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族考

王氏族考

王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大望族。世有“武庫將軍氏,文豪宰相家”的美譽。由於其人文薈萃,累顯高官,故其郡望之多,更為全國之最。正如《中華姓氏通書·王》所述:“王姓,現在是中華民族的第二大姓。自漢代以來,至少有二十一個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顯貴歷史長達數百乃至千年,人才輩出,世系不斷,名載墳典,於世有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氏族考
  • 特點:中華民族的第二大姓
  • 歷史旺族:琅琊、太原、三槐王氏等
  • 榮譽:武庫將軍氏,文豪宰相家
  • 著名歷史人物:王羲之、王獻之
  • 年輕一代:王兆先、王養華、王德興、王德懷
淵源世序,上杭王氏,均德支系,概述,才溪王氏,均絢支系,概述,大地王氏,才溪王氏,郭車王氏,上杭王氏,郡號人文,歷史人物,優秀人才,年青一代,

淵源世序

王姓,是我國各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其源遠流廣,系出多門。據《中華姓氏通書》載:“早在先秦時期,黃帝,虞舜以及商周諸王的後裔就紛紛以王為姓,其後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從而形成王姓的眾多來源。”概括地說有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媯姓之王、虜姓之王、以及賜姓之王、改姓之王、冒姓之王、換姓之王、複姓之王等諸多門系。正如宋人鄭樵要所說:“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為蕃盛雲。”
上杭王氏,是為黃帝開族,系出姬源,子晉受姓,派衍太原。史載,周靈王的長子姬晉,也稱王子晉,又名王晉、王喬(公元前565—前549),因直諫被廢為庶民,子宗敬奔晉,世居太原,人稱王家。《烈仙傳》則曰:周靈王太子晉,聰明天縱,善吹笙,作鳳凰鳴,年15娶累氏為夫人,16歲游伊洛之間,浮丘生接引上嵩山,後乘白鶴至緱氏山頭,賓而天仙。至周敬王時,其子宗敬,官至司徒,有功於朝,敬王賜姓,顯王追封,以王為氏,遂為受姓之祖。其受姓世序為:子晉—宗敬—綱—錯—典—渝—息—恢—原—佐—頤—翦—賁—離(子:威為太原郡祖,元為琅琊郡祖)—威—遠—常—高—吉—駿—崇—尊—嘉—霸—鹹—烈—澤—昶—湛—承—述—坦之—愉—緝—慧龍—寶興—瓊—遵業—松年—邵—圭—敬德—貫—臻—泰淑—暉—瑾—謀—吉—該—余—項—璫—勝業—懷—勤—著—祥—充(兗)—大明—伯玉—知清—紹—友輝—克俊—正卿—薰—大璋—繼宗。(以上世系源於閩西各縣《王氏族譜》,但閩西《王譜》與《中華姓氏叢書·王》對照,世代不一,出入懸殊,難予辨析。如自太子晉至王鹹,《閩西譜》記為15代,《叢書·王》則記為21代。《閩西譜》把王錯定為第四代,《叢書·王》則定為11代。所有這些,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考證。)

上杭王氏

上杭王氏,是其受姓69世繼宗之裔孫。繼宗,字用章,官任汀州刺吏,卒於汀州官署,*鄒氏恭人,加封貞節夫人。夫妻合葬於江西廬陵什鄉水吉白砂。生有三男:黼、黻、猷。長男黼,號伯一郎,恩貢生,葬上杭回龍。生三男:均勇、均德(號千四郎)、均政。次男黻,號伯五郎,宋大學貢元,葬永定瑤上。生七男:千一郎(字均絢)、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據考上杭王氏,是其70世黼的次子均德和黻的長子均絢二位同祖父兄弟的兩大支系。

均德支系

概述

均德支系,發祥於武平桑梓坑。始祖均德,號千四郎,諱森,生於宋淳祐二年(1242),貢生,仕江西撫州教諭,後仕武平縣令,總督18寨兵民,因抗元兵有功,加封撫民令。後在武平桑梓坑(今武平豐田村)開基。卒於元至順元年(1303),享年89歲,葬於武東潭溪里(塘),形為“醉翁倒椅”,又稱“野豬咆地”。*林氏四娘,卒於元太定四年(1327),享年75歲,葬於武平岩前乳洋葫蘆橋,形稱“倒地葫蘆”。共生10男: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萬四郎、萬五郎、萬六郎、萬七郎、萬八郎、萬九郎、萬十郎。有趣的是萬十郎加冠一“馬”字,其所以加馬字者,乃均德平寇時失去戰馬一匹,數日未歸。是晚十郎誕生,馬乘夜奔回。故均德喜而加“馬”,稱“萬馬十郎”。其裔分布在才溪、官莊、湖洋、舊縣、白砂、蛟洋、南陽、城關等地,其中以才溪居多。

才溪王氏

均德支系是才溪王氏的開基祖,是均德九子萬九郎。其先由武平遷長汀寓居,生有四男:壽興、德興、福興、友興。其中壽興於明洪武年間,從商閩粵,路過才溪,結識劉家與其女有婚盟之約,且視才溪為風水寶地,遂由長汀王坊徙來才溪開基、奉萬九郎為開基始祖。壽興,*修、劉氏,葬於才溪村尾,形為“猛虎擒羊”,碑聯曰:“後鎮三台如踞虎;前屏一案仿游龍”。才溪均德王氏,曾於清康熙年間建有祠宇一座,世稱“太原堂”。此祠地點適中,氣派雄偉。至1971年因建才溪賓館拆除後,於1998年經族眾集資在原祠背頂重新興建。新祠巍峨軒昂,不亞於前。

均絢支系

概述

均絢支系,發祥於稔田的石牌和太拔的大地。始祖均絢,號千一郎,諱啟文,宋郡庠生,生於宋紹熙元年(1190),卒於宋鹹淳十年(1274),享年85歲。幼年隨祖父繼宗在汀州刺史任所多年。後游武平寓居均德縣署。因時值宋末元興,兵禍頻仍,民生凋敝,無意仕途,始由武平冷水洋徙至上杭石牌開基,娶妻丘、巫氏,生男三十郎。繼後又遷到太拔大地,遂為大地開基始祖。續*黃三八娘,又生三男:念二郎(裔遷廣東、江西等地)、念六郎(幼歸鄧家)、念八郎。考與丘、巫*合葬豐稔石牌,形稱“孔子彈琴”。黃*葬大地上村,形曰:“仰掌穴”,俗呼“賭錢婆太”,碑聯云:“太原承一脈;大地發千家”。故其世居上杭祖地者,為三十郎、念八郎兩大房系。即:長房三十郎,其裔原居稔田石牌,而後分別遷至廬豐太古羊屋、安鄉西坑和泮境大壩里、祖加觀音堂、彩下雷頭下等地開基。其中大壩里、觀音堂的開基祖為仲一郎,建有祠宇一座。相傳祠宇建成後,曾直接到石牌均絢祖祠傳迎香火,供奉祖先。此祠雖規模不大,但祠址位居田段中間,四周阡陌縱橫,面前視野開闊,大有“明堂容萬馬,身價傳天下”之勢。
滿房念八郎,其裔分布於太拔大地、上村、吳坑、黃岩,藍溪歐源坑、溪口魚子岩、臨城黃竹、九洲、月光嶺和才溪、郭車、城關等地。其中以大地居多,才溪、郭車次之。

大地王氏

均絢支系大地王氏,包括上村佐坑、鵝公子背、水山背、大地坪上、神嶺下和大園裡等自然村。由於其人口和房系眾多,各自都建有自己的祖祠,且都結構華麗,頗具規模。特別是大地坪上的“王氏宗祠”,“龍”為螳螂,形象畢真。前水(魚壙)後山(樹林),相交輝映。祠身三堂五進,還有曲折迴廊。祠門宏偉,門聯云:“源流姬水家風古;派衍緱山氏族繁。”門前左右還有石獅和石桅桿27對,堪稱遠近一流,惜已毀。

才溪王氏

均絢支系才溪王氏,是其四世大六郎,又稱五六郎裔先由大地遷吳坑,再由吳坑遷至才溪,住於“才溪光榮亭”畔的上坑和上王、高排、科里、陳坑等地。其在上坑建有祠宇一座,與均德支系的上“太原堂”遙呼相應,稱下“太原堂”,其門聯曰:“槐樹永新門第;蘭亭遠振家聲。”

郭車王氏

均絢支系郭車王氏,是其第十代法璇遷入。法璇生於明成化六年(1470),弘治初年由太拔吳坑遷到上郭車開基,奉為郭車王氏開基始祖。卒於嘉靖二十年(1541),享年72歲,葬郭車南山;*呂氏,葬郭車畲坑嶺。生男道隆,配黃、陳氏,生四男:國思、國政、國康、國和,自此形成四大房系。其中國思官任寧都巡檢等職,其裔隨任遷江西、浙江、廣東、四川等地。其餘三房後裔,則大部分留居祖地。其原建有上祠堂,下祠堂各一所。上祠在1970年因國家建設而拆除,下祠則於1985年修葺一新,其門聯云:“法德流芳貽謀燕翼;璇功永佑業紹箕裘。”

上杭王氏

上杭王氏,枝繁葉茂。自入杭定居後,就不斷有其裔孫往外遷徙,向外發展。其近者有遷到永定、長汀、永安、三明、泉州等地的;遠者有遠播廣東、江西、浙江、四川乃至海外的。同宗之誼,血濃於水。親情與血緣,成了世居祖地者與外遷遠播者之間進行聯繫的紐帶。故而二者之間,不斷有人互相拜訪,相互聯誼,共促文明進步。如外遷至廣東韶關,永定采地,江西吉水、永豐,浙江雲和、龍泉、松陽和四川內江等地方的王氏宗親,或在春秋祭祖之期,或為編修族譜,多次來杭尋根、謁祖。又如旅居台灣的王洪興先生,生前多次攜妻帶子回鄉探親,掃墓,死後其妻吳美子女士,還年年堅持不斷,回鄉一至二次,並出資興建石拱大橋一座,命名“洪興橋”,同時,還捐款修建水泥球場,修築水泥村道,其情系亡夫故土和樂善好施的美德,深客群人讚譽。

郡號人文

歷史人物

上杭王氏,系屬太原郡望,故郡稱“太原郡”,堂為“三槐堂”。其通用堂聯有:“兩晉家聲遠;三槐世澤長”;“三公槐樹;一甲梅花”等等。“兩晉家聲”:指西晉有王祥、王覽、王渾、王湛、王承、王坦之、王愉、王浚、王戎等名人;東晉有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等名人,是為王氏家聲的鼎盛時期,故世有“兩晉家聲”、“兩晉遺風”之頌。“三公槐樹”、“三槐世澤”:指宋人王?(官至兵部侍郎),曾手植三棵槐樹於庭前,取號:“三槐堂”,並預言“吾之後世,必有三公者”。其後,果有其子王旦,仕至宰相,位進太保。且其孫王雍、王仲、王素分別任兵部、戶部、工部尚書,兄弟同朝,位居三公。故世有“三槐世澤”之頌,且澤及整個王家,普遍仿建三槐祠,沿用三槐號。“一甲梅花”:指王安石考取進士,位列前茅,故謂“一甲”。他又寫過一首著名詠梅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故被頌為“一甲梅花”,既頌其人,亦頌其詩,且成典故。

優秀人才

上杭王氏,雖居住在山區,經濟、文化比較落後,但他們發揮客家人敢於開拓拼搏精神,承先啟後,艱苦創業,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培育出了不少優秀人才,流芳於世。如明、清時期有:王國與,舉人。王國寧,舉人。王瑞珠,詩人,著有《綺雲樓詩抄》。王慎德,拔貢,究心醫理,著有《中華醫粹》等等。特別在革命風雲變幻之際,有378名革命烈士,為共和國的誕生,獻出寶貴的生命。他們中有:王長勝,韓江縱隊第九支隊隊長。王榮崇,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王瑞明,福建省工農通訊社主任等等。有九位革命戰將,為國家、民族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王直,原福州軍區副政委,少將。王勝,原裝甲兵學院副院長、少將。王奇才,原河北省軍區司令員、少將。王貴德,原鐵道兵副政委、少將。王香雄,原濟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少將。王集成,原鐵道兵副政委,少將。王榮光,原江蘇省軍區副政委,大校。王福瑞,原瀋陽軍區後勤部幹部部部長、大校。王培臣,原膠東半島國防工程指揮部參謀長,大校。

年青一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有更多的年青一代,在各條戰線上茁壯成長。如王育科,曾任北京軍區化工廠廠長,大校。王樹英,曾任總後勤部建築設計院院長,大校。王永堯,現任揚子江石化總公司煉油廠廠長,高級工程師。王德林,現任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院長,高級工程師等等。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又湧現了一批優秀民營企業家,如才溪的王兆先、王養華,上郭車的王德興、王德懷等。他們勞動致富後,關心家鄉的公益事業,捐資辦學,築路扶貧,其樂善好施精神,受到眾宗親的稱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