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荊公唐百家詩選

王荊公唐百家詩選

《王荊公唐百家詩選》本名《唐百家詩選》。宋朝王安石選。王一生共選輯了兩部詩集,這是一部,另一部是《四家詩選》,已失傳。這個選本是選那些大名家以外的詩人的作品,因此此本沒有選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柳宗元等大名家的詩,對於開闊視野很有益處,可以讓讀者花很少的錢見到一些平常難得一見的好詩,開闊讀者和讀書的視野。

基本介紹

  • 書名:《王荊公唐百家詩選》
  • 作者:王安石
  • 原版名稱:《唐百家詩選》
  • 出版時間:北宋
基本信息,作者自序,作者簡介,作者記述,作品評價,翻譯,

基本信息

王荊公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衣服垢污,飲食粗惡,一無有擇,自少時則然。蘇明允著《辯奸》,其言“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以為“不近人情”者,蓋謂是也。
王荊公唐百家詩選
然少喜與呂惠穆、韓獻肅兄弟游。為館職時,玉汝嘗率與同浴於僧寺,潛備新衣一襲,易其弊衣,俟其浴出,俾其從者舉以衣之,而不以告。荊公服之如固有,初不以為異也。
及為執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聞而疑之,曰:“公平日未嘗有擇於飲食,何忽獨嗜此?” 因令問左右執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耶?”曰:“每食不顧他物,而獐脯獨盡,是以知之。”復問:“食時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箸處。”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箸。”既而果食他物盡,而獐脯固在。而後,人知其特以其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
----------------(宋..朱弁《曲洧舊聞》)內容簡介
據卷首王安石自序,是和其時藏書家宋敏求字次道者“同為三司判官時,次道出其家藏唐詩百餘編”,請王安石“擇其精者”編成的。王安石是講求經世致用的大人物,弄文學,尤其選詩,在他看來總是次要的事情,所以他在自序里會說“廢日力於此,良可悔也。雖然,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等話。而這後一句又曾引起過後人的疑議,因為他們發現這部選了一百零四家的《唐百家詩選》。

作者自序

據卷首王安石自序,是和其時藏書家宋敏求字次道者“同為三司判官時,次道出其家藏唐詩百餘編”,請王安石“擇其精者”編成的。王安石是講求經世致用的大人物,弄文學,尤其選詩,在他看來總是次要的事情,所以他在自序里會說“廢日力於此,良可悔也。雖然,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等話。而這後一句又曾引起過後人的疑議,因為他們發現這部選了一百零四家的《唐百家詩選》。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曆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世稱荊公,又稱王文公,卒諡文.
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絕求正所以經世務”,設定專局,使子與門人纂修各經新義,以為誦習的定本。《詩》、《書》、《周官》三經新義最為重要,《周官新義》尤能闡發新政理論。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桂枝畫·金陵懷古》頗有名。所著《字說》、《鐘山目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老子注》若干條。任度支判官時,受同僚宋敏求委託,在 家藏唐人詩集的基礎上編《唐百家詩選》。

作者記述

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主張“絕求正所以經世務”,設定專局,使子與門人纂修各經新義,以為誦習的定本。《詩》、《書》、《周官》三經新義最為重要,《周官新義》尤能闡發新政理論。他的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舊時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而風格高峻,《桂枝畫·金陵懷古》頗有名。所著《字說》、《鐘山目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官新義》殘卷、《老子注》若干條。任度支判官時,受同僚宋敏求委託,在 家藏唐人詩集的基礎上編《唐百家詩選》。

作品評價

《唐百家詩選》·二十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宋王安石編。安石有《周禮新義》,已著錄。是書去取,絕不可解,自宋以來,疑之者不一,曲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為安石。惟晁公武《讀書志》云:《唐百家詩選》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編。次道為三司判官,嘗取其家所藏唐人一百八家詩,選擇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為一編。王介甫觀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題曰:欲觀唐詩者,觀此足矣。世遂以為介甫所纂,其說與諸家特異。案《讀書志》作於南宋之初,去安石未遠。又晁氏自元佑以來,舊家文獻,緒論相承,其言當必有自,邵博《聞見後錄》引晁說之之言,謂王荊公與宋次道同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詩集,荊公盡即其本,擇善者簽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厭書字多,輒移所取長詩簽,置所不取小詩上。荊公性忽略,不復更視。今世所謂:《唐百家詩選》曰“荊公定”,乃群牧司吏人定也,其說與公武又異。然說之果有是說,不應公武反不知。考周煇《清波雜誌》,亦有是說,與博所記相合。煇之曾祖與安石為中表,故煇持論多左袒安石,當由安石之黨以此書不愜於公論,造為是說以解之,托其言於說之,博不考而載之耳?此本為宋乾道中倪仲傳所刊,前有仲傳《序》,其書世久不傳。國朝康熙中,商丘宋犖始購得殘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續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數復完,當時有疑其偽者。閻若璩歷引高棅《唐詩品匯》所稱,以元宗《早渡蒲關詩》為開卷第一,陳振孫《書錄解題》所稱,非惟不及李、杜、韓三家,即王維韋應物、元、白、劉、柳、孟郊張籍皆不及,以證其真。

翻譯

王安石(荊公是他的爵位)生性簡樸率真,不講究吃飯、穿戴,衣服滿是污垢,飲食粗糙難咽,都不計較,從小就是這樣.蘇明允《辨奸》寫的“不近人情”的人,大概就是他這樣的.
王安石少年時喜歡和呂公弼(惠穆是他的諡號)、韓絳(獻肅是他的諡號)、韓縝兄弟交遊,在學府里任職的時候,魏完(字玉汝)曾經和他在寺院裡沐浴,暗地準備了一套新衣服,更換了王安石的破衣服,等他洗完了,讓王安石的侍從拿新衣服給他穿上,並不告知他.王安石像從前一樣穿著衣服,始終不認為有什麼不對。
後來做了宰相,有人說他喜歡吃獐的胸脯肉.王安石的夫人聽說後疑惑的說:‘大人平時不曾在飲食上有所挑食,怎么會單單有這個嗜好呢?’於是問下人:“你們怎么知道大人喜歡吃獐的胸脯肉?”回答說:“大人每次吃飯不吃其他的,只吃獐的胸脯肉,就是這樣知道的。”夫人又問下人王安石吃飯時獐肉放在哪個位置,下人回答說:‘在靠近大人筷子的地方.’夫人說:‘明天你換別的菜放在這個地方試試看.’不久果然王安石把放在那個位置的菜都吃光了,而獐脯肉依然沒動,這之後人們才知道王安石只不過因為它近所以吃,其實並沒有什麼嗜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