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峪村(北京市昌平區流村鎮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南、西分別與西峰山、瓦窯村、漆園村和小水峪村相接,北部為部隊駐防地。全村區域面積3531畝,契約2.35平方公里。其中,園地446畝,其它農用地面積11畝,林地563畝,城鎮工礦用地66畝,交通用地23畝,荒灘579畝。全村127戶 ,人均林地1.6畝。地勢北高南低,規劃整齊,主路從北部駐軍部隊門口穿過住宅地到村口,全長2.4公里,連線南雁路。距流村鎮政府5公里,昌平區政府27公里,北京城區50公里。姓氏以劉、孔、張為主,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地處昌平區流村鎮西北部山區 
  • 人口:394口人
村落概貌,經濟發展,村政建設,村史榮譽,

村落概貌

東、南、西分別與西峰山、瓦窯村、漆園村和小水峪村相接,北部為部隊駐防地。全村區域面積3531畝,契約2.35平方公里。其中,園地446畝,其它農用地面積11畝,林地563畝,城鎮工礦用地66畝,交通用地23畝,荒灘579畝。全村127戶 ,人均林地1.6畝。地勢北高南低,規劃整齊,主路從北部駐軍部隊門口穿過住宅地到村口,全長2.4公里,連線南雁路。距流村鎮政府5公里,昌平區政府27公里,北京城區50公里。姓氏以劉、孔、張為主,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最佳化產業結構,解放思想,開發思路,更新觀念。近年來通過組織村民多次外出參觀學習,使村民解放了思想,改變了觀念,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經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研究,結合實際,以種植業為主,確定了以發展“馬林棗”為主導產業,從而帶動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並實施了補貼政策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全村現種植改良馬林棗樹5萬株,做到了戶戶懂技術,當年有收益,村民走向富裕之路。調整產業結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使創建工作有了物質基礎。王峪村現有林地面積563畝,其中退耕還林202畝,村民植樹積極性很高,結合實際和自然、自身的優勢,確定了發展“馬林棗”為主導產業,帶動柿樹、桃樹、李子樹等果品的發展。對果樹農藥統一進貨,扎口管理,為解決山區澆水難的問題,配合主導產業的建設,修復南茶湖機井,修建200立方米水池一座,鋪設管道3000米,已達到節水作用。通過兩年來的科技化管理和集體政策補貼(每種植1株補1元,改良一株0.5元)提高了村民發展的積極性,使村民增加了收入(棗樹當年收益)2006年人均收入5572.90元。

村政建設

近年來,村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推進舊村改造,拓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空間,完成了村中街巷路11000平方米的硬化、淨化工作;為解決村民夜間難行和節約能源問題,完成村里28個太陽能燈的安裝工作及110戶的節能吊炕搭建工程;為解決垃圾亂扔亂倒,增設垃圾桶25個;完成400平米健身園的搭建工程;為方便過路村民,完成公共廁所的建設工程;修建擴建村委會;為緩解村子交通不便,重新擴修進村公路2.4公里,為了防洪抗災,鋪設了護坡;修一條5000米田間道,方便了村民下地種植。改造了管道,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為55戶村民安裝上了有線電視,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創建了幼稚園一處,解決了村民幼兒管理問題;為全村127戶廁所進行了水沖式的改造。

村史榮譽

1958年,建立黨支部、黨員人數34名,現任黨支部書記郝傑。
2004年,榮獲首都精神文明委員會頒發的“首都軍(警)民共建先進單位”。
2006年 9月,被評為北京市級生態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