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米線文化節

玉溪米線文化節是玉溪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自每年正月初一起,至三月二十二日止,歷時81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溪米線文化節
  • 節日時間:正月初一起,至三月二十二日
  • 節日類型:美食節
  • 節日飲食:風味米線
基本簡介,起源,意義與影響,

基本簡介

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節日世界紀錄。
2012年3月4日,“2012·玉溪米線文化節”開幕式在兩湖大瀑布出水口生態公園舉行。精彩開幕式的文藝演出,讓市民大飽眼福。2月3日到6日的米線文化節,讓市民品嘗到了極具玉溪特色的風味米線的同時,感受到濃郁的玉溪米線節日氛圍。
過米線節,除了看演出,最讓人期待的莫過於吃上一碗地道的玉溪風味米線。新興飯店、青堆米線、橋香園、只賣鱔魚米線等,在商貿米線文化街上,聚集了近30家分散在玉溪各處,聲名遠播的特色風味米線。雜醬米線、燜肉米線、鱔魚米線、肘子米線、涼米線等等,應有盡有,人們只要來到出水口生態公園,就可品嘗到正宗的玉溪米線。

起源

玉溪米線節,是新興人民的傳統風俗節日。它由來已久,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相傳,古時候,玉溪壩子災難重重,天下大雨,山洪暴發,四處受災,農夫的莊稼被水淹,民房倒垮。天干季節,莊稼曬死,見水如命。人們的生活十分窮困,眾民只好拜佛燒香,磕頭求神,願天保佑,風調雨順,平安幸福,但好日始終未到。後來,有兩位“聖人”,一個姓土,一個姓陳(後被稱為土主和陳皇),他們二人,智謀出眾,品德高尚,丟下雙親妻兒,率領鄉民,開山造田,植樹保土,修渠引水,經過幾個春秋的治理,農民的莊稼保收如意。從此,玉溪壩子人畜興旺,人們過上了好日子。但是,陳、土二人,由於日夜操勞,過早地離開了人間。陳、土二人死後,眾家鄉民,為了報恩,捐錢湊米,泥塑了他們的塑像,永留世間。
陳、土塑像落成,民眾集聚做會,敬請陳、土塑像進殿。當日下午,歡聚一堂,共就夜餐,主食米線。在就餐時,一位秀才看到眾位歡歡喜喜,無不熱鬧,席上擺滿了米線,便出口道:今天做會,還不如是過節。人們追問秀才:今天一不到過年,二不是節日,過什麼節?秀才抬一碗米線說:“過米線節。由此,米線節傳至今日。
時光流過,第二個米線節又要到了。村村寨寨議論紛紛,有的提議聚會,有的主張將陳皇、土主請出殿,抬到村寨,以表報恩之心。訊息傳出後,各村爭先請陳皇、土主。從此,過米線節的時間各村就不一。有的村因尚未請到,而被下村抬走,路過村時,只好點香燒紙,人們叫“過路燒紙”。所以玉溪米線節的時間過得較長,每年新春開始,一直要持續到陽春三月才結束。
第二個米線節過去,為了防止今後爭請城隍、土主鬧事,管事們便將第二個米線節各村寨請城隍、土主進村的日子定為自己的米線節日,這樣,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下來。

意義與影響

隨著社會的變革,人類歷史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改善,玉溪過米線節的方式也逐步改變,變得豐富多彩,健康完善。現在,人們把過米線街稱為“團圓節”,每逢過米線節這一天,就把出嫁的女兒接來,把親友請來,歡聚一堂;也有的把米線節叫做“豐收節”或“豆糠節”,新春到來,唱燈演戲,歡歡喜喜,吉祥如意,標誌著年豐人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