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攄

王攄

王攄[shū],生於明崇禎八年元月一日,卒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冬至日(1635年2月17日-1699年12月21日),字虹友,號汲園,南直隸太倉州人。

王攄出生於名門望族,其先祖為太原王氏。其曾祖王錫爵是明萬曆時期的首輔,其祖王衡官至翰林院編修,其父王時敏以蔭官至太常寺少卿,列吳中畫派“四王”之首。王攄是王時敏的第七子。

王攄少時受教於同鄉陳瑚門下。稍長,師從錢謙益、吳偉業,詩法於杜甫、蘇軾、陸游,詩文風格類似吳偉業。與周肇、許旭、王曜升、顧湄、王昊、黃與堅,其兄王揆、王撰、王忭一起被稱為“婁東十子”。

王攄著有《步檐集》、《蘆中集》等稿。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攄
  • 字號:字:虹友
    號:汲園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南直隸太倉州(今江蘇)
  • 出生時間:明崇禎八年正月初一(1635年2月17日)
  • 去世時間:清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一日(1699年12月21日)
  • 主要作品:《步檐集》、《蘆中集》
  • 主要成就:婁東十子、清初詩人
人物生平,明崇禎年,清順治年,清康熙年,人物評價,個人作品,文集,詩作,個人成就,家族成員,曾祖,祖,父,子,孫,

人物生平

明崇禎年

崇禎八年元月一日(1635年2月17日),王時敏第七子王攄生。(註:嚴迪昌的《清詩史》、《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和江慶柏《清人生卒年表》認為王攄生於崇禎九年。但根據王攄的同母兄長王抃的《王巢松年譜》記載:乙亥,八歲,崇禎八年,元旦七弟生。故採信王攄兄長的崇禎八年元旦生。)
崇禎十三年(1640年),王攄開蒙讀書,與五兄王抃共同在曾繹叔門下就學,時年六歲。見《王巢松年譜》:庚辰十三歲,與七弟俱受經於曾師。

清順治年

順治八年(1651年),王攄與六兄王扶一起中秀才,補生員。座師為江南蘇松學政李嵓。見《奉常公年譜》卷三:子扶、攄同補博士弟子員。
順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十五日後,王攄與兄長王撰、王抃、王扶共同趕赴南京參加鄉試。見《王巢松年譜》:七月望後赴省試,余同江師、七弟、翼王寓河房劉姓家。
順治十四年(1657年)發生了“丁酉科場案”,王攄的摯友吳兆騫牽涉其中,被發配到寧古塔。王攄在這件事發生過後的十餘年間相繼寫下了《和吳漢槎就詢刑部口占韻》、《懷吳漢槎在獄中二首》、《喜吳弘人聞夏南還》、《懷吳漢槎》、《喜吳漢槎還次徐建庵宮贊韻》等詩,在詩中表達了對滿清文化壓迫的不滿。是年,吳偉業奔母喪,南歸太倉,王攄拜在他的門下學習作詩。
順治十六年(1659年)陳瑚輯其門下弟子的詩,結為《從游集》二卷。其中上卷收錄王攄的部分詩作。同年,杜濬常到王攄家找其下象棋,從早至晚,不肯少停片刻,二人就此結識成為好友。
順治十八年(1661年)王攄為文祖堯作送行詩《送文介石先生歸滇南》一詩。

清康熙年

康熙五年(1666年),王攄因病沒有參加此次鄉試。見王攄兄長王抃在寄給其父王時敏的《西廬家書》:獨七弟懸癰之後,復患三瘧,隨眾至京口,委頓不支而返。同時一家也因病致窮,其兄在書中寫道:七弟三瘧後復變為日日瘧,似可望痊,而寒熱愈重,形如枯臘。娘子復以產病幾死,累月,奄奄床褥僅存一息,子女又皆患瘧,一家疾病,醫藥無措,寒衣典盡,瓶無儲粟,真正不免凍餒。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王攄去雞鳴山拜訪杜濬,留詩相贈,其中“舉目山河雖已改,蒼蒼岩石依然在”和“別離況復感興廢,此時涕淚如亂麻。”表達了王攄與杜濬對故國的思念。
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攄在北京見顧炎武。見《蔣山傭殘稿二》。同年,夏,王攄與王士禛相遇在京師,其幫助王攄出版其著作《據青集》一卷。見《蘆中集》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攄作《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欽寓齋後即事以韋蘇州雲淡水容夕雨微荷為韻分得雨字涼字》。同年,王攄為毛師柱《端峰詩選》作序。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王攄再次到王士禛家中拜訪,寫下《題家侍郎阮亭西城別墅十三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王攄患咯血之症,抱病到北京。是年,王攄刪定編修《蘆中集》一書成稿。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王攄回到家中,病有起色。見王抃的《喜七弟抵家病減》。十一月一日(12月21日),王攄病亡。見王抃的《哭虹友弟》詩序中言:不意長至之夕,竟成永訣,憑棺大慟。

人物評價

陳瑚《從游集》卷上稱:“太常之教其子也嚴,晨起則拜於床下。無圍棋博塞之具以移其情,以故諸子得肆力詩書,鏃礪名行,恭謹如漢萬旦君家法,而文採過之。里人稱佳公子,不問可知為太原。而虹友年最少,尤文苑之飛將軍也……其於唐人詩,爛熟於胸,偶舉一辭,繩聯珠貫,成誦若流。故其所作兼諸家三變之勝,初為沉雄悲壯,酷似子美;比則清新麗則,婉轉抑揚。”
吳偉業編選《太倉十子詩選》,攄與兄揆、撰、抃併入,為一時之彥。
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過江王謝,而蘆中一集尤為矯矯。”
姚瑩《識小錄》評:余考十子……中以端士、伊人、虹友為最。
王士禛序其《據青集》云:“古詩之傳於後者大約有二:登臨之作,易為幽奇;懷古之作,易為悲壯……今年夏,相遇京師,出其《據青集》一卷,所謂幽奇、悲壯二者殆兼之矣……言語之工,不逮虹友遠甚,則才、不才之殊不能強也……是集之工必傳於後世無疑也。”
《國朝耆獻類征初編》評:王煙客太常書畫名海內……七子攄,八子掞,皆嗣其家學,揆、抃、攄工詩……《松心日錄》張維屏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蘆中集·出版說明》云:“攄幼遭亡國之痛,乙酉覆滅,江南巨室,均罹鋒鏑。而太倉王氏、長洲文氏則尤著。攄雖才名籍甚,然終抗節不仕,窮愁沒世。其詩初期,以久與勝國遺老往還,因多駝棘之感、故國之思。及晚年出遊,南逾嶺嶠,北窮盧龍,又多紀游山川之作,蓋與顧炎武郡國遍歷,所至有詩,有同慨焉。”

個人作品

文集

《步檐集》:此集是早收錄於順治十七年的《太倉十子詩選》,《步檐集》收錄有詩一百首。
《蘆中集》:此集最後一稿成書於王攄卒前一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此書共有十卷,收錄詩從清順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十六年(1697),總計有詩歌695首。
《據青集》:王攄的五兄王抃在其《巢松集》中記載,王攄著有《據青集》。而王攄在其《蘆中集·自序》稱,此集由王士禛為集作序,因為此集是王攄早期作品,收錄的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前的詩作,與晚年修訂的《蘆中集》有所重複。推斷應該是王攄把《據青集》的一些詩合併到了晚年的文集《蘆中集》中了。故《據青集》今已不見
《金陵集》:清代大詩人王士禛曾為其作序。今已失傳。王士禛在其《分甘餘話》中道:婁江十子,虹友王攄才尤高,余嘗序其《金陵集》。
《積薪集》:王攄、王時翔等十人詩彙編成《積薪集》,今已失傳。

詩作

懷念故國類
明亡時,王攄年僅十歲,但其詩多興亡之嘆,駝棘之感。對故國的思念貫穿王攄一生的詩歌創作當中。
如《謁伍相國祠》、《教坊老叟行》、《甲申五月朔,孫秀才繁祉同張參戎諴磔闖逆余寇祭長、思二陵。至昌平聞而感賦二十四韻》、《秦淮閒泛》、《至白門》、《懷古八詠》等詩。
懷才不遇類:如《歸至許墅用羅昭諫東還途中作韻》中有“棄繻有志非吾事,落魄依然一布衣。”
交友集會類:如《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飲寓齋雨後即事以韋蘇州雲淡水容夕雨微荷氣涼為韻分得雨字涼字》、《題家侍郎阮亭西城別墅十三首》、《送文介石先生歸滇南》
對清庭不滿類:清初文人,面對清庭的文字迫害大多諱言。而王攄面對清庭在“丁酉科場案”中迫害自己的友人吳兆騫,寫了大量詩稿,抒發了對清庭的不滿。如《和吳漢槎就詢刑部口占韻》、《懷吳漢槎》、《喜吳漢槎還次徐建庵宮贊韻》、《懷吳漢槎在獄中二首》、《喜吳弘人聞夏南還》等
遊記題寫類:《居庸關次顧亭林先生韻二首》、《謁劉諫議祠次顧亭林先生韻》、《黃河歌》

個人成就

一、詩風兼容並蓄的學習唐宋詩之妙。
王攄的詩主要學杜詩和蘇詩,其中《蘆中集》所作詩歌,用杜甫詩之韻20次,而用蘇軾詩之韻達19處。從詩的用韻可以看出王攄兼學唐詩與宋詩之妙。並不同於明代大盛的“詩必盛唐”的主流偏執的詩風。
陳瑚在《叢游集》中點評道:其於唐人詩,爛熟胸中,偶舉一辭,繩聯珠貫,成育若流。故其所作,兼諸家三變之勝,初為沉雄悲壯,酷似子美;比更清新麗則,婉轉抑揚。
其兄王抃的《哭虹友弟》云:詩學推吾弟,真登大雅堂。驚才曾夢筆,佳句每投囊。評論兼古今,研求合宋唐。一從君去後,疑義向誰商。
如《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欽寓齋後即事以韋蘇州雲淡水容夕雨微荷為韻分得雨字涼字》、《歸至許墅用羅昭諫東還途中作韻》兩詩帶有很濃的宋詩的味道,也有類似宋人翻韻書寶韻為詩的風格。而如《謁伍相國祠》一詩帶有唐詩杜甫的風格,再如他的《周參軍輓歌》給人以唐詩白居易的風格。
二、詩的法度直追吳梅村真諦。
王攄的詩歌追求遣詞用語的高華秀雅、妥貼精切。筆下很難見到俚語俗字,也少用尖新的詞語,不以語言的通俗易懂或是奇險取勝。聲律上講究和諧圓潤、整飭勻稱。在抒情手段和整體意境上說,注重意象和風神。不喜歡以議論入詩,力戒淺白直露。力爭做到唱嘆有情,含蓄有味,耐人咀嚼。
吳偉業愛作歌行,也善作歌行。王攄也作了不少類似的詩,如《教坊老叟行》、《周參軍輓歌》。吳偉業轉韻一般四句一轉,又多以第一、二、四句押韻為常見,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出現,可以參見其《圓圓曲》。而王攄的《教坊老叟行》之轉韻亦如此,其中“蕭蕭北伐旌旗仆,南國衣冠總非故。可憐晉祚盡昌明,千載傷心五馬渡。回首長乾嘆落花,青樓無復舊繁華。寧為飄泊琵琶婦,不向穹廬聽暮笳。扁舟來到全閶住,碧窗十二櫻桃樹。一女東方遇使君,許將油壁迎歸去。去向朱門不可留,枝頭連理忽驚秋。哪知才逐吹簫侶,又早題詩燕子樓。”
這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平仄互轉,且結合以頂針修辭格,造成了十要和諧悅耳的音響效果,讀來迴環往復,抑揚頓挫,琅琅上口,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而且每一轉韻處,必是情節變換的地方,通過轉韻,給讀者一個明顯的心理暗示。
三、敘事結構上以傳統順序寫作為主,但有所創新。
王攄的老師吳梅村在寫《蕭史青門史》中採用倒敘、分寫、合寫詩手法。而王攄的《教坊老叟行》採用的是傳統的單線寫法,有點像《長恨歌》、《琵琶行》。他的《周參軍輓歌》稍有不同,先倒敘接著仍用時間順序來敘事。
四、眾名家對王攄詩的肯定。
姚瑩在《識小錄》評中對“婁東十子”進行了肯定,更是高度褒獎王攄是“婁東十子”中的翹楚。
陳瑚在《從游集》之王攄部分評價:王攄對唐詩的寫作早已經胸有成竹,他的寫作兼有眾家之長,沉雄悲壯如杜甫,比更清新,婉轉抑揚。
程穆衡在《太倉十子詩敘》中贊王攄,詩兼新穎厚重,有風骨,有神韻。
嚴迪昌在《清詩史》中指出王攄骨重神寒,布衣飄零,而多家國興亡之情。
鄧之誠認為王攄的七言歌行,一唱三嘆,有極似梅村者。
五、眾詩集對王攄詩詞的收錄。
《清詩史》
《清詩別裁集》
《從游集》
《甌北詩話》
《端峰詩選》
《蘧庵詩集》
《國朝詞綜四十八卷》
《清人別集叢刊》

家族成員

曾祖

王錫爵(1534年—1611年),字元馭,號荊石,明代萬曆時期內閣首輔。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進士及第第二名。著有《王文肅集》53卷,附錄2卷,《文肅奏草》23卷。

王衡(1561年—1609年),明末戲劇名家,字辰玉,號緱山,別署蘅蕪室主人。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及第,高中第二名,與其父王錫爵被譽為父子榜眼。著有《緱山先生集》、《春秋纂注》、《秦漢人文選玉》等書。另著有《郁輪袍》、《真傀儡》、《沒奈何》等戲劇名篇。

王時敏,著名畫家,初名贊虞,出嗣叔祖王鼎爵。後因其兩兄先後謝世,回歸本宗,改名時敏,字遜之,號煙客,又號偶諧道人、懦齋,晚年自稱歸村老農,西田主人和西廬老人。明萬曆二十年八月十三日(1592年9月18日)生。崇禎九年丙子升太常寺少卿。崇禎十三年庚辰乞歸。入清朝後不再出仕。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六月十七日(1680年7月12日)卒,享年八十九。邑人私謚為“恭孝先生”,尊為“婁東七老”之一。

長子:王昭溥
次子:王昭復
三子:王昭駿
四子:王昭被,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進士,三甲第七名,總第六十名
五子:王昭度

王翽,王昭被之子,過繼給王昭溥
王羾,王昭復之子。清代考中過舉人
王翕,王昭被次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