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五代後漢、後周時期大臣)

王朴(五代後漢、後周時期大臣)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字文伯。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五代後漢後周名臣。

王朴幼時穎悟,好學擅文。後漢乾祐三年(950年),擢進士第,拜秘書郎,依附樞密使楊邠。其後見政局日亂,便審勢東歸,避亂免難。廣順元年(951年),擔任鎮寧節度使柴榮後周世宗)的節度掌書記。柴榮即位後,王朴獻《平邊策》,並規劃開封、修訂曆法、考證雅樂,深受柴榮重用,累官樞密使

顯德六年(959年),王朴猝逝,年五十四。柴榮聞訊後,以王鉞叩地,大哭不止,追贈侍中,祀其畫像於宮中功臣閣。著有《大周欽天曆》、《律準》等,《全唐文》錄有其文。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朴
  • 字號:字文伯
  • 所處時代:後周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東平
  • 出生時間:906年
  • 去世時間:959年4月25日
  • 主要作品:《大周欽天曆》《律準》《平邊策
  • 主要成就:首先提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戰略;規劃開封,修訂曆法,考證雅樂
  • 官職樞密使
  • 追贈侍中
人物生平,東歸避禍,出仕柴榮,君臣相知,天不假年,主要成就,個人作品,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父親,兒子,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東歸避禍

王朴自幼聰慧警敏、好學擅文。後漢乾祐三年(950年),王朴中狀元,擔任校書郎
王朴入仕後,依附後漢樞密使楊邠。楊邠與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後漢剛建不久,而隱帝劉承祐年少,又懦弱無能、任用小人,楊邠身為大臣,與將相的關係惡劣,王朴因而預感內亂即將發生,遂離開後漢朝廷,東歸故鄉。後來李業等人教唆隱帝誅殺權臣,楊邠與王章、史弘肇都被殺害,三家的賓客也大多被殺,王朴因早已離開而得以倖免。

出仕柴榮

廣順元年(951年)二月,後周太祖郭威命養子柴榮為鎮寧軍節度使,王朴被授為節度掌書記
廣順三年(953年),柴榮入朝任開封府尹,封晉王,拜王朴為右拾遺、開封府推官

君臣相知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為帝,升王朴為比部郎中。因獻《平定策》,升任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同年改任左散騎常侍端明殿學士,成為柴榮身邊重要的謀士。此時,柴榮銳意進取,決意征伐,有志統一天下,多次向大臣們詢問良策,並選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學之士出謀畫策。當時,這些文士大多不主張用武,認為應以文治為先。只有王朴等少數人講求用兵之策,而王朴則主張先取江淮。柴榮早已知道王朴的為人,聽了他的建議後,更加感到驚奇,就常與他商議天下大事,感到很滿意,便下決心重用王朴。
顯德三年(956年),柴榮征江淮,任命王朴為東京副留守。回師後,提拔王朴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不久,升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顯德四年(957年),柴榮再征江淮,任命王朴為東京留守,授以“便宜從事”。在此期間,都城秩序井然。

天不假年

王朴性格剛直,處事果斷,深得柴榮信賴。但他處事太剛,鋒芒畢露,於“稠人廣座之中,正色高談,無敢觸其鋒者,故時人雖服其機變而無恭懿之譽”。
顯德六年(959年),王朴奉旨視察汴口。三月十五日(959年4月25日),王朴在歸朝後拜訪前任宰相李谷。兩人正在交談時,王朴突然昏倒,猝然離世,享年五十四歲。下葬之日,柴榮親臨祭奠,以王鉞叩地,多次大哭,賞賜大量財物以助治喪,並召見王朴的幾個兒子,授予其官職。其後追贈王朴為侍中,將其畫像與李蒨鄭仁誨等同祀於宮中功臣閣。

主要成就

王朴在任開封知府和東京留守期間,為拓廣京城匠心獨運,“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在拓展過程中,雷厲風行,連有權勢的大臣藩鎮都怕他三分。使開封街道暢通、壯闊宏偉。故宋人說:“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為。”顯德六年(959年)三月,又奉詔在汴口設斗門,控制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運。
王朴精明機敏,多才多藝,精通陰陽律歷。他受命校定大曆,考證諸曆法之失,與司天監共撰《顯德欽天曆》,在唐《崇玄歷》基礎上多有改進,構造九服晷影函式(正切函式)。王朴通曉音律,考證雅樂,得八十一調,並造“律準”,詔有司依調製曲。定七聲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調再現並留傳。著有《律準》行世。
王朴的《平邊策》展現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運用戰略上進攻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戰術上進攻避實就虛,擾敵令其疲憊的方法而擴展後周版圖,成就了宋朝的統一。

個人作品

王朴著有《大周欽天曆》、《律準》等,今已佚。《全唐文》卷860錄有其文四篇:《奏進欽天曆表》、《詳定雅樂疏》、《平邊策》及《太清神鑒序》。

人物評價

趙匡胤: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舊五代史》引
薛居正:況太祖、太宗在位,每稱朴有上輔之器。(《舊五代史》
歐陽修:王朴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新五代史
曾鞏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陳當世之務,而能知王朴之可用,故顯德之政,亦獨能變五代之因循。(元豐類稿
秦觀:臣讀五代史,見王朴為周世宗決平邊之策,然後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朴嘗為世宗畫平邊之策,……故朴以大而脆者為易,小而堅者為難,易者宜先,難者宜後,則所以先吳而後並也。皇朝受命,四方僭偽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謂天下之真材,其孰能與於此。朴雖出於五代擾攘傾側之中,然其器識學術,雖治世士大夫,與之比者寡。方世宗之時,外事征伐,內修法度,而朴至於陰陽律歷之學,無所不通,所定《欽天曆》,當世莫能異。而其所作樂,至今用之,而不可改其五策之意。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則無不成之功,以此推之,朴之所知者,蓋未可量也。使遭休明之時,遇不世出之主,則其所就者,將不止於此哉。(歷代名賢確論》引
王銍:①朴性剛烈,大臣籓鎮皆憚之。(《舊五代史》引)②王朴仕周世宗,制禮作樂,考定聲律,正星曆,修刑統,百廢俱起。又取三關,取淮南,皆朴為謀。然事世宗才四年耳,使假之壽考,安可量也。(《舊五代史》引
輔廣:周世宗天資高,於人才中尋得個王朴來用,不數年間,做了許多事業。且如禮、樂、律、歷等事,想他見都會得,故能用其說,成其事。(朱子語類
崔銑子產相鄭、孔明立蜀、王朴興周,皆功運帷闥,而効收遠荒。(洹詞
敖英:吳用三軍迭出以肆楚,彼進則此退,彼退則此進,使楚疲於奔命。王朴祖其智坐致江南之困,魏惠侯選軍中年力極精銳者教之藝,使之重鎧習勞,謂之曰武卒,而列國莫強焉。(東谷贅言
張燧:五代人才,王朴為冠。其平邊策攻取先後,宋興之初,先平江南,晚定河東,次第不能易也。其論星曆,宋定欽天曆,不能易也。其論樂律,宋作大晟樂,不能易也。其言有日:“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與天意同契;天人意同,則無不成之功。”五季之世,有若人耶!(千百年眼
王夫之:①樞密不能操宰相之進止,宰相不復倚藩鎮以從違,君為民之君,相為君之相,庶幾乎天職之共焉。嗣是而王朴、竇儼得以修其文教,而宋乃因之以定一代之規。(讀通鑑論)②王朴畫平一天下之策,先下江南,收嶺南,次巴蜀,次幽、燕,而後及於河東。其後宋平諸國,次第略同,而先蜀後江南,晚收河東,而置幽、燕於不復,與朴說異。折中理勢以為定論,互有得失,而朴之失小,宋之失大也。……王朴之謀,理勢均得,平一天下之大略,斯其允矣。(《讀通鑑論》)③嗚呼!王朴極其思慮,裁以大綱,樂可自是而興矣。(《讀通鑑論》)④王朴、竇儀起自燕、趙,簡質有餘,而講習不夙,隔幕望日,固北方學士之恆也。(宋論
朱軾:夫五代之君,首推周世宗,次唐明宗。為之臣者,亦首推王朴,次則郭崇韜。……周臣如王峻,斗筲小才,范質又欠一死,惟朴行誼無忝。其理國料敵,(闕)有成算,定律歷、興禮樂,有太平休風焉。方之六朝魏周之間,其與蘇綽等倫乎?(《史傳三編》
蔡世遠:蘇綽、王朴,雖偏安之臣,未可小也。(二希堂文集
蔡東藩:①懷才挾術佐明王,天不假年劇可傷!(五代史演義)②至若周世宗之英武過人,王朴之智謀絕俗,天獨未假以年,不獲共謀統一,命耶數耶?是固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矣。然世宗美政,王朴長材,不容過略,故類敘之以風示後世雲。(《五代史演義》

軼事典故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一天路過功臣閣,風吹開半邊的門,趙匡胤正好面對殿內王朴的畫像,他竟肅立不動,整理御袍,肅然鞠躬。左右侍從問道:“陛下貴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對他的禮遇為何如此之重?”趙匡胤以手指袍說:“如果這個人還活著,朕不能穿上這件黃袍。”

親屬成員

父親

王序,生平不詳,因王朴顯貴,被追贈為左諫議大夫

兒子

王侁,字秘權,官至雲、應等州兵馬都監,在雍熙北伐時語激楊業進軍,並沒有及時援救,造成楊業兵敗自殺,王侁因而被除名,發配金州,後曾任均州團練副使。
王僎,官至供奉官、閣門祗候,因征交阯失敗而被誅。
王備,進士及第,其後生平不詳。
王偃,進士及第,官至太常博士

史料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
五代史補·卷四·世宗問王朴運祚》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周臣傳第十九》
《史傳三編·五代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