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斌(著名茶葉學家)

王家斌(著名茶葉學家)

王家斌,茶學家,長期在浙江省從事茶葉生產技術推廣工作。在建設專業茶園、發展無性系良種,創建植保聯繫點,恢復創新名優茶和推廣機械制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浙江茶業的恢復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家斌
  • 外文名:無
  • 別名:嘉賓
  • 國籍:中國
  • 職業:著名茶葉學家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王家斌,原名嘉賓,筆名重農、王佳、佳冰。生於1929年農曆11月10日,江蘇省吳江縣(今吳江市)“太湖之濱”橫扇鎮一個工商業者家庭。父親經商,開辦過百貨店、米行、榨油作坊;母親經營水上客、貨運輸交通航船。後來,父母離異,他與母親一起,遷往蘇州,母子相依為命。1943年,王家斌在橫扇中心國小畢業,之後考入蘇州中學學習。
王家斌的少年時代,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的飛機轟炸,殺人放火,家鄉淪陷,日偽軍到處掃蕩,太湖土匪搶劫錢財,人心慌慌,都給他留下了深深的記憶。據他的母親回憶:他的家前後被搶劫、敲詐、勒索達27次,親眼目睹一個好端端家庭“一貧如洗”。1946年,王家斌從蘇州中學轉學到吳江中學高中,學習至畢業。這時的王家斌不僅學習了文化基礎知識,還認識到做人做事要講“認真”兩字,以及國家、民族落後就要“挨打”的樸實道理。“讀書為了救國,救國必須讀書”的愛國主義教育影響很深,尤其是母親對他的教導尤深。他母親面對一次次搶劫與挫折,克服困難求生存的堅強個性和母愛精神,永遠使他刻骨銘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家斌考入江蘇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語文系(肄業),次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業學習。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復旦農學院遷往瀋陽,茶葉專業遷往安徽大學農學院。王家斌於1953年8月畢業,分配到杭州浙江省農林廳特產局(今經濟作物局)工作。
王家斌在浙江省農業廳經作局工作了43年,曾任技術員、農藝師、茶葉科科長、高級農藝師、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等職。在社會活動當中,他先後任省茶葉學會常務理事,《茶葉》雜誌副主編,浙江《茶人之家》副執事長,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科普委員會主任,中華茶人聯誼會理事,中國茶葉博物館技術顧問,浙江農業大學(今浙江大學)茶學系兼職教授等。他的研究成果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優秀科普作品二等獎1項以及科技優秀獎多項。王家斌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5年,王家斌退休,但仍做了一些科技諮詢等工作。他“一生許茶”,為浙江茶葉的恢復與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

技術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浙江的茶園零星分散,產量銳減,茶業凋敝。1949年,全省茶園面積2.12萬公頃,茶葉產量僅0.66 萬噸,茶園單產很低。王家斌認識到提高單產,茶園是基礎,首先要高標準建設基地茶園,改叢栽為條栽。因此,他積極推廣“條栽密植”新茶園。新茶園每畝(667平方米)1330叢,比原來叢栽茶園每畝(667平方米)400叢密度增加2倍,而且成園快,單產高。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不到10年的時間,全省這種條栽密植茶園發展到4.7萬公頃,與1949年相比擴大了1倍,產量增加近4倍,達到2.33萬噸,已接近抗日戰爭前2.45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但是1958~1962年的“大躍進”,使茶葉產量急劇下降,1962年只有1.55萬噸。
“文化大革命”後,省農業廳基本癱瘓,人員分流下放,當時留他一人在生產班子裡負責全省的茶葉技術工作。面對茶葉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王家斌克服重重困難,排除干擾,認真貫徹毛澤東主席1958年9月16日發表的“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闢茶園”的指示,進行思想發動;另一方面,在技術上總結推廣紹興上旺大隊“荒山變茶園”條栽密植(單條播,雙條播)的種植方式和經驗。經過幾年努力,1977年浙江茶園面積由1966年的4.7萬公頃發展到15.8萬公頃,產量突破5.2萬噸。“文化大革命”後的1982 年,浙江省茶葉產量達到10.7萬噸。同年5月,農業部在安徽休寧召開全國年產5萬擔茶基地縣經驗交流會議,浙江省作了經驗介紹,得到農林部、外貿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肯定和支持。此時的浙江茶葉產量和面積均居全國之冠,這其中,王家斌為浙江茶葉的崛起作出了很大貢獻。
浙江歷來是手工制茶,工效低,成本高,農忙季節勞動力矛盾突出,隨著茶葉生產發展,實現制茶機械化成為農民的迫切要求。20世紀50年代,王家斌參與在建德和餘杭炒青綠茶機械化試點工作,從機器選型到產品試製都親臨現場,操作實驗,擬訂了炒青綠茶初制機械與工藝技術規程,並組織同行專家通過鑑定,定命為“浙江58型茶機”,投入批量生產。1959年,生產7000餘台茶機,開始向全國推廣套用。1963年,全省辦起3000多個紅、綠茶初制廠,50%以上茶廠實現了初制茶機械化。1967年又進行鑑定,改名“浙江67型茶機系列”。1985年浙江省新建、擴建8000多個茶葉初制廠,炒青眉茶、珠茶、紅茶、烘青等大宗茶基本上實現機械化。1988年由他共同主持的“推廣制茶機械化”項目,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90年後,浙江省成立茶機協作組,他主持的“6CCH-64型遠紅外電熱炒茶爐等五種名優茶機高效節能加工設備與新技術的推廣套用”課題,1994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7年10月被列為聯合國信息中心(中國分會)“科技成果”發表。
王家斌根據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中:“凡是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宜於農村加工的農副產品,要逐步由社隊企業加工”以及中共浙江省委:“在搞好茶葉初制的同時,有步驟、有計畫地發展社辦精製廠”等有關精神,於1979年與省社隊企業局同志(現改為鄉鎮企業局)赴江蘇考察,回來後,向省政府、農辦、財辦寫了報告,並要求在重點茶區建立初、精製聯合加工廠,得到省政府批覆同意。之後,選擇國營茶場和紹興上旺茶廠,臨安橫畈茶廠等進行初精製聯合加工試點,獲得成功,並改過去出售毛茶原料為出售成品茶與口岸直接掛鈎,使經濟收入倍增。1981年,全省已有18個縣45個國營茶場和重點鄉鎮建立初、精製聯合加工茶廠,為開創浙江茶葉生產連續化、產業化新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王家斌在積極從事茶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同時還把培養人才作為己任,每年舉辦茶葉技術業務交流會或技術培訓班。他強調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加快消化、吸收、創新和推廣,推進浙江茶葉向優質、高效、低耗目標和現代化方向發展。1985年,他受聘於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任兼職教授、碩士導師後,認真備課,為該系學生講課,指導研究生實習,努力做好傳、幫、帶,為造就一批跨世紀的茶學人才作出了貢獻。
王家斌論著頗豐,不僅有茶葉科技領域方面的,還有茶歷史文化方面的。他通過多年研究,以翔實嚴密的材料證實,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浙江餘杭徑山茶宴並經演變而成。1983年,浙江省茶葉學會與中華醫學會浙江分會在杭州聯合召開“茶與健康、文化學術研究會”,他在會上宣讀了《日本茶道與徑山茶宴》的學術論文,在國內外產生影響,並獲得學者好評。

簡歷

1929年11月10日 出生於江蘇省吳江市(原吳江縣)橫扇鎮
1936-1943年 橫扇鎮中心國小學習。
1943-1946年 蘇州中學學習。
1946-150年 吳江中學學習。
1950-1951年 無錫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學習。
1951-1952年 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學習。
1952-1953年 蕪湖安徽大學農學院學習並畢業。
1953-1995年 浙江省農業廳經濟作物局,任茶葉科長,於1983年晉
升高級農藝師,1994年晉升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1995年 退休

主要論著

1 莊晚芳,王家斌等合著.中國名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2 王家斌.日本茶道與徑山茶宴.見,浙江茶葉學會.茶與健康、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1983:139~142
3 王家斌.浙江茶葉.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5
4 黃繼仁,王家斌,王漢全.中國茶業考察團赴日本考察報告.中國茶葉,1989(3):34~35
5 王家斌.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見,杭州首屆國際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0:4~6
6 王家斌.茶葉生產實用技術.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7 王家斌.面向市場經濟,振興浙江茶葉.見,中國茶葉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
8 王家斌.農業部全國工人技術培訓統編教材——茶園工.北京:農業出版社,1995
9 王家斌.浙江茶葉科學技術.見,浙江省科學技術志.北京:中華書局,1996:346~34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