析論證,提出有關農業機械化政策性建議,供行政部門決策時參考。如1986年組織了以“農村經濟改革與農業機械化”為主題的學術年會,提出了關於改進農機化工作的意見,由中國科協以”科技工作者建議”上報中央有關部門,發揮了學會的橋樑紐帶作用。
王萬鈞重視學會開展國際交流活動,多次參加在國外舉行的國際農業工程和農業機械學術討論會並發表論文;在國內籌辦國際學術討論會,創造機會讓更多的中國學者參加國際活動發表論文,並接觸國外同行知名學者,了解國外研究成果和動向。如在杭州召開的“小規模農機化國際討論會”,有助於提高對小規模生產中農機化技術與經濟問題的認識,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地面機器系統學術討論會”,有助於我們研究解決我國水田作業、沼澤地墾殖作業等的行走驅動問題。在杭州和西安兩次召開的中日水力機械學術討論會,有助於我們了解日本著名水力機械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大型水力機械企業在開發大型新產品方面的動向。
王萬鈞很重視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50年代初,在劉仙洲教授倡辦的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中兼任教務和授課工作,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農業機械專業技術人員。60年代初開始培養研究生。土壤耕作是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基礎,需要高級研究設計人員,王萬鈞的研究生即以土壤為主要對象,研究其結構、物理特性、土、水、氣相互作用的機理,並據此研究最適宜的耕作方法及最佳土壤加工面設計參數。80年代農林食品初加工發展很快,急需高級人才,王萬鈞在馬鈴薯加工中最為關鍵的脫土機理及設備、制泥的機理及設備等方面培養了幾位研究生,目前這些研究生均在本專業的研究開發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王萬鈞熱心支持和協助高等院校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研究生併兼任指導教師,從而加強科研單位與高等院校在學術研究方面的聯繫與結合。他對吉林工業大學、北京農業工程大學以及江蘇理工大學等一些農業機械(化)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常提出建議,並常主持或參加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會。

主要論著

1 王萬鈞.農業機械的“選、改、創”.中國農業機械,1962年3月號.
2 王萬鈞.農業機械設計.開羅聯合國工發組織專題討論會論文,1982 單行本.
3 王萬鈞.中國東北地區少耕法的生產實踐.羅馬聯合國糧農組織會議論文,1983單行本.
4 王萬鈞.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與開發.亞非拉農業機械化第14卷第一冊,1983.41.
5 王萬鈞.多功能農機工廠的發展經驗.聯合國工發組織專家討論會論文,1984單行本.
6 王萬鈞.多功能農機工廠建設指南.聯合國第3次全球農機協商會議論文,1986單行本.
7 王萬鈞.中國縣、社、隊工廠製造與維修農業機械.維也納聯合國工發組織專家會議論文,1978單行本.
8 王萬鈞.開發中國家之間在農機科技方面開展技術經濟合作方案.維也納聯合國工發組織會議論文,1983年單行本.
9 王萬鈞.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新挑戰.東京國際農業機械學術研討會文集,1987.446.
10 王萬鈞.中國農業機械化——成就與挑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業工程學專家討論會論文,1990年單行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