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

王穎(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穎,女,1935年2月24日出生於河南潢川,自然地理學家、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海岸與海島開發國家試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潢川
  • 出生日期:1935年2月24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代表作品:《祖國的海岸》、《石英砂表面結構圖集》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學術貢獻,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5年2月24日,王穎出生於河南潢川,原籍遼寧康平。
1956年,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學專業畢業。
1961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海岸地貌與沉積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畢業。
1979-1982年,任加拿大Dalhousie大學地質系海洋地質學研究員,Bedford海洋研究所訪問學者
2001年,被加拿大Waterloo大學授予環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海岸海洋地貌與沉積學,專長於從海岸動力、地質地貌與沉積多學科結合的途徑研究海岸海洋的成因、變化趨勢與開發利用;主編和參編過《祖國的海岸》、《石英砂表面結構圖集》(中、英文版)、《海岸地貌學》、《中國海洋地理》、《海岸--通向海洋的虹橋》、《海南潮汐汊道港灣海岸》、《黃河三角洲發育演變及對渤、黃海的影響》、《環境地質學》、《黃海陸架輻射沙脊群》、《海岸海洋科學概論》等專著和教材;在具有地域特點的淤泥質潮灘海岸、鼓丘海岸以及河海體系與大陸架沉積等方面有重要貢獻,總結潮灘動力環境的沉積與生態模式,分析中、新生代泥沙粉砂岩沉積環境,把我國潮灘研究推向國際先進水平,從中國主要河流對大陸架的沉積作用深入到河海體系相互作用、沉積物搬運與陸源通量、黃海輻射沙脊群形成演變等研究,推動發展了具有學科交叉特點的海岸海洋科學,將海陸相互作用研究與全球變化相結合併套用於海岸工程建設之中。
自1958年以來,一直從事海岸動力地貌與海岸帶泥沙運動研究,是我國海岸動力地貌學方面最有貢獻的科學家,曾在國際著名雜誌Sedimentology, Jour. of Geol. Soc. London, Marine Geol.等及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中國科學D輯》、《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第四紀研究》、《沉積學報》、《中國沙漠》、《乾旱區地理》、《自然資源學報》、《海洋學報》、《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海洋通報》、《海洋科學》、《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水資源保護》、《海洋地質動態》、《雲南地理環境研究》等發表論文100多篇,是我國海岸海洋學家中在國外發表論文最多的科學家之一。

學術貢獻

她在科學上的主要貢獻有四個方面
1. 海岸動力地貌方面
中國淤泥海岸很長,是中國海岸的主要特點。王穎對中國淤泥質海岸研究的貢獻主要有:
系統闡明河流對淤泥海岸形成的作用及對大陸架沉積的影響。她在倫敦地質雜誌上發表的“中國主要河流對大陸架沉積作用”一文,被第12屆國際沉積學會主席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Harold Reading教授評為:“河流對中國海岸線影響方面的最佳總結”,並被他主編的沉積學名著《沉積環境與沉積相》(Sedimentary Environment & Facies)一書修正第三版列為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在國內最早(1963年、64年)提出中國淤泥質潮灘(地質學上叫潮坪)的分帶性,並與英國Wash和加拿大芬地灣潮灘進行對比,深入闡明其形成機制及微地貌和沉積物的異同,把潮灘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在國內最早(1964年)闡明渤海灣西岸貝殼堤成因及其與黃河改道的關係,後來並建立了貝殼堤-潮灘體系,系統闡明河流改道及泥沙供給與貝殼堤及淤泥海岸演變的關係,受到國際海岸學界的重視。
由於她在淤泥質海岸研究的領先地位,海洋學界最高學術組織-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SCOR)推選她為“相對海平面與世界淤泥質海岸”研究組(SCOR WG 106)主席,這是由世界上10個主要的淤泥質海岸國家的著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組,其成員包括前任SCOR主席英國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系主任McCave教授、SCOR前副主席紐西蘭Waikato大學地球科學系T. Healy教授等。王穎是迄今為止SCOR所有的工作組中唯一的一位來自中國的主席。
王穎在淤泥質海岸的學術成就亦反映在《The Sea》一書的撰稿中。《The Sea》是國際海洋學界反映當前進展、最具權威性的論著系統,其主編是國際著名海洋學家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Allan R. Robison教授。1994年,他專門邀請王穎教授擔任《The Sea》第10卷第10章Sediment Transport & Terrigenous Fluxes的撰寫工作。已於John Wiley & Sons Inc.出版。中國海洋學者進入此權威性論著,亦是很難得的。
2. 海洋沉積研究方面
在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石英砂表面結構方面,提出用組合標誌來恢復沉積環境。石英砂的沉積環境,國內外學者已有許多人做過,但大部用單一標誌。王穎在這方面的發展是提出用組合標誌,如顆粒形態、磨圓度、特徵標誌、成岩標誌等,代替過去的單一標誌,獲得七種沉積環境下石英砂的基本特徵,並用各種標誌的疊加順序,分析石英砂的沉積過程及沉積歷史。她套用此種方法建立了加拿大大西洋深海扇和深海平原濁流砂的沉積歷史和搬運模式(Sedimentology, 1982),受到加拿大Piper教授的讚許,認為她是當前研究石英砂表面結構的世界兩大專家之一(One of the two world experts)。後來她又套用此種方法對比研究中國東海大陸架與加拿大大陸架的沉積環境,亦取得較好成果。
3. 套用研究方面
王穎教授30多年來套用海岸動力地貌學原理為我國海港港址選擇及解決港區航道泥沙回淤服務,對我國20多個重要海港的建設和擴建,作出重要貢獻。例如,她早期對天津新港回淤研究成果(認為泥沙來源於當地淺灘,而非直接來源於黃河口),為今後新港擴建提供了基本科學依據。秦皇島油碼頭、煤碼頭(均為國家重點工程)的選址,建成30年來,證明她的結論基本正確。其中秦皇島煤碼頭工程獲得國家級金獎,其正確選定碼頭位置則應歸功於王穎等的套用研究工作。
她主要從事海南島海港建設研究工作。在三亞、洋浦等重要海港的港址選擇和擴建研究中,創造性地套用並發展了潮汐汊道理論。例如計算三亞瀉湖水面可能圍墾的最佳面積,計算預測洋浦港將來回淤數量及泥沙來源。Bruun潮汐汊道理論強調潮流作用,王穎則將波浪作用、海岸環境及沿岸泥沙運動與潮流作用統一進行研究計算,故能得到比較精確的定量預測,成功地解決三亞、洋浦等海港建設問題,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洋浦是海南最大開發區,也是我國完全靠外國投資開發的最大開發區,開發區是主要依靠海港而發展起來的。按王穎等研究提出的方案,現已建成2個2萬噸泊位,並開挖了通過攔門沙的深水航道,現已3年,並無回淤,港口通暢,這對洋浦開發區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有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這些套用研究成果受到海南島港務部門的很高評價。其中三亞港的工作成果被交通部定為“動力地貌與港口工作相結合的典範”。
王穎教授在1993-1996年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黃海海底輻射沙洲形成演變研究”。輻射沙洲位於蘇北海岸外,是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在海岸科學和海洋地質學上均有重大科學意義。在實際套用上,通過大量海上工作,用充分的材料論證了輻射沙洲中主要潮汐通道黃沙洋-爛沙洋是沿古長江古河谷發育的,晚更新世以來位置基本未發生變化的深水道,巨大的納潮量使之近百年來沉積速率小,適於建深水航道。基於該階段性研究成果,此水道現被國家計委推薦為中、美合作燃氣輪電廠的深水港址,即南通如東縣的洋口港,一期投資24億美元,在此水道建設10萬噸級液化天然氣深水航道,二期建成20萬噸級。這是我國海港建設工作中的一個重大突破,對發展長江流域和江蘇省經濟均有巨大意義。但在潮流通道建大港,關鍵是通道的穩定性,這是海洋地質學上一個理論性和套用性的重要的新課題,過去未有人研究。王穎主持的此項研究用GIS、RS、地震剖面探測、沉積、微體古生物等方面大量數據,全面論證潮流通道的穩定性,取得重要成果,在研究報告評審會(國內主要港工專家,江蘇省交通部領導參加)上得到一致好評,被認為是一項“開拓性的研究成果”。
4. 建立南大海岸與海島開發國家試點實驗室
該實驗室是王穎教授創建的,與國內其他國家實驗室不同,其由海洋勘測、實驗測試分析及地理信息系統(GIS)三個系列組成,構思新穎,體系完整。另外,該實驗室開始是由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DRC)無償援助40萬美元建立。加拿大援助的獲得是由於王穎1979-1982年在加拿大進修研究時期,她在海洋地質學上出色的研究工作和很強的工作能力獲得加拿大科學界的讚許和信任。現該實驗室已通過驗收正式建成,具國內第一流的設備,如210Pb實驗室測試數據經國際原子能機構四年比對鑑定,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該機構國際網路成員之一。1997-2006年在海岸環境研究中獲數百萬加元的科學資助,這將使實驗、研究條件更上一個新台階。利用國際交流與合作及套用研究工作,積極培養、鍛鍊青年學者。經過多年的努力,自力更生與派出引進相結合,形成了固定與流動相結合的學術梯隊,並發展為一支短小精悍的海岸海洋科學研究、教學隊伍。
王穎是一位外向型的科學家,曾多次出國講學,均獲得好評。如1989年赴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國際上最著名的海洋研究所)短期講學(內容為中國海岸研究),十分成功,得到該所所長Edward A. Friedman教授的好評。改革開放的中國,很需要像王穎這樣一位科學家。
總之,王穎教授在海岸海洋動力地貌領域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並且在套用海岸海洋動力地貌學理論於我國海港建設上,有重大貢獻。

任職

在外交部、海南省、國家海洋局三個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南京大學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海軍指揮學院、中國南海研究院、四川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以機制體制創新為核心,培育組建“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該中心將依託南大地理信息、海洋海島研究、邊疆史學、文獻情報、國際關係等方面的多學科優勢,協同國內外相關研究力量,通過創新機制,帶動南海問題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套用和基礎性研究,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基礎信息與決策支持服務,打造綜合研究南海問題的重鎮。同時使之成為複合型創新型海洋人才的培養基地、南海文獻基地和常設性國際對話平台。
被授予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人物評價

王穎不僅學術成績斐然,亦有豐富的領導經驗和協同能力,77歲的王穎院士德高望重,當選主任是眾望所歸。雖已年近八十,王穎院士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堅持上班,給學生上課,甚至節假日還在家潛心寫作書稿,致力於中國海洋科學的偉大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