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新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新生,男,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新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省濟南市
  • 出生日期:1956年6月18日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主要貢獻,學術成果,論文,著作與教材,譯著和譯文,學術交流,日本問題言論,學術科研,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56年6月18日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73年1月高中畢業後在山東省歷城縣仲宮公社插隊,1976年1月到1978年1月為山東省濟南第三建築公司工人。1978年2月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1982年1月畢業,並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2年2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為世界近現代史專業日本近現代史研究方向研究生,1984年12月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其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任教,講授“世界近代史”,1986年被評為講師。1988年4月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從事日本近現代史及戰後日本政治研究。1991年8月被評為副研究員,1998年 8月被評為研究員。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為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日本史方向在職博士研究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1年2月調入北京大學,現為歷史系教授,世界史(日本)方向博士生導師,從事日本歷史與政治的研究與教學。
社會任職:
在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刊物中的任職情況:
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日本史學會戰後史分會會長。
中日文化交流史學會常務理事。
中日歷史共同研究委員會委員。
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特約評論員。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華語廣播特聘專家。

研究方向

日本歷史與政治、東亞政治等。

主講課程

作為日本問題研究專家,王新生教授主要開設日本方面的系列課程,如“日本及日本人論”課程。
課程名稱:日本及日本人論。
主要內容:日本是我國近鄰,目前中日兩國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近3000億美元。日本是我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我國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另外,中日企業在對方投資也越來越多,去年兩國的人員往來也達到750多萬。儘管去年釣魚島撞船事件以後雙邊有所恢復,但國民相互之間的感情依舊冷淡。其原因除經貿往來本身以及歷史問題、領土問題引發的摩擦外,相互之間缺乏理解、甚至誤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遂造成兩國情緒化的言行屢有發生。在世界經濟日益走向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和日本作為東亞地區的大國,相互之間保持合作的態勢是推動地區一體化形成的前提條件。因此,有必要客觀、理智地分析對方。從這一問題意識出發,本課程準備從地理環境、歷史發展、政治體制、經濟成長、國民性格、對外關係、安保政策等方面對日本進行系統性分析,以期加深對日本的理解。
時間安排:
第 一周(9月5日)緒論——為什麼要理解日本。
第 二周(9月12日)中秋節放假。
第 三周(9月19日)地理環境及國民性。
第 四周(9月26日)融合與衝突的古代歷史。
第 五周(10月3日)國慶節放假。
第 六周(10月10日)侵略擴張下的近代歷史。
第 七周(10月17日)戰後經濟發展。
第 八周(10月24日)經濟發展模式。
第 九周(10月31日)課堂討論:中日經濟發展模式比較。
第 十周(11月7日)政治制度。
第十一周(11月14日)政治過程。
第十二周(11月21日)非政府組織。
第十三周(11月28日)學生運動。
第十四周(12月5日)人口結構。
第十五周(12月12日)外交與安全。
第十六周(12月19日)課堂討論:中日關係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
第十七周 撰寫課程論文。
第十八周 撰寫課程論文。
課程成績:
課堂討論及小論文占總成績的40%,課程論文占總成績的60%。
參考書目:
賴肖爾:《當代日本人——轉化及其連續性》,上海譯文出版事業1998年。
孫執中:《榮衰論——戰後日本經濟史(1945—2004)》,人民出版社2006年。
馮昭奎、林昶:《當代日本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王新生:《日本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葉渭渠:《日本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少普等:《戰後日本防衛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金熙德:《 日本外交與中日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史桂芳:《戰後中日關係(1945—2003)》,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
尚會鵬:《 中國人與日本人》,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韓鐵英:《列國志·日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王新生:《 現代日本政治》,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
王新生:《 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學術研究成果有《現代日本政治》(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日本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等,《日本政治概論》、《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抉擇》等合著八部;同時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日本學刊》等雜誌上發表《中日近代繅絲業比較研究》、《試論日本的地主制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 《日本的利益集團》、《傳統在日本早期現代化中的作用》、 《日本模式的終結》等學術論文及文章百餘篇;另外還有譯著兩部及大量譯文。
王新生著作《日本簡史》北大2005年版王新生著作《日本簡史》北大2005年版

論文

中日政治關係30年《中日友好交流30年》,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年。
福田內閣與中日關係,《中日友好交流30年》,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年。
源賴朝及其家族,《中文導報》2008年10月30日第33版。
武士的起源,《中文導報》2008年6月30日第33版。
藤原家族與攝關政治,《中文導報》2008年3月13日第33版。
風化的遣唐使,《中文導報》2008年2月28日第33版。
日出之國的傲慢,《中文導報》2008年2月15日第33版。
大和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融合,載《綠葉》2008年第7期。
日中関系における歴史問題,載《バルカン史と歴史教育―「地域史」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再構築》,日本,明石書店2008年3月。
日中相互認識とナショナリズム,載《日中文化の交差點》,日本,三和書籍2008年3月版。
首相官邸主導型決策過程的形成與挫折,載《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
日本政局回顧與展望,載《現代日本》2008年第1期。
福田政權及其對華政策,載《世界發展狀況》2008年。
邪馬台國與大和國,《中文導報》2007年11月15日第33版。
日本人的起源,《中文導報》2007年10月18日第33版。
“安倍丸”再次啟航,《新京報》2007年9月3日。
江田構想,《中文導報》2007年3月22日第33版。
砂川鬥爭 ,《中文導報》2007年3月8日第33版。
昭和妖怪岸信介,《中文導報》2007年1月31日第33版。
太陽族,《中文導報》2007年1月18日第33版。
高速增長階段對城市邊緣人群的人文關懷—日本創價學會的社會與政治功能,載《中國與世界觀察》2007年第1期。
日本外交政策新變化,載《世界發展狀況》2007年。
東亞政治發展中的殖民地時代遺產,載《亞太研究論叢》第四輯,2007年6月。
日本政局的回顧與展望,載《現代日本》2007年第1期。
吉田茂與戰後日本,《中文導報》2006年11月30日第33版。
麥克阿瑟在日本,《中文導報》2006年11月9日第33版。
昭和的阿吉,《中文導報》2006年11月2日第33版。
人算不如天算——戰後日本經濟復興 《中文導報》2006年10月19日第33版。
“日本模式”的成功與衰敗,載《中國改革》2006年第9期。
日本政治發展趨勢,載《現代日本》2006年第3期。
評〈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載《抗日戰爭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池田大作の政治観およびその実踐,載《東洋學術研究》第44卷第2號,2005年。
戰後“日教組”演變過程簡論,載《日本學刊》2006年第4期。
日本大選及其影響,載《世界發展狀況》2005年。
日本歷史過程中的斷絕與連續——戰後初期的改革與“逆流”,載《研究論集》第1集2005年。
創價學會的社會及政治功能,載《日本學刊》2005年第1期。
評日本戰後初期的改革與“逆流”,載《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論戰後東亞地區的政治發展,載《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日本民眾不再相信小泉,《環球時報》2004年12月15日第3版。
日俄領土問題再起風波,《武漢晨報》2004年11月22日第41版。
福岡法院: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違憲,《世界知識》2004年第9期。
日本政治的回顧與展望,《現代日本》2004年第1期。
論池田大作的政治觀及其實踐,載《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創價學會·池田大作·社會功能——以高速增長時期為中心,載《池田大作研究論文集》,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戰後日本政黨政治與經濟發展,《“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正中書局2003年版。
戰後東亞政治發展——另一類型的政治現代化,《現代化研究》第二輯,2003年。
戰後日本政黨政治與經濟衰退(4000字),《改革內參》2003第 9期。
“有事法制”、中日關係以及東北亞區域合作,《第六次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二流國家的宿命——讀〈21世紀的日本:戰略的貧困〉有感,《世界知識》2002年第24期。
政黨政治與日本問題,《日本學》第12輯,2002年號。
“有事法制”與軍事大國化的日本,《世界知識》2002年第11期。
日本為何在歷史問題上越來越倒退,《求是》2001年第18期。
日本鐵娘子:田中真紀子,《世界知識》2001年第14期。
日本的新民族主義,《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13日。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北京青年報》2001年7月12日。
淺析日本新民族主義,《前線》2001第4期。
靖國神社與日本政治,《中國報導》2001年第3期。
1955年體制與現代日本政治,《日本松下政經塾報》2001年第4期。
後1955年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日本學》2001年號,第11輯。
1955年體制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本學刊》2001年第5期。
1955年體制的形成及其政治特徵,《日本學刊》2001年第2期。
日本的修憲與軍事大國化,《第四次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政治體制與日本政治體制研究,《日本學刊》2000年第6期。
透視日本大選,《科技周報》2000年6月24日。
“神國”與“國體”失言惹風波,《世界知識》2000年第13期。
森喜朗政權能走多遠,《世界知識》2000年第9期。
論20年代日本的協調外交,《日本學刊》2000年第4期。
政治、行政、國會改革與未來日本政治體制,《日本學》第10期,2000年。
日本的修改和平憲法與軍事大國化,《視點》2000年第1期。
日美金融戰爭,《大學生》2000年第 1期。
日美安保新指針與中日關係(6000字),《第三屆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自自公合作與日本政治,《世界知識》1999年21期。
交流、理解與信賴是中日關係的基礎,《世界知識》1999年20期。
靖國神社與日本人的歷史情結,《視點》1999年第11期。
世紀末的“盤點行動”——日本通過國旗國歌法,《世界知識》1999年第18期。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及其影響,《紫光閣》1999年第7期。
石原慎太郎與日本新民族主義,《金三角》1999年第 6期。
製造地區不穩定局勢的“新指針”,《世界知識》1999年第12期。
不斷蔓延的新民族主義情緒,《科技時報》1999年5月6日。
中日關係的回顧與展望,香港《文匯報》1999年1月14日。
“自自合作”衝擊日本政壇,《世界知識》1999年第1期。
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與中日關係,《日本專修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月報》第430期1999年。
1998~1999年中日關係,《1999年中國發展狀況與趨勢》,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拉貝與“拉貝日記”及其他,《大學生》1999年第1期。
“日本丸”將駛向何方,《大學生》1998年第11期。
日本政經動盪癥結剖析,香港《文匯報》1998年10月21日。
政府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再認識——讀楊棟樑〈國家權力與經濟發展〉,《日本學刊》1999年第1期。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社會發展模式,《第二次中日青年論壇論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日本模式的終結,《日本學刊》1998年第 6期。
困境中起步的小淵內閣,《世界知識》1998年第17期。
世紀末的“日本病”,《世界知識》1998年第16期。
日本為什麼不能正視侵略歷史,《時事報告》1998年第8期。
日本高級官僚的“下凡”,《世界知識》1998年第12期。
“不關心日本時代”會到來嗎?日本將從歐美人的視野中消失》,《大學生》1998年第5期。
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紅色政黨——鮮為人知的日本共產黨,《大學生》1998年第6期。
錯誤的歷史意識,《世界知識》1998年第4期。
戰後日本政治研究述評,《日本學》1998年號。
簡論日本的行政改革,《日本學刊》1998年第3期。
日本將從歐美人視線中消失——戰後歐美人的日本觀,《北大史學》1998年號。
透析日本“自由主義史觀”熱,《大學生》1998年第1期。
變化中的日本共產黨,《世界知識》1997年第22期。
日本的行政改革,《世界知識》1997年第20期。
簡論日本的行政指導,《日本學刊》1997年第6期。
日本利益主導型對外政策的制定過程,《日本研究論集》第二集(1998年)。
96日本政壇壓軸戲——羽田孜另立新黨,《世界知識》1997年第2期。
曇花一現的日本說“不”論,《大學生》1997年第2期。
日本人的投票行動,《日本學刊》1997年第2期。
<戰後日本外交史>評介,《日本學》第8輯(1997年號)。
日本現任首相橋本龍太郎,《日本學刊》1996年第2期。
小澤一郎:從幕後走向前台,《世界知識》1996年第2期。
日本年終回顧與展望,《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
簡論日本社會黨50年,《日本學刊》1996年第5期。
橋本龍太郎——試圖改變日本歷史進程的人物,《世界展望》1995年第11期。
“橋本丸”起錨出航,《世界知識》1995年第20期。
吉田茂執政時期對華政策的政治過程,《日本學刊》1996年第1期。
統一地方選舉與日本政局,《日本問題資料》1995年第4期。
日本:一個缺乏自省的民族,《戰爭與和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奧姆真理教與日本社會,《世界知識》1995年第11期。
參議院選舉與日本政局,《日本問題特刊》1995年第10期。
奧姆真理教與日本社會治安,《警方》1995年第8期。
日本的選舉制度改革,《日本學刊》1995年第4期。
政改後的日本選舉制度,《世界知識》1995年第3期。
政改、政黨、政局——日本政治述評,《日本問題資料》1995年第2期。
自民黨謀求東山再起的一招,《世界知識》1994年第15期。
政治改革四法案簡介,《日本問題資料》1994年第5期。
戰後日本政治研究狀況簡介,《日本問題資料》1994年第2期。
戰後日本社會思潮及其對政治體制的影響,《日本學刊》1993年第6期。
大眾傳播媒介在日本政治過程中的作用,《日本問題資料》1993年第5期。
日本決策過程中的官廳與自民黨,《日本學刊》1993年第4期。
廣東與長野器械繅絲業比較研究—兼論兩地的原始工業化,《歷史研究》1993年第3期。
日本決策過程中的在野黨與國會,《日本問題資料》1993年第 期。
“聯合國和平合作法案”出台始末,《日本問題資料》1991年第1期。
日本的利益集團,《日本學刊》1993年第1期。
日本選舉制度的沿革及其現狀,《日本問題資料》1992年第11期。
日本政局發展令人注目,《日本問題資料》1992年第7期。
傾斜生產方式與道奇計畫,《日本問題資料》1992年第7期。
傳統在日本現代化中的作用,《世界歷史》1991年第4期。
論戰後日本農業個體經濟及其性質,《史學月刊》1991年第3期。
日本的“族議員”,《日本學刊》1991年第3期。
日本的預算編制過程,《日本問題資料》1990年第12期。
日本的立法過程,《日本問題資料》1990年第8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讀許介麟的“誰最了解日本”,《日本問題》1990年第6期。
日本的壓力集團——財界,《日本問題資料》1989年第8期。
日本的壓力集團——農協,《日本問題資料》1989年第6期。
日本的壓力集團——醫師會,《日本問題資料》1989年第5期。
英國和日本資產階級革命初期的地主政治,《世界歷史》1988年第5期。
試論日本的地主制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歷史》1986年第8期。

著作與教材

《中日友好交流30年(1978—2008)》政治卷(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澳門大學出版部2007年11月版。
《日本學》第13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
《21世紀東方思想的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列國志·日本》(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日本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獲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平和と暴走の葛藤―日本はどこへ行くべきなのかー》(合著),日本,公共政策研究所2004年3月版。
《當代亞太政治》(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12月。
《再生還是衰落——21世紀日本的選擇》(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日本與亞太——新世紀的分析與展望》(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版。
《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合著),鷺江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政治概論》(合著),東方出版社1995年版。
《現代文明的起源與演進》(合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個人專著)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現代日本政治》(個人專著),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

譯著和譯文

《日本人與猶太人》,台灣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依依愛戀——日本人獨特的人際心理》,台灣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學術交流

2001年1月以來參加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2009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與中日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8年12月韓國東北亞歷史財團“知識交流與歷史記憶”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7年5月日本早稻田大學“21世紀的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6年12月中日共同歷史研究會議。
2003年2月笹川中日友好基金東京學術討論會。
2002年5月“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2002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第六屆中日學術討論會。
2002年4月笹川中日友好基金東京學術討論會。
2002年3月北大歷史系、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

日本問題言論

對日需不需要“新思維”?(2003-06-14)。
日本正視歷史為什麼這么難(2001-08-16)。
日本新生代政治家的崛起(2001-07-13)。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與網友交流錄。
日本新民族主義淺析。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及其影響。
日本的利益集團。
“日本模式”的終結。
“東京捷運“沙林”毒氣事件的罪魁禍首——奧姆真理教。
從靖國神社透視日本人歷史情結。
日本向何處去 。

學術科研

2001年1月至今從事的國際國內項目:
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日本政治思潮的演變與中日關係》。
2006年中日共同研究歷史項目《15、16世紀東亞國際秩序與中日關係》。
2003年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民間交流與中日關係》項目。
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模式再探討》項目。

獲獎記錄

《日本簡史》獲2006年度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55年體制”研究》(博士論文)獲2002年度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獎。
《政治體制與經濟現代化——“日本模式”再探討》(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獲北京大學2002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現代日本政治》(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獲2000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學術成果獎。
《傳統在日本現代化中的作用》(《世界歷史》1991年第4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