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祥(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忠祥(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忠祥,男,1931年生於湖北武昌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忠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武昌
  • 出生日期:1931年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 職稱:教授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學術成果,論文著作,創辦期刊,

人物經歷

1953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留校任教。1954年入北京師範大學“進研部”攻讀世界文學專業。1956年回華中師範大學後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外國文學研究》雜誌主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外國文學學科評審組成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外國文學學會會長。
王忠祥老師近照王忠祥老師近照
王忠祥老師近照王忠祥老師近照

研究方向

世界文學。

主要貢獻

從事外國文學教學和研究50餘年,出版獨著、主編、參撰、參譯的學術著作、譯作3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王忠祥就編寫了《外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參考資料》並內部出版。編寫的《外國文學史》則通過採用新觀念、新理論、新材料和新方法.形成了新的文學史結構體系.被學界評論為“專著型教材”.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學術成果

早在2O世紀7O年代末,王忠祥即參與了《挪威簡史》與《丹麥王國史》兩書的翻譯工作,並開始了他的易卜生研究。
1984年先生接受人民文學出版社委託編輯校訂了《易卜生文集》(8卷本),包括25部劇作的題解和部分注釋,“代序”《易卜生及其文學創作》,譯文《易卜生在挪威與中國》,並編制《易卜生年表》。
該書中文版問世後,受到中挪兩國文化界的重視和好評。“文集”連同先生後來編選出版的《易卜生精選集》均陳列於挪威奧斯陸大學易卜生研究中心圖書館。
先生還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易卜生文學創作研究”,其研究成果出版後受到學界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我國首次對易卜生進行系統深入的整體研究的專著。
2005年5月,第三屆易卜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師召開,先生以其學術聲望被推為大會的“中方主席”,其開幕詞《“人學家”易卜生及其文學創作的審美意義》和主題報告《關於易卜生主義的再思考》均獲得中外專家的好評。

論文著作

王忠祥從20世紀7O年代中後期開始發表“莎評”,迄今共發表學術論文3O余篇,包括總體研究、戲劇研究、詩歌研究和比較研究。其中比較重要的有《英國文學與莎士比亞》、《真、善、美的統一——評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詩式批評與自我詩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一臠》、《莎士比亞三題》、《自覺意識與自我觀照——哈姆萊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重讀莎劇(哈姆萊特>》、《(威尼斯商人>與(看錢奴>》、《建構崇高的道德倫理烏托邦——莎士比亞戲劇的審美意義》等。
其中,《詩式批評與自我詩化》發表後被美國著名的《莎士比亞季刊》1986年第37期目錄卷摘要收入,並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孟憲強著《中國莎評簡史》附錄《中國莎學人物小傳》中,將此文作為先生“莎評”的代表作之一。《重讀莎劇<哈姆萊特>》一文中論述要把哈姆萊特當作“文藝復興時期新興人文主義者形象”。在“莎評”領域引起了爭議。
李偉民在其莎評新著中將此文納入“人文主義典型說”。並認為是此說的代表。此外,先生在《莎士比亞在中國》等文章中,系統地評述了中國的莎士比亞翻譯、出版、演出、評論等方面的成就。進一步解說了莎士比亞戲劇文學的審美意義在於“建構崇高的道德倫理烏托邦”.莎士比亞理想的人性充滿了富有超前意識的人文精神,可以說是作為個體的人和整體的人在自然屬性上的平衡和充分圓滿的實現。並由此建構了中國莎學研究與國際莎學研究的學術通道和橋樑。

創辦期刊

1978年,王忠祥和周樂群共同創辦了《外國文學研究》,這是中國首家外國文學評論期刊。先生還繼首任主編徐遲之後,擔任第2任主編長達12年之久。先生在擔任副主編、主編主持編輯部工作期間,殫精竭慮,充分發揮了刊物在東西多元對話、中外文學交流方面的“學術平台”作用。在先生和編輯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該刊進入國家核心期刊的行列,同時還被評定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來源期刊。從2005年第1期開始.又被美國AHCI的兩大索引目錄正式收錄.成為目前中國大陸首份AHCI核心期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