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夫人祠

王太夫人祠

王太夫人祠位於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全國罕見的一座以女性的姓氏來命名的祠堂。白鷺村鐘氏家譜中記載,王太夫人祠建於清道光4年(1824年),是奉祀嘉興府知府鐘崇儼母親王氏的祠堂。王太夫人祠是好幾戶人家聚居在一起,又兼具祭祀這幾戶人家的祖宗牌位功能的“居祀型”祠堂。 王太夫人(1750~1822年)雖為小妾,卻一直幫助鐘愈昌繼室趙太夫人管理家務,後來趙太夫人去世,王太夫人一人管理家務二十多年,晚年還用一生積蓄建成“堡中義倉”,專門用來扶貧濟弱。鐘氏家譜中有記載,“凡鐘輿後代,60歲以上或18歲以下的鰥寡孤獨病殘者,每人每年可到義倉領取8擔穀子和衣被等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太夫人祠
  • 生於:1750年
  • 歿於:1822年
  • 誥贈:太淑人
  • 始建:清道光4年(1824年)
  • 建築結構:磚木結構
王太夫人祠概況,建築結構,

王太夫人祠概況

王太夫人祠位於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全國罕見的一座以女性的姓氏來命名的祠堂。王太夫人生於1750年,歿於1822年,為原嘉興知府鐘崇儼之生母,初朝廷冊封為大慕人,,其為人嫻淑仁慈,樂善好施,深受族人的愛戴和敬重,後人立祠以作紀念,祠堂門樓恢宏壯麗,灰雕門罩工筆細膩,雕花飾物彰顯出女性祠堂的特點。王太夫人的樂行善施一直為當地百姓所傳頌。臨終前,王太夫人還念念不忘建立義倉的事,並叮囑其兒子義倉的規模每年不得小於1000擔,存放於二樓,用於賑災濟貧,是以當時有白鷺無叫花子之說,據說還有不少窮人慕名遠道而來。除此以外,王太夫人祠的一樓還成了赤貧子弟的私塾,理所當然,這裡成了白鷺人心中物質和精神上的救濟聖地。所以,祠堂的門樓也比白鷺的其他門樓更寬闊恢弘。
王太夫人祠王太夫人祠

建築結構

王太夫人祠為二進天井式祠堂,祠堂門樓恢宏壯麗,灰雕門罩工筆細膩,雕花飾物彰顯出女性祠堂的特點。分上下兩層,整體簡潔大方,建材以磚木為主。“‘堡中義倉’如今就設在祠堂二樓。”
義倉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寬大通風。據悉,門窗在設計時曾考慮過風向,保證倉內常年通風,使谷糧不潮,適於貯藏穀物。義倉前庭有廊,緊鄰天井,寬大的天井四周的梁枋構架和門窗格扇簡潔而質樸。贛南雖盛產木材,但祠內木構件並不多,用料較節省,對梁枋及構件的加工也略顯簡樸。梁枋構架略帶弧形,狀如新月,側面向內修成長方形,柱枋間均用雀替做承托。門坊,或斜向組合,就像一群蜻蜓越過門罩裝飾著門柱。在門罩的中心部分,還鑲有多種寓意吉祥的圖案。如獨特的鰲魚圖案、蕉葉、葫蘆和蘭花等植物,尤其是檐下梅形開窗中三隻靈獸惟妙惟肖,展現了客家建築中獨特的石雕文化。門額上的王太夫人祠為王太夫人的孫子鐘谷題寫,筆法蒼勁有力,成為門樓的點睛之筆。
從二樓憑欄下望,正對天井下還能看見一排擺放整齊的桌椅。王太夫人在世時就曾用天井為赤貧子弟提供寬敞明亮的讀書場所。後來鐘崇儼遵照母親的遺願,將它繼續辦了下去。
這個小教室就在祠堂一樓左邊的天井處,天井大如庭院,凡赤貧子弟均可來此免費就讀。余鋒說:“義學中午管一頓飯,一年還發兩套新衣,就像現在的‘希望國小’。”在大災之年,大天井還成擺放大鐵鍋熬粥施粥救難濟貧的場所,每逢災年,祠中支起三口大鍋煮稀飯濟民,凡災民路過可施粥一碗。
天井上下兩層以回形樓廊連線,上下廳堂格局一致,均設樓層以跑馬廊貫通。走出天井還能看到祠堂內供奉的王太夫人彩色塑像,神態平靜祥和,從中可窺見王太夫人樂善好施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