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荃

王芳荃

王芳荃 (1880~1975) ,字維周,湖北沙市人,是我國早期英語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芳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沙市
  • 出生日期:1880
  • 逝世日期:1975
  • 主要成就:早期英語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個人簡介,生平經歷,

個人簡介

王芳荃堪稱“清華元老”,聞一多梁實秋余上沅等一批現代著名學人,都曾是他的學生。其子王元化,是著名文學理論家、評論家、現代作家、著名學者、《文心雕龍》研究學者。

生平經歷

王芳荃,早在抗戰之前,他的生平小傳就被收錄進了當年由中國圖書大辭典館編輯出版的《民國名人圖鑑》。據介紹,王芳荃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6月出生在沙市一個清貧的家庭里,因家境困厄,生活拮据,他自幼即白天打工,晚上讀書,直到17歲那年,才得到教會資助,赴滬就讀於聖約翰大學
1902年,王芳荃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先後在湖北宜昌、江蘇如皋教書。1906年他回家結婚後即受聘於日本東京志成學校,攜新婚妻子桂月華遠赴東瀛從事英文教學;1910年,他回國任教於武昌文華大學。1911年,清政府用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開辦清華學堂,經學部遴選,王芳荃作為首批錄用人員,奉調到北京在該校任英文教師;1913年,學校派他前往美國留學,獲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碩士學位。1915年,王芳荃回國,繼續在清華學校任教。1928年,因國民政府派羅家倫主持清華大學,他為抵制國民黨搞“政訓”教育,憤而辭職,遠走關外任教於東北大學。其後,國難接踵而至,戰禍連年,隨著東北大片國土淪陷,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王芳荃隨東北大學內遷入關,在國立交通大學北京鐵路管理學院(北京交通大學)任英文教授。
“七七”事變後,日寇強占北平,學校教職員工風流雲散。王芳荃與部分學生沿津浦路南下,來到上海,打算借上海交通大學借讀。未几上海抗戰全面爆發,他又到漢口商議復校開學之事。幾經折衝樽俎,1937年底當局同意該校與唐山工程學院合併,在湖南湘潭複課。隨後日寇大舉進攻華中,武漢淪陷,長沙戰火瀰漫,王芳荃教授帶著學生奔波於湘、桂、黔公路上達數月之久,於1939年初始在貴州中部小縣福泉(原為平越)安頓下來,複課開學。1944年獨山失守,學校再遷至四川璧山丁家坳……抗戰八年,正是由於王芳荃帶 領學校骨幹教師顛撲奔走,才使這所當時全面唯一培養鐵路管理專門人才的學校得以保全。
王芳荃
抗戰結束後,學校復遷北平,大家公推王芳荃領銜成立院務維持委員會,巡邏護校。平津戰役打響後,原院長徐佩琨見解放軍已攻克天津,先行棄校出走,接著,學院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皆紛紛南下。為保護學校財產,迎接解放軍進城,學院老師、學生、工人公推王芳荃教授領銜成立院務維持委員會,巡邏護校,直至人民解放軍進駐北京。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鐵路管理學院改轉北方交通大學,王教授已年近古稀,他見學院已完整回到人民手中,便申請退休。鐵道部領導見他兩次在危難關頭,承擔救亡重任,挽救了學院,遂授以“研究教授”的殊榮退休,原職原薪待遇不變。
王芳荃教授是我國早期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群體中一員,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早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他就曾將《孟子》全書,翻譯為英文,是最先將中國的儒學經典介紹給西方世界的著名翻譯家。他為人正直,修養深邃,追求進步。早在辛亥革命爆發時,身為武昌文華大學青年教師的王芳荃,就曾親臨火線,搶救新軍傷員;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他就一直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內鎮壓革命、對外投降賣國的反動政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始終支持愛國學生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鬥爭。解放後,他曾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到晚年退休回上海之後,還積極參與社會工作,自編英文教材,以便利工農民眾自學英語。
1958年,王芳荃從北方交通大學退休,回上海與家人團聚。1975年2月27日,王芳荃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