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秀山

獨秀山

獨秀山矗立在懷寧縣境中部,與天柱齊名,孤峰兀立,笑傲天穹,山絕水長,獨具特色。

康熙《安慶府志》、民初《懷寧縣誌》均記述,獨秀山“潛岳綿亘,落平岡百里,頓起此峰,形勢突兀,條幹所為,明柝可數”,“西望如卓筆,北望如覆釜,為縣眾山之祖,無所依附,故稱獨秀”。 獨秀山攬勝堪稱一絕。佇立峰頂,極目遠望,數目里潛桐懷大地,歷歷在目;遠眺東南,群山起伏如騰龍,江河奔流如走蛟;遙望西北,天柱聳崎刺蒼穹,丘陵崗地涌壯景;俯瞰腳下,井田畈田園風光綿繡,觀音洞水庫碧波蕩漾,風光四時變幻,美不勝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獨秀山
  • 地理位置懷寧縣境中部
  • 相關文獻:《安慶府志
  • 景點類型:山石風景
附近景觀,人文歷史,寧波獨秀山,由來,歷史,

附近景觀

獨秀山腳步東北一公里,雄偉的觀音洞水庫大壩下,乃神秘莫測的岩溶洞穴——觀音洞。民初《懷寧縣誌》載:“觀音庵觀音洞口有天生觀音石像”,“洞在山底,有水、冬不涸,夏不溢,潮汐應時子午,未知其江脈海脈也”。這座地下迷宮,遍布玉樹瓊花、金牛玉馬、長蛇吞象、仙人弈棋、老君練丹、觀音泛花等美景異觀,洞頂渾然一體,中嵌“金龍騰飛”圖案,整個洞府宛如一座規模宏大的天然雕塑館。 獨秀山及其山麓尋古
不失佳處。四鄉八里之內,寺廟、牌坊、石刻、古橋、古墓葬、古遺址處處可見。始建於梁的法雨寺、蓮花庵,漢前的井田河冶煉場,兩漢的觀鋪、西澗古墓群,晉陵畈的晉太子陵,宋代朱熹的山間講學堂,近代高樓嶺、飲馬塘太平軍屯兵遺址……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祖先曾經繁衍勞作、抗爭奮鬥的悠久歲月,可以找到祖先曾經創造同的積澱厚重的古代文明。
獨秀山
獨秀山

人文歷史

一方水土一方人。“五四”運動總司令、新文化運動旗手陳獨秀,尤為鐘情獨秀山,仰慕獨秀山,自號“獨秀山民”。據傳,仲甫先生當年與友人登臨獨秀,眺望山川勝形,見此山一峰拔地,雄峙眾山,發源於斯的井田河,百折而下,奔大江東去,觸景生情,大興感慨:“此山獨秀,如斯名也!”仰慕桑梓祖山,辛亥革命後遂名“獨秀”。自此,懷寧祖山因人顯而地昭,聲名更加遠播。 江山獨秀人風流。遙想獨秀先生,早年一腔熱血,滿腹經綸,昂首東方,為興我中華,積極提倡“德先生”、“賽先生”,高舉反帝、反封建在旗,衝鋒陷陣,勇往直前,那志氣,那豪氣,那才氣,不愧為當時中國思想界、文化界的“明星”,獨秀於時代。多少年來,前往瞻仰獨秀山的遊人不絕。許多人探索、推測、思量著這一方名山與一代偉人的關係。陳獨秀一生大起大落,早年叱吒風雲,晚年孤獨潦倒,獨而秀,秀而獨,命運之神把這位偉人,與他所熱愛的故鄉山水,緊緊、緊緊連在了一起。山不在高,有靈則名,名山則靈,偉人有應,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寧波獨秀山

由來

獨秀山,而今依然在寧波中山公園裡面。壘石高3.68米,周長約20米。它的壘成時間為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一位張姓受遠監所建,他來甬為官十年,想到明州是以四明山而得名,而州垣內卻無一山,一年四季無景可觀,很覺遺憾,於是擇空地壘石為山,取名“獨秀山”,《獨秀山記》這樣寫道:“公謂州以山名,而城中皆平地,四時之景,無所於觀,名與實弗稱,乃相廨宇之西隙地之間,聚石以為之山,橫六口,縱視橫居半,高得五分,縱之三。周逥群峰錯峙,俯者,仰者,向者,背者;若奔,若蹲,若倚,若斗。左右二小嶺繞出其巔,構亭於中,以適意匾之。下有清涼洞,可坐八九人,盛夏陰風颯然。直洞南北各一池,池產瑞蓮、金鯽,環池植怪松蟠檜,旁帶茂林修竹,晴波盪影,勢欲□□。洞北古梧二株,青翠濛濛。跨梁北池,至樂壽軒,軒後築牡丹台。經營凡兩月,雖假手於匠民,然規制之奇,安厝之固,皆公心思目力所到,若天造而地設者也。石取於荒野廢漬間,有主者以物易之,工食之資出自廩粟之餘,一不擾於人,既成蹺曰獨秀山。”現在《獨秀山記》碑仍嵌在清涼洞口,因年代久遠,部分剝落,而清涼洞仍保留著明代古樸醇美的風貌。

歷史

光緒年間,無錫人薛福成出任寧紹台道,在甬執政期間,對道署西面的獨秀山加以整修,在假山周圍添植了四時花卉,用翠竹加以分割遮擋,命名為“後樂園”,取之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當時頗有名氣的“雲石山房”就在獨秀山旁。
薛福成撰有《後樂園記》一文,文中寫道:“寧紹台道署西偏有獨秀山,始蓋壘石為之,高二仞,周六丈耳。山上下古木蒼鬱,皆數百年物。……山上有螺髻亭,亭下有清涼洞,穿洞而南,方沼前橫,波平意靜,大魚聞人足音,輒驟然躍超,沼中荷蓋千柄,淨不可污……”。
而今獨秀山依然獨秀甬城,山上復建有螺髻亭,“清涼洞”由甬上書家沈元魁先生書額,清涼洞猶存,春夏秋冬四季依舊有景可觀,古木參天,千姿百態。山側一池如練,絲竹不斷,遊人如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