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莊(安徽省濉溪縣南坪鎮澮北村)

王家莊(安徽省濉溪縣南坪鎮澮北村)

王家莊隸屬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南坪鎮澮北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型村落,位於南坪鎮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5.8公里,東與姚寨以路為鄰,南倚沙江壩王家,西接壤於肖家莊,北側連著東朱家、大惠莊,全莊人口超過600人,戶數超過150戶,面積1.5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家莊
  • 行政區類別:莊
  • 所屬地區:中國安徽
  • 政府駐地:濉溪縣南坪鎮人民政府
  • 電話區號:0561
  • 郵政區碼:235126
  • 地理位置: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南坪鎮澮北村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超過600人(不完全統計)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皖F
  • 行政代碼:340621
  • 莊貌宣傳員王金友
簡介,經濟狀況,氣候特徵,基礎設施,交通狀況,特色產業,文化教育,人口衛生,傳統飲食,死面鍋餅,槓子饃,烙饃,手擀麵,方言,禮儀風俗,婚嫁,誕生,慶壽,喪偶,發展重點,

簡介

王家莊,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南坪鎮北部,是一個自然村,人口大約600餘人。地處平原,東依姚寨,南倚沙江壩王家,西接壤於肖家莊,北側連著東朱家、大惠莊。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南坪鎮澮北村王家莊

經濟狀況

王家莊坐落在澮河北岸,全村超過600人,超過100多畝小麥 。該村工業經濟發展不快,沒有規模型企業,以農業生產以小麥、大豆、玉米為主。2007年4月區劃調整後,新的村班子重新確定經濟發展思路,從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入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本村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推廣地膜和複式種植,擴大糧食作物的高科技含量,把一產收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擴大養殖業規模,堅持走自繁自養之路,降低養殖成本和市場風險,是王家莊又一發展舉措,豬、牛、羊以及家禽和水產養殖的興起已成為王家莊區域特色的板塊經濟優勢。
蒸蒸發展的各項事業正改變著王家莊的面貌。

氣候特徵

該村地處淮北平原腹地,又處在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勢平坦。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水,無路燈。
大頭小寨村電網設施
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150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66.0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戶(分別占總數的35.85%和35.85%)。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機車100輛。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5畝,有效灌溉率為97.11%,無高穩產農田。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交通狀況

該莊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莊道路難行,基礎設施薄弱,莊內道路坎坷,每逢下雨天氣,道路難行。

特色產業

該莊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

文化教育

該村莊小學生就讀到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中學。據相關資料顯示,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莊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南坪中心中學7公里左右。該村莊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15人。

人口衛生

村莊百姓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3戶,占農戶總數的22.33%。

傳統飲食

死面鍋餅

死面鍋餅,是淮北地區一種常見的麵食,尤其在農村較為常見。死面鍋餅,做法和地鍋雞中鍋餅一樣,只是稍厚點,除了白面的,還有玉米面的,豆面的,雜麵的,一般在燉雞、燉豬肉的鍋里貼。
死面鍋餅死面鍋餅
饃是北方人的主食,淮北人都慣好吃饃。與百善硬面大卷齊名的麵食就是南坪槓子饃。

槓子饃

槓子饃的圓柱狀,外形酷似槓子,饃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槓子饃選料嚴格認真,所用的麵粉必須達到細、乾、白、筋、香的標準。南坪槓子饃自有其獨特的製作工藝,那是其他人學也學不來的。在和面、趕製和蒸籠等方面都十分講究,恰當的溫度調適,保證面發得透,發到火候。南坪槓子饃發麵的方法為傳統的酵母發酵法,功夫主要在和面上。發好的麵團比較鬆軟,然後要用槓子千百次地碾壓,不停地灑上麵粉,麵團也就越來越硬,做出來的饃十分筋道。木柴加地鍋進行籠蒸。槓子饃味道純正,軟硬適口,色澤漂亮。
槓子饃槓子饃

烙饃

烙饃是皖北的一種食品,類似煎餅又和煎餅不同。烙饃是用未發酵的麵粉和成柔軟的麵團,用擀麵杖擀成厚度約0.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左右的圓形薄餅。在一塊圓形中間稍微突起的鐵板上烙熟的,一般管這種鐵板叫做“鏊”。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也有健齒作用。小孩子有時候會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也有卷饊子吃的習慣,裡面脆,外面軟,相當美味。後來又發展出了水烙饃和菜合子。水烙饃的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鍋蒸熟的而已。菜合子是用兩片未烙熟的薄麵餅,中間加上韭菜、菠菜、薺菜、大白菜或者南瓜絲,再加上雞蛋及鹽油調味品後,放在鏊上烙熟即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營養全面,深受濉溪南坪人民喜愛。
烙饃烙饃

手擀麵

該村百姓平時以手擀麵為主食,麵條源於漢代,據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是大眾的重要主食之一,並深受人們的喜愛。近年來,麵條的品種越來越豐富,但家常手擀麵卻被忽視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場上包裝好的掛麵,但是口感不低手擀麵。
手擀麵手擀麵

方言

該莊隸屬安徽省濉溪縣,而濉溪地處黃淮平原,濉溪方言屬於中原文化。濉溪的口音與宿州幾乎相同,與徐州、商丘、阜陽、蚌埠等周邊地區相通,但其個性仍很鮮明。在上述周邊地區,你只要一張嘴,當地稍有經驗的人就能把你區別開來。

禮儀風俗

婚嫁

婚嫁禮俗,境內各地大同小異。
一、說媒
舊社會男女婚姻全聽命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成婚,先由男家父母通過媒人持庚貼至女家說親,謂之“求婚”。女家同意後即將庚貼留下,並把女兒的年庚八字交於媒人帶回,以便請算命先生占算二人是否合婚。
二、過啟
過啟古稱“納采”。男女年庚八字占算合婚,雙方同意結親後,男方即可向女家“過啟”。啟上寫有“白玉種良田,千年合好;紅絲牽繡幕,百世良緣”字句,以示誠意。遣媒人擇定吉日帶絲帶2副、針2包、線2團、紅布6尺、銀耳墜2副及酒、魚、肉、雞、糕點等聘禮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禮,除回送男家筆、帽等物外,另寫“回啟”。啟貼上寫有“蘭桂同榮,山河永固;陰陽定位,地久天長”的語句,以示允諾。
三、看日子
過啟之後,男方請來“算命先生”按雙方生辰進行“推算”,擇定迎娶吉日,俗說“看日子”。大都選擇二、四、六雙日。喜日定後,用紅紙寫上書貼,再遣媒人送至女家求娶。此後,雙方家中則忙於籌備結婚事宜:男家備新房,置衣物,給新娘做紅衣(謂之“上轎紅”),並約好鼓樂、彩轎等。女家為女兒做嫁妝,添置衣物等。嫁妝多少隨家庭條件各異,多為4件、8件、13件。
四、迎娶
成婚前一天,男家門前張彩掛紅,貼上喜對聯。鼓樂、彩轎發至女家,謂之“過轎”。有一男孩壓轎前往,後面跟著兩個抱雞的,先抱去一隻公雞,回時女家送一隻母雞一同抱回,以求吉利。轎桿上掛豬肉一塊,謂之 “離娘肉”。富豪之家還備有三洋槍、對子馬、金瓜鉞斧朝天蹬,雞鴨鵝籠高提燈等。女方親朋都到女家送禮,俗稱“添箱”。出嫁女子則少吃飯食,謂之“餓嫁”,母親還要向女兒交待一些婆家規矩。晚飯後,嗩吶鼓樂齊奏,至中夜。
次日凌晨,出嫁女子則梳妝打扮,穿上男方送來的“上轎紅”,謂之“上頭”。由女方叔伯或兄長背上轎子,也有用椅子抬到轎前上轎的。關上轎門後,嫂子要端來一碗麵水潑向轎腿,俗謂:“潑出去的水,嫁出門的女”,以示能安分守己過日子。這時?女家要送給轎夫“上轎禮”,否則,轎夫遲遲不發轎。轎起登程,要鳴炮奏樂,新娘往往放聲哭出村外。女之兄弟兩人隨轎左右送行,謂之“押轎”,半途方回。陪辦的嫁妝由人抬著一溜排開跟隨其後。沿途遇村、橋、廟宇、岔路口則燃放爆竹驅邪。
五、拜堂
花轎來至男家村前,要放炮迎轎。轎至大門口,男家還要給新娘“下轎禮”。新郎至轎前,朝之三揖,謂 “拜轎神”。然後由女儐兩人攙扶新娘出轎,由“胭粉客”引路,慢慢走在由兩條蘆席輪番鋪墊的路上,使之腳不沾土。此間,由男家兄長抓著盛放在竹篩中的紅棗、花生、核桃、栗子、桿草等物不住往新娘頭上、身上拋撒,謂之“撒帳”。至香案前,新郎、新娘分左右站定,由贊禮主持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然後入洞房。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蒙頭紅”,意為“新人見面、稱心如意”。
待親朋滿座、賓客盈庭之際,新郎、新娘再同到香案前,向親朋尊長一一跪拜,大家送給“磕頭禮”。禮畢,再酒宴開始,親朋歡聚一堂。
六、洞房
酒宴過後,由兩個兒女雙全的婦女為新郎新娘鋪床,把早已準備好的紅棗、栗子等物置於鋪蓋之下,意為 “早立子”。然後為新娘“開臉”,由妯娌們用紅絲線將新娘臉上不規則的毛髮揪掉,邊揪邊唱:“揪臉人不怠慢,揪臉還得紅雞蛋。紅雞蛋,滿臉轉,今年喝喜酒,明年吃喜面。”妯娌嬉鬧,煞是有趣。晚上,不論長輩、晚輩、年齡大小,均可鬧新房,謂之“三天不分大小”。待鬧房人退後,新郎拜過雙親及長輩才可回房就寢。好事者,常藏於室內或門外竊聽竊看二人談話與舉動,以資談笑。
七、認祖 拜三朝
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們陪同前往男家祖墳祭拜,謂之“認祖”。然後回家拜見長輩、平輩,受拜者均需送新娘“磕頭錢”,稱“拜三朝”。是日,新娘兄弟多前來會見,告知回門日期。
八、回門
三朝後,大都選擇婚後第六天,新郎、新娘同往女家拜見岳父母和女方親友,謂之“回門”,女家盛宴招待“貴客”。午後則回,不準在娘家過夜。至此,婚嫁即告結束。
以上系建國前後縣境內婚嫁禮俗之大略。除此之外,境內還有其他婚姻雜俗。
童養媳。俗稱“團兒媳婦”。舊時,窮苦人家將無力撫養的童年女孩許給人家為妻,因年小不能舉行婚事,故養在男家。待女孩長至16歲後,便完婚,謂之“圓房”。建國以後,此俗禁絕。
寡婦改嫁。舊時,寡婦改嫁倍受譴責,認為有失貞操。要受到婆家各種刁難、凌辱,連各式禮儀也被廢除,不能坐轎,不放炮,不宴請賓客。有的被公婆轉賣他人,如不從則施行搶親。
招女婿。舊稱“入贅”,俗稱“招養老女婿”。有女無男孩之家,為傳宗接代,繼承家業,故招婿為子。舊社會,應招為婿者多被人歧視,特別是女家父母死後,女方叔伯多給予刁難,無法繼承家業,甚至有的被趕出家
兩換親。兩家男子因家貧無力娶妻,又均有姐妹未嫁,則互換成親,稱“兩換親”。這種婚姻多不遂心愿,為此哭鬧者甚多,有的則以死抗婚。後此俗漸除,但未絕跡。
民國以來,機關、學校少數人中始興自由結婚。婚儀較簡單,新郎新娘以鞠躬答謝來賓,然後宴客。但民間多數仍沿用舊習。自從國家頒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才得到自主。一般經人介紹,雙方先見面,再互到家中相看,中意後,再定親。有些青年不須別人介紹,雙方在共同的生活勞動中,建立了感情,自由戀愛。包辦婚姻的習俗已逐漸革除,寡婦再嫁為政府所提倡,不再受人歧視。今日男女戀愛婚姻,不計錢財,重在品德,重在相敬相愛。婚禮也不遵循舊俗,坐轎逐步改為徒步和坐車。出現了茶話結婚、旅行結婚和舉行集體婚禮的新風尚。80年代以後,又提倡“女娶男嫁”,男至女家落戶受到歡迎,權利平等,不再受到歧視和刁難。
近幾年,少數家庭出現了父母干涉兒女婚事的不良現象,而且索要彩禮之風漸盛。彩禮,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還要男方置辦高級衣物、蓋新房。男方為娶親往往負債累累,“喜”事變成了“愁事”。

誕生

一、催生
女子婚後第一胎,臨產前一月,娘家備上紅糖、雞蛋送至婆家,名日“催生”。婆家以紅雞蛋饋贈。
二、報喜
孩子生後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親即去孩子外婆家報喜。生男孩則帶書1本(紅繩系之)、紅糖2斤、單數紅雞蛋若干;生女孩則帶紅花1朵、紅糖2斤、雙數紅雞蛋若干。外婆見到禮物即知生男生女。然後回贈紅糖2斤、母雞1隻,稱“開生”。
三、送米麵
孩子生後12天,外婆家則備上小孩衣物及紅糖、雞蛋、米花、饊子和幾段彩幛等,裝在專門用來送米麵的盒子裡,貼上寫有“×月×日喜封”的紅對聯抬著送去,以示賀喜。外婆和親朋數人同去。尊輩要一一送給嬰兒“見面禮”。主人將所送衣服、彩幛懸掛於門楣之上。中午,點燃炮竹,設宴款待來客。賓客去時,要送饅頭和紅雞蛋之類,以示謝意。嬰兒外婆一般留下住幾日,如若有事不能留住,須脫一件褂子留下。
四、接滿月
嬰兒滿月,外婆家要去人把女兒和嬰兒一同接回住上10天半月,謂之“接滿月”。去時,嬰兒臉上要抹點黑灰,回時臉上搽點白粉,俗稱“黑臉去,白臉來,嬰兒越養越富態”。外婆還要送一隻“鉸頭雞”,用一塊紅布挖孔套在雞脖子上。也有送“鉸頭羊”的。不管是雞是羊,只許飼養,不興宰殺。舊時,頭胎生女孩,娘家多在28天“接滿月”,有“接得早,生個小(指男孩)”之說。
五、揭花疤
嬰兒多在年內種花,即種牛痘。舊時種花為險期,要用紅布條掛於門前避邪。傷疤愈後,外婆家送紅糖和紅點饅頭祝賀嬰兒安全“過關”,俗稱“揭花疤”。
舊時,貧窮人家子女多無力撫養,加之重男輕女,故有棄嬰和溺嬰的現象存在。建國後,人民生活改善,婦女、兒童受到法律保護,這種現象已不多見。誕生習俗,民間依然盛行。

慶壽

舊時,人到60歲便可稱“壽”。生日那天要慶賀一番。建國前,富家祝壽較為隆重。做壽時,家中設壽堂,張燈結彩,懸掛“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的對聯。堂中置案,擺供果,燃燭焚香。拜壽時,壽者坐予正堂,子女親朋依次禮拜。一般人家做壽,多為送禮品祝賀,不舉行儀式。窮苦人家一般不做壽。而地方豪紳常以慶壽為名,廣發壽帖,索取財禮。建國後,境內仍保留為老人做壽的習俗,但不是每年都做,多在66歲、71歲、73歲時做壽。
一、六十六
老人66歲生日時,女兒和至親好友備上66個紅點饅頭、66個扁食或水餃、6斤6兩豬肉,以及糕點、酒之類禮物前往祝壽。俗稱“六十六吃塊肉”。女兒所送數量一般超過66個,以祝老人延年益壽。另外還給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設宴招待親朋。
二、七十一
“人活七十古來稀”,老人活到70歲即為大壽了。本地大都在老人71歲生日時為其祝壽,因有“七十一吃只雞”之說。所以女兒和親朋前來祝壽必備雞1隻,饅頭、扁食各71個。
三、七十三
俗說“七十三,吃個鯉魚猛一竄。”舊稱“七十三不死鬼來纏”,老人吃條鯉魚,即可度過生死關。因之老人73歲生日時,女兒和親朋都備鯉魚1條及饅頭、扁食各73個為老人祝壽。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本地為老人祝壽已形成風氣。現時城鄉祝壽禮物已時興蛋糕、長壽麵,少數農村仍沿用舊俗。

喪偶

老人死去,稱“正寢”,喪事則稱“白事情”。舊時均用棺葬,俗稱“墳葬”,喪禮甚是繁瑣。
一、送終 報喪
老者臨終,家屬到場送別,咽氣後,即燒紙箔,謂之“燒落地紙”。替死者抹身、梳頭、更衣後,將屍體移至堂前(靠左邊),覆以被單,同時燒香焚紙點油燈。在路口燒毀死者被褥、席草之類,門上貼白紙,門前插白幡,以示鄰里。然後向親友報喪。
二、人殮 守靈
棺木放置屋正中,將死者殮入棺木。入殮時,死者背墊銅錢,口含銅錢,手拿餅子,臉蒙1紙。棺頭點長明燈,置1小罐,插筷1雙,謂之“密封罐”。地上放1土盆,謂之“老盆”,以備親屬弔唁燒紙之用。孝子輪流侍守棺側,朝夕不離。親友前來弔孝,由孝子跪迎,跪送。若來者為女眷,則由死者兒媳或女兒至孝堂跪迎。
三、出殯 安葬
死者全家都穿白色孝服,親屬多給死者扎紙物;死者為男,則扎紙馬、紙人;為女,則扎彩轎、紙人。另扎4筒彩幡。親友奠儀以紙箔為主,交厚者多送挽幛(6尺黑布)。至第三日晚上,由兩人抬土罐,內裝麵湯,帶上端菜托盤,全家人隨之,哭入附近神廟,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稱“送湯”。禱告後,打碎土罐,舉家痛哭,盡哀始還。出殯前,打開棺蓋,讓全家與至親圍棺一睹死者遺容,然後封棺出殯。棺起身,長孫持白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領棺下地。家屬親友持紙人、紙馬、幡幛等隨後。本地有女眷不能隨棺下地的習俗。至墓地,長子引棺先繞墓穴向左向右各轉3圈,然後引棺入穴。葬畢回家,宴謝弔唁親朋。次日,孝子到送禮各家叩頭“謝孝”。
四、圓墳
葬後第三日,全家同往墓地,添土築墓,並焚燒紙箔,圍墳跪哭,稱為“圓墳”。
五、守孝
老人死後,兒女要穿孝3年。百天之中,孝子見人不分長晚輩,均向人叩頭,以示行孝。守孝期間有3忌:百日內不剃頭;3年元宵節不蒸燈;3年春節不貼紅對聯<當年不貼,第二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黃對聯)

發展重點

該村莊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薄弱。等級較差,莊內入戶道路較差,莊容莊貌較差,居住環境條件惡劣,飲水質量基本不達標,電力供應不足,農田水利灌溉設施較弱,沒有科技活動室和會議室,民眾總體上看病難,學生上學路途遙遠。二、缺少一個可行的經濟發展項目,民眾科技意識不強,增收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發展特色種植業。二、發展養殖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