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城鎮

鳧城鎮

鳧城鎮為棗莊市的一個鎮,位於山亭區最南部,成立於2004年4月,行政區域由3個辦事處12個支部組成,全鄉總面積109.2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人,鄉駐地西鳧山村。

2012年9月份,山東省人民政府出台關於同意調整山亭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關於山亭區撤銷鳧城鄉設立鳧城鎮的請示。決定撤銷山亭區鳧城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鳧城鎮,鎮政府駐西鳧山村,同年12月18日,鳧城鎮正式掛牌。

2011年,全鄉GDP達到4.9億元,比2006年增加2.9億元,年均增長2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480萬元,比2006年增加997.2萬元,年均增長41.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鳧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亭區
  • 下轄地區:1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西鳧山村
  • 電話區號:0632
  • 地理位置:山亭區最南部
  • 面積:109.2平方公里
  • 人口:3.2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滄浪淵、龍門觀、靈泉觀、梁王洞
  • 火車站棗莊站棗莊東站
  • 車牌代碼:魯D
  • 自然資源:石灰石、紅頁岩、天然礦泉水
歷史沿革,行政劃分,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狀況,綜述,農業,畜牧,工業,社會事業,交通,民俗風情,旅遊度假,著名人物,美麗鄉村建設,

歷史沿革

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6年,鳧城鎮屬鄭縣。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鳧城鎮屬鄭縣。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鳧城鎮屬沂州琅琅郡丞縣。
公元1328年到1644年的明代,鳧城鎮屬嶧州(後降為嶧縣)。
1912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期間,鳧城鎮屬嶧縣管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83年11月,鳧城鎮屬棗莊市齊村區。
1983年11月15日,鳧城鎮屬山亭區。

行政劃分

截止2012年,鳧城鎮下轄:西鳧山村、東鳧山村、官莊村、文王峪村、張莊村田莊村崔莊村白莊村付莊村橫嶺村馬頭村焦山村滴水村、千佛崖村、榆樹村等1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鳧城鎮位於山亭區最南端,南距京福高速公路入口8公里,244省道縱穿全鎮南北,北距省道“北留”公路15公里,白西線、半馬線、洪馬線橫穿全鎮東西,全鎮總面積113.7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山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大小山頭60多座,境內河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有6座水庫、12座塘壩、3條河道,年可利用淡水資源約200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石灰石、紅頁岩、天然礦泉水儲量豐富:其中,石灰石儲量居山亭區之首,達1億立方米,是生產優質水泥的天然原料;天然礦泉水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等金屬元素和其他維生素,可采儲藏量在1億立方米。

人口

截止2012年,鳧城鎮總人口3.6萬人,民族主要為漢族

經濟狀況

綜述

2011年,全鄉GDP達到4.9億元,比2006年增加2.9億元,年均增長2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480萬元,比2006年增加997.2萬元,年均增長4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4.2億元,比2006年增加1.2億元,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5575元,年均增長10%。

農業

橫嶺核桃基地發展到1.2萬畝,建成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3處1.2萬畝,創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品牌3枚。有林地面積發展到9.8萬畝,乾鮮果品產量達到240萬噸,比2006年末增加100萬噸。完成扶貧開發項目4個,解決了11個村4300人的飲水問題,1040人實現了脫貧。開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13項,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000畝。
鳧城鎮

畜牧

一是全面抓好畜牧業發展工作。2007年累計發展規模養殖場35處,其中蛋雞場6處,契約肉雞場3處,規模養豬場46處,優良山羊存欄量2.2萬隻,豬存欄量5000頭,各種禽類10.7萬隻,畜牧業產值人均135元。二是繼續開展好動物主要疾病的防疫工作。精心選配了24名村級動物防疫員,各自劃分了防疫區域,明確了責任目標。全鄉5000頭生豬,羊2.2萬隻,牛150頭進行了強制免疫,同時也對全鄉10餘萬隻家禽進行強制免疫,免疫密度均達到100%,耳標配帶率達到100%,真正做到了“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確保全鄉免疫任務的全面完成。
養殖業養殖業

工業

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101萬元,年均增長27%,其中規模工業生產完成產值36925萬元,實現增加值13096萬元,規模工業利稅總額3180萬元,規模工業利潤總額1846萬元,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完成6710萬元,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449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率為46%。
鳧城鎮

社會事業

2010年,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1%;新農合參保率達到96.7%。
鳧城鎮
2010年,新建張莊國小、文王峪國小兩處,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321名困難民眾納入低保範圍,農村低保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大力改善福利院建設,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1%,供養標準提高到2000元。
實施“溫馨安居”工程,對7戶殘疾人進行了危房改造。先後4次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增資,平均工資水平達到1650元,是2006年的2倍。

交通

鳧城鎮交通極為便利,南距京福高速公路入口和棗莊城區8公里,244省道橫穿全鄉南北,北距省道“北留”公路15公里,出入十分便捷。

民俗風情

鳧城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名勝古蹟較多,有孔子聽孺子歌處的滄浪淵,有齊魯民俗第一村紅山峪村的民俗文化,有造型生動形象逼真的數百尊浮雕磚佛.有百年文化的褚裕村,褚裕村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有著淳樸的歷史民俗風情。
鳧城鎮

旅遊度假

滄浪淵
滄浪淵位於鳧城鄉王灣村南。據傳,此處是當年孔子聽孺子歌、又名《滄浪歌》、的地方。後人據此立一石碑載:“孔子聽孺子歌處”。滄浪淵處於群山環抱之中。於谷底抬眼北望,遠遠的看到迎面兩座峭岩屏立左右,猶如雄關隘口,險峻異常。兩壁之間有一圓錐形水潭,將山口牢牢守住,這就是“二池”。攀著水側的峭壁向前移10餘步,裡面豁然開朗,正前方有一深淵,直徑約20米,水色碧綠,水面如鏡,深不見底,這就是滄浪淵。淵四周 峭崖屏立,正面有豁口,一泓涓流飛滴而下,墜入淵中,發出細弱清脆的響聲。淵周峭壁上,生滿了紫藤,形狀各異的松柏自懸崖夾縫間傲然挺立。順西面的岩石可攀到壁頂,站在壁頂,俯視深淵,但見壁立樹匝,險絕異常。緊靠淵西有單拱石橋,橋身懸滿藤蘿野花,橋下有一石泉,水清見底,涓涓細流匯入淵中。處於淵北旁的霖澤廟,始建於宋代,現在已是殘垣斷壁。大殿前十幾通石碑,記載著宋、元、明、清歷代重修廟宇的情況。廟宇雖歷經蒼桑,但此處自然風光依然如故。
鳧城鎮
龍門觀
龍門觀位於鳧城鄉東北部,在抱犢崮以西,南距棗莊約30公里。據明萬曆《兗州府志.山水志》載:“水南流十里過龍門。龍門者,兩峰峻削如壁,高數十丈,水流其中。”龍門山有一龍門觀,原名白雲庵,為棗莊市名勝古蹟之一。據清康熙《嶧縣誌》載:“龍門觀在縣北六
十里滄浪淵西,以山為龍門,故名。一名白雲庵,俗傳為唐代白牡丹修真之所……創自宋元年間,及至明朝弘治、政德亦數加修葺。”根據對殘存碑碣和觀前古楊樹的分析,龍門觀創建年代久遠。相傳,龍門觀分前後兩殿,前殿有三清神像,後殿有玉皇像,配房計20餘間,道士六七人,廟地百餘畝,山林一片。山間依崖傍水之處,分布著白雲庵、清閒庵、清竹庵、牡丹庵等廟宇。1931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派其58師15旅進剿山里,觀庵被焚,道人也多雲散。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組建臨、郯、費、嶧4縣邊聯縣政府,在龍門觀設區部。1939年,龍門觀成為嶧縣領導人的臨時住所。後來成為培訓抗日幹部的學校。1959年,建立國營林場,場部即設在龍門觀舊址。
鳧城鎮
靈泉觀
靈泉觀位於鳧城鄉東部廟南峪村。觀前為青龍河,今又稱東鳧山河,自東向西流去。觀南北為兩列山脈,突兀高聳,勢如連城,呈東西向延伸。《嶧縣誌.山川》卷中云:“雲谷山,縣北五十里。山頂有蓮花峰,寨壘猶在。蓋元至正間土人避兵處也。其西北為梁王洞,舊傳梁武帝所鑿。峭壁數千仞,雲梯達其上。其對面又有千佛岩,幽奇,岩畔龕佛累累,相傳亦武帝所造。”靈泉觀是一處古老的寺觀,始建年代不詳。當地傳說唐代薛仁貴東征路經此地,因糧餉匱乏,不得已將該廟原來銅質檐磚拆下鑄錢,而以陶製磚仿原樣代替。這一傳說與五代周世宗銷佛鑄錢的史實有很大關聯。佛教造像之風盛於南北朝至隋唐,唐以後漸衰。該寺觀的始建年代應在隋代以前。《嶧縣誌.祠祀》卷載:“靈泉寺,創自隋開皇時。宋代歷年重建。明弘治、嘉靖間再修。”至今觀內遺留4塊石碑,其中有兩塊分別為金皇統七年(1147年)和明崇禎八年(1635年)重修廟宇時立。在金皇統七年碑下款還附加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題識。說明靈泉觀在歷史上最少已修建過5次。
鳧城鎮
梁王洞
觀址對面雲谷山陰有梁王洞,據說是南北朝時梁武帝所鑿,靈泉觀也傳為梁武帝創建。梁武帝蕭衍祖籍蘭陵,而蘭陵郡治就設在今嶧城附近。棗莊有許多名勝古蹟與梁武帝有關,如梁王洞、梁王墓、梁王曬米城等。靈泉觀院內至今尚遺存石雕蓮花盆1件,須彌座2個,雕工古樸。院內遺留4塊石碑,有2塊倒伏於地,文字部分覆於地面。另2塊也已殘損。其中崇禎八年石碑立於距廟堂10多米處,碑額橫刻“萬古精忠”四字。
鳧城鎮
紅山峪村
紅山峪村為鳧城鎮的一個偏遠自然村,形成於明代初期,民風淳樸,農村大量傳統器具在這裡存留,有著濃郁的民俗風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地方民俗學者田傳江,歷時6載,訪問上千人,編撰了44萬字的《紅山峪村民俗志》。書中記載了農副業、度量衡、貿易、紡織、飲食、居住、交通、婚嫁、喪葬、遊戲等100餘個民俗事象,引起了國內外民俗專家的關注。紅山峪民俗村收集的千餘件民俗器物和民俗照片,曾在棗莊市博物館展出。現在每年都有紅山峪民俗文化--特色服飾近百名國內外專家前來紅山峪村參觀考察。紅山峪民俗村成為山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民俗研究生、博士生研究調查民俗的基地。

著名人物

清末幅軍農民起義領袖劉雙印。“抬槍大炮佛朗機,打完韓三打韓七;打了韓三搶元寶,打了韓七搶閨女。”這是流傳於魯南一帶的民謠,傳頌的是清朝鹹豐年間當地農民起義領袖劉雙印,領導幅軍反抗封建官府統治的傳奇故事。韓三與韓七為當時地方團練首領。劉雙印是嶧縣人,鹹豐年間組織幅軍起義,隊伍迅速擴增至數萬人。他在嶧縣北部的雲谷山安營紮寨。幅軍全盛時期,曾四處出擊,南下運河,北攻蒙陰、萊蕪,東逼臨沂、日照,向西挺進曹州境,與捻軍、黑旗軍配合,屢挫官兵。他們不畏強暴,反抗封建官府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被人們編成歌謠、鼓書到處傳誦。
臨城劫車案”製造者孫美瑤。孫美瑤,鳧城鎮白莊村人。其胞兄孫美珠,清末秀才,慷慨好義,甚孚眾望。1918年,為反對官兵和土匪騷擾,孫美珠等聯絡地方武裝和各路起義隊伍,築寨於抱犢崮,與其族叔孫桂枝分別為大寨主、二寨主。蘇、魯、豫、皖4省數十縣饑民,不期而聚者達七八千人,其中不乏有名的知識分子。1920年清明節,孫美珠等組成“山東建國自治軍”,下轄5路軍。孫美珠任五路聯軍總司令。其行動口號為“以平等為主義,均產為目的。志在除盡貪官污吏,殺絕惡董劣紳”。時北洋政府指使山東督軍田中玉,在抱犢崮山區多次圍剿孫部。在1922年7月15日西集遭遇戰中,孫美珠被俘遇害。孫美瑤被推舉為司令,時年24歲,在他的領導下,“自治軍”得以恢復。1923年5月6日,孫美瑤等在沙溝、臨城間的姬莊附近截獲由浦口開往天津的特別快車,擄獲西客39人,中客71人。除英人納思滿因拒捕被打死外,其餘均被劫往抱犢崮山寨,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臨城劫車案”。時北洋政府屈於外國勢力,設法與孫美瑤談判。經過談判,事件得到和平解決,孫部接受改編。12月19日,新任山東督理鄭士琦指使兗州鎮守使張培榮,在棗莊中興煤礦公司擺下“鴻門宴”,將孫美瑤槍殺。

美麗鄉村建設

一是與環境綜合整治相結合。投入116萬元,購置壓縮式垃圾車1輛、專用垃圾桶80個、粉刷牆壁26萬平米,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利用三周時間,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清理占道經營106處、車輛67台;清除廢舊廣告牌19塊、“三堆五垛”230餘處。
二是與旅遊資源開發相結合。大力發展鄉村休閒遊,精心實施滄浪淵景區、雲谷山休閒體驗園開發建設,配套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家樂”5家。迎合市民消費需求,開展吃農家飯、乾農家活、住農家屋、購農家物等活動,建成景區一村、景區多景。
三是與產業轉型提升相結合。將傳統農業轉型作為支撐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力抓手,積極引入現代農業經營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轉變傳統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四次產業”,推動現代農業多元化、輻射式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