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肉(獼猴肉)

獼猴肉(獼猴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指動物獼猴的肉。四季均可捕捉,捕殺後,除去毛及內臟,剔除骨骼,取肉,鮮用或烘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獼猴肉
  • 外文名:macaque as food, rhesus monkey
  • 拼音:Mí Hóu Ròu
  • 藥材基源:為猴科動物獼猴和短尾猴的肉。
拉丁名,來源,採收和儲藏,性味,功用主治,原形態,生境分布,生態環境,資源分布,用法用量,獼猴桃,簡述,中華獼猴桃,相關記載,觀賞價值,馴化歷史,引入英美,現狀介紹,

拉丁名

1.Macaca mulatta Zimmermann2.Macaca speciosa F.Cuvier
獼猴獼猴

來源

採收和儲藏

四季均可捕捉,捕殺後,除去毛及內臟,剔除骨骼,取肉,鮮用或烘乾。

性味

味酸;性平
①《證類本草》:"味酸,平,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酸,溫。"

功用主治

祛風除濕;補腎健脾。主風濕骨痛;神經衰弱;陽痿遺精;小兒疳積;便血
《證類本簞》:"主諸風勞,釀酒彌佳。為脯,主久瘧。"

原形態

1.獼猴,體形瘦小,頭頂無“漩毛”,肩毛短而尾較長,約為之半。頰部有頰囊,具5趾(指),有扁平的指甲,臀胝發達,呈紅色,雌體更紅。體色為呈棕灰色或棕黃色,色澤因地區、年齡不同而有異背部後半部毛呈橙黃色而有光澤;腹面淡灰色,後肢上部亦有橙色的光澤。
2.短性猴,體形較獼猴大,大者可重達15kg。四肢等長,尾很短,僅6cm左右。壯年時顏面紅色,小猴隨性成熟而變紅,老年後裉去紅色變為紫色或青黑色;頭頂之毛較長,由正中向兩側分開,是與獼猴的主要區別點。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棲息於石山、樹林、裸岩等環境。營集群生活。
2.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棲息環境與獼猴相似。群居。余皆與獼猴相似。

資源分布

1.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和長江流域大部,青藏高原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亦有零星分布。
2.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用法用量

內服:蒸食,100-200g;或烘烤成肉干。

獼猴桃

簡述

獼猴桃是當今最年輕的栽培植物之一,因此,考察一下它的馴化發展過程無疑將是十分具有啟發性的。

中華獼猴桃

現今水果市場上的獼猴桃主要是指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這是當今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果樹。實際上我國各地叫獼猴桃的植物有多種。據我國植物學家調查,在我國分布的獼猴桃屬的植物有52種以上,其中有不少種類的果實都可以食用,有些味道比中華獼猴桃還要甜美一些,如毛花獼猴桃(A. Eriantha)。還有的經育種專家培育,成為能抗低溫、對病害有免疫性的優良品種,如狗棗獼猴桃(A. Kolomikta)[1]。我國西南是這類植物的分布中心[2]。
 我國現在廣為栽培的中華獼猴桃(A. Chinensis)的野生種在我國分布很廣。北方的陝西、甘肅和河南,南方的兩廣和福建,西南的貴州、雲南、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尤以長江流域最多。它被我國先民採食利用的歷史非常悠久。
獼猴桃獼猴桃

相關記載

在距今約2800年的《詩·檜風》就記述河南的密縣一帶有獼猴桃,當時人們把它叫作萇楚。在《爾雅·釋草》中也有萇(長)楚,東晉著名學者郭璞把它注作羊桃。現在湖北和川東一些地方的百姓仍管它叫羊桃。獼猴桃這個名稱出現得比較晚,這一名稱的出現,可能如後面我們要提到的《本草衍義》記載的那樣,常被猴子所食有關。當然它也被山區的百姓採食。

觀賞價值

獼猴桃除果子可供食用外,由於它的葉和花都很漂亮,作為觀賞栽培至遲在唐代就開始了。唐代詩人岑參的《宿太白東溪李老舍寄弟侄》詩中有“中庭井欄上,一架獼猴桃”的句子,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它當作藥物的歷史也很悠久。唐代的《本草拾遺》中開始將它作為一種藥物記載。宋代《開寶本草》記載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獼猴梨。生山谷,藤生,著樹,葉圓有毛,其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3]《本草衍義》記載:“獼猴桃,今永興軍(在今陝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實熱,……十月爛熟,色淡綠,生則極酸,子繁細,其色如芥子,枝條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淺山傍道則有存者,深山則多為猴所食。”至於藥效,《開寶本草》的作者認為有:“止暴渴,解煩熱”等功能。
 順便提一下,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刊於1700年)記載:“廣南無花之果,若古度子,若獼猴桃,若楊榣子。”[4]也象是把它當作一種果品,但作者說的是“無花之果”似乎與現今栽培的種類不符,更可能是薜荔,因為它的果實類似無花果,在南方叫“牛奶子”。花被包住,故不顯眼,而獼猴桃的花是很顯眼的。
獼猴桃的肉獼猴桃的肉

馴化歷史

從我國有關史料來看,這種野果一直被山區人們利用,但利用的方式可能與金櫻子類似,一直未被馴化栽培。這種野果走出山區,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知名水果也是後來社會發展的產物。

引入英美

1899年,由英國一家著名花卉種苗公司派出的園藝學家威爾遜(E.H.Wilson)在湖北的西部引種植物時,很快注意到這種花叢美麗、果實味美的果樹。並迅速將它引種到英國和美國。雖然英國的一些公司在威爾遜等人的建議下,也曾試圖把這種有前途的野果發展成一種商業果品,但並未成功。儘管英國引種的獼猴桃曾於1911年結果。同樣的,由於各種原因,美國農業部外國作物引種局也曾對它進行培育馴化,但同樣未能把它轉化成一種商業果品。在這些國家,獼猴桃只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植物。
 在威爾遜把獼猴桃引進西方的同時,他也把這種野果介紹給在宜昌的西方人,結果大受歡迎。這些在宜昌的西方領事人員、海關人員、商人和傳教士等因此得到一種新型的果品而大飽口福。因為他們覺得獼猴桃的味道象西方久已栽培的醋栗,所以這些西方人就管獼猴桃叫“宜昌醋栗”。
獼猴桃花獼猴桃花
在那稍後,不但在地處長江中游湖北宜昌的西方人對獼猴桃有著濃厚的興趣,居住在江西九江尤其是生活在廬山的外國人也對這種野生果品十分地著迷。上面提到,江西有獼猴桃的分布。廬山分布著四種獼猴桃,其中就有中華獼猴桃[5]。因為廬山的牯嶺長著大量的獼猴桃,在每年7月底的時候,山民們挎著籃子采栽成熟的獼猴桃到城鎮出售。在此季節,居住在牯嶺的西方居民常把它製成“醋栗餅”或製成“醋栗醬”。到後來,有些精明的商人更在牯嶺和九江成立了“達富公司”(J.L.Duff & Co.)經營起獼猴桃的生意來。他們把鮮果用大桶裝貯或製成小桶的果醬在上海的虹口商店出售。由於這種果品在市場上受到歡迎,有些外國人還試圖在牯嶺的國小校園種植獼猴桃,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成功。但在當時在福建和江西的山區可能民間已有獼猴桃的栽培[6]。
1903年,有個在紐西蘭北島西海岸汪加努女子學校教書的女教師伊莎貝爾(M.I.Fraser),利用假期到宜昌去看望她的姐妹凱蒂(C.G.Fraser),當時凱蒂在宜昌當福音傳教士,同時也教書。1904年2月伊莎貝爾返回紐西蘭的時候,把獼猴桃的種子帶回到自己的國家。然後給了該校一個學生的父親,後者又把這些種子給了在當地養羊和種果樹的農場主兄弟愛里生(A.Allison),愛里生將它栽培後於1910年結果。後來紐西蘭栽培的獼猴桃都可以追溯到這個農場果園。[7]由於它的味道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加上富含維生素,所以他們不斷地對它進行馴化和品種改良。加上土壤和氣候條件的適宜,他們終於取得了成功。
獼猴桃作為果樹栽培並成為商品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紐西蘭[8]。1940年,紐西蘭北島的幾個果園產的獼猴桃已有可觀的產量。就這樣,這種新型的水果在紐西蘭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經過一段時間的栽培選育,又育出大果品種。1952年,獼猴桃鮮果首次出口到英國倫敦。由紐西蘭培育出來的品種還被逐漸引種到澳大利亞、美國、丹麥、德國、荷蘭、南非、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國[9]。但由於氣候等方面的原因,其他國家似乎並未有產業形成。1980年,僅紐西蘭栽培獼猴桃12300公頃,年產量達2萬噸,獨占世界市場。
由於它成為紐西蘭的一種著名水果,而外國人又把紐西蘭人叫作Kiwi。後來人們乾脆也把獼猴桃叫作Kiwi。順便說一下,這個過程非常有趣,Kiwi原先是紐西蘭的土著毛利人因為當地一種不會飛的鳥(我國現在叫它幾維鳥)叫聲象Kiwi,而把這種鳥叫Kiwi, 後來,外來的白人將毛利人叫作Kiwi,沒想到它後來又成為帶有紐西蘭特色的獼猴桃的別稱。

現狀介紹

我國把它當作一種果樹栽培則在20世紀70年代前後。並從紐西蘭引進一些優良品種。同時也大力發展自己的良種選育工作。根據有關報導:在1975年的時候,我國獼猴桃的產量就達500—800萬斤,到20世紀90年代末已發展優質獼猴桃498萬畝,僅河南西峽縣就達4.9萬畝。我國現在產的獼猴桃品質和果實的外觀也很不錯,以河南產的獼猴桃為例,個重一般在100克,大的可達350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