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傅

王禹僻(954—1001),字元之,進士出身,北宋文學家,濟州巨野(今巨野縣城內王街) 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成武縣主簿,長洲知縣,遷大理評事,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禹傅
  • 出生日期:954
  • 逝世日期:1001
  • :元之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王禹傅剛正不阿,“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己任”,有守正不屈的鬥爭精神。端拱初年,太宗下詔納言,時任右拾遺的王禹傅,立即獻上《端拱箴》一文。文章里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做了深刻的揭露“一裘之費,百家衣裳”、“一食之用,千人口腹”。他斥責統治者“聚民膏血”;而對於“室無環堵、地無立錐”的廣大貧苦人民,則表示深切的同情。並勸告太宗選賢任能,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君主。端拱二年,京師大旱。王禹傅上疏說:“一谷不收謂之饉,五穀不收謂之飢。今旱雲未霈,宿麥未茁,國無積蓄,民飢可憂。”建議:“除宿衛軍士、
邊庭將帥外,從君到臣,依次減少俸祿,放賑救災,待豐年後再恢復如常。吾雖家貧俸薄,甘願首先捐獻,以濟蒼生。”由於觸犯統治階級的利益,未能實行。至道三年五月,真宗下詔納言,他又上疏言五事:提出加強邊防、減少冗兵冗吏、沙汰僧尼、嚴格官員選拔、謹防小人得勢等主張。鹹平初,修《太祖實錄》,直書“杯酒釋兵權”事,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從太宗淳化元年到真宗鹹平元年的八年間,因他剛直敢言,三遭貶官,作《三黜賦》,有“屈於身不屈於道兮,任百謫而何虧”之句。
王禹傅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奠基者:他反對宋初的浮華之風,首先提出改革文體的主張,倡導寫作通俗暢達的詩文。於詩,他推崇杜甫、自居易,於文,推崇韓愈、柳宗元。提倡寫詩文要象韓愈那樣“傳道而明心”,“句易懂、義曉暢”,“文從字順”,並以“韓柳文章李杜詩”的口號號召同道,從理淪和創作實踐上獨自表現了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詩文多是抒情達意、托諷寄懷的言意之作,語言自然流暢,風格簡樸淡雅,對時政多有規諫,對民間疾苦多有深厚的同情。其散文代表作有《待漏院記》、《黃岡竹樓記》、《唐河店嫗傳》、《錄海人書》等。王禹傅的詩, 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如《感流亡》、《畲田詞》、《春日雜興》、《黑雲裘》、《寒食》等。他以自己具有人民性的現實主義的詩文創作實踐,奠定了詩文尊杜、尊韓、尊白的基本傾向,成為宋初詩文革新運動的中流砥柱。《宋詩鈔》里說:“元之獨開有宋風氣。”宋代文人林和靖
說:“縱橫吾宋是黃州。” 蘇軾稱讚王禹傅“以其雄文直道,獨立當世”。
真宗鹹平四年,王禹傅卒於蘄州任所,年48歲。朝廷聞訃追悼,厚葬於巨野龍泉寺東酒莊(今屬嘉祥縣),立墓碑,建烏頭門,旌表天下。

主要作品

《小畜集》20卷、《小畜外集》13卷、《承明集》10卷、《集議》10卷、《別集》3卷、詩3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