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江(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王之江(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王之江,1930年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杭州,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2年王之江從大連大學工學院物理系提前畢業,並來到了長春參與創辦中國科學院儀器館;1964年參加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創建工作;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至198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至199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1988年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特別會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7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王之江的科研領域是光學,包括光學設計、成像質量評價、光學儀器、光學信息處理、雷射器件、雷射物理及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之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930年11月21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大連大學工學院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籍貫:江蘇常州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

人物經歷

1930年11月21日,王之江出生於浙江杭州,籍貫江蘇常州。
1948年,王之江從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畢業,考取無錫江南大學。學了一年,他發現自己對化學並沒有多大興趣。
1948年,王之江去大連大學套用物理系求學,成為王大珩創辦的大連大學套用物理系的第一批學生。
1952年,王之江從大連大學工學院物理系提前畢業,隨王大珩來到了長春,參與創辦中國科學院儀器館(現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1961年9月,王之江參與研製的雷射器正常運轉。
1964年1月,中央決定調200人去上海,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於是王之江從長春前往上海,參與創建工作,並由王之江率領搞雷射武器研究。
1978年,王之江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年,王之江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至1984年)。
1984年,王之江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至1992年)。期間他還兼任上海市雷射技術研究所所長。
1991年,王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之江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台雷射器,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70年代領導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釹玻璃雷射系統。在這項工作中解決了一系列理論、技術及工藝問題。關於某些雷射重大套用對亮度要求的判斷,使工作避免了盲目性,對於中國雷射科學技術起了積極作用。倡議和具體領導了中國“七五”攻關中雷射濃縮鈾項目。對中國光信息處理和光計算起了倡導作用。
光學設計和光學儀器方面
王之江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包括初級象差的導出和表達方法;證明存在一個球差反常區域;將高級像差按性質分為本徵和衍生二類;導出高級象差的相互關聯及準確的分布值;導出柱面系統和失對稱系統的象差理論;以及由象差要求決定光學系統結構的方法;以資訊理論和光學傳遞函式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各種象質評價標準的聯繫,並提出一種可用於大像差系統的公差理論;以及用信息量傳遞的觀點進行光學儀器整體設計等。這部分成果總結為專著《光學設計理論基礎》。早在1960年王之江就套用資訊理論處理光學系統的信息傳遞過程,包括從衍射譜測量獲取物體信息的可行性;由光子態的可區分性導出光學信息量;用資訊理論處理多種非直接成象過程,如全息成像等,併合著有《成象光學》一書,以統一的觀點討論了各種成象方法。
雷射科學技術方面
王之江等人早在1960年美國發表第一個雷射實驗結果之前,已在探索產生雷射的可能性,所以能夠在一年之後,即1961年8月,他領導的一個小組在長春成功實現了中國第一台雷射器,並在方案上與中國國外有所不同。當時採用了直管氙燈成象照明比當初的螺旋管燈漫射照明有更高的效率,諧振腔採用外腔及半透明耦合輸出,並鑒於當時採用的銀膜易損,而採用直角稜鏡及多玻片組成了高品質腔等。
高能雷射方面
1964年王之江就指出高亮度是雷射的本質性特點,決定了它在多方面套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某些套用目標又要求雷射亮度必須提高到新水平。在提高雷射效率和亮度的過程中,發現和解決了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包括:寄生振盪的發現和消除;降低自發輻射損耗的措施;雷射介質高透過率的重要性和達到高透過率的技術;發現高功率密度下的彌散——雷射自作用現象,形成多種測量和補償形變及彌散的方法;發現和改善雷射損傷;採用適當的腔結構和器件結構限制高能雷射的振盪模式等,通過這些工作使雷射性能達到高水平,也對中國雷射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78年
紅寶石雷射器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高能釹玻璃雷射性能研究
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5年
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和測量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6年
1:1光刻機
上海市科學進步一等獎
1987年
拉曼自由電子雷射器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8年
1:1亞微米物鏡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
EDI—851型分子雷射泵浦燃料雷射器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0年
雷射印表機
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人才培養

1958年,王之江率先在中共國內開辦了“光學儀器設計”培訓班,連續辦了兩年,共培訓了200多人。
王之江領導的長春光機所光學設計研究室是當時全國光學設計的中心,不但為全國各部門完成了大量設計工作,並為各部門培養光學設計人才,全國各主要大學和光學工廠的光學設計負責人都曾先後來長春學習。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8年7月
美國光學學會特別會員(美國光學學會授予)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80年—1992年
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
1980年—1990年
《中國雷射》主編
1983年—1986年
國際量子電子學會議和國際雷射與光電子會議(IQEC和CLEO)中國委員會主席
1985年—1990年
《光學學報》主編
1988年—
美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Fellow)
《Optical Letters》(美國光學學會發行)海外編委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員
第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