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弦胡琴

琴形、結構與二胡相似(圖),演奏者自製自用,故用材和規格尺寸不一。琴桿多使用桐木製作,常見者45厘米~50厘米。上端琴頭呈方柱形,平頂無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弦胡琴
  • 材料:桐木
  • 形狀:呈方柱形,平頂無飾
  • 弓長:40厘米
形狀,演奏,著名曲目,演奏的其他民族,

形狀

琴桿上部距頂端14厘米處,橫設一個弦軸,黃楊木或硬雜木製,圓錐形,軸長15厘米。琴桿為圓柱體,靠近弦軸設有千斤,下端裝入琴筒並外露。琴筒呈圓筒形,多用一截毛竹筒製作,筒長11厘米、直徑5厘米,筒前口蒙以筍殼為面,筒後端敞口。面板上置竹或骨制琴馬,張一條馬尾弦或絲弦,弦的下端繫於縛弦,縛弦為一端帶節的小竹桿,穿過琴桿底部。琴弓用細竹或竹片拴以棕絲或馬尾而成,弓桿彎曲度較大,弓長40厘米。
獨弦胡琴獨弦胡琴

演奏

演奏時坐姿,左手持琴,將琴筒置於左膝上,琴頭靠近左肩,五個手指均可用於按弦,右手執琴弓在弦外拉奏。獨弦胡琴常定弦為f1或g1,音域有一個八度。音色明淨清晰,有如遠處傳來的嗩吶聲。音量不大,好像小提琴加了弱音。我國拉弦樂器中較少有用拇指按弦者,而瑤族獨弦琴用拇指內側按弦則是其顯著特點。左手常用打音、滑音等技巧裝飾旋律,並模仿嗩吶音色,滑音多從高往低做小三度滑行。可用於獨奏、齊奏、合奏或伴奏。瑤族人民常於冬閒的夜晚獨奏自娛,也常二人或多人一起齊奏或參加瑤族八仙(即八音)樂隊合奏。獨奏時常張雙弦、定同音,弓毛也分兩股同時擦弦發音。

著名曲目

獨弦胡琴尚無專用樂曲,它多演奏瑤族八仙音樂或嗩吶的曲牌,如《八仙調》、《迎客調》、《敬酒調》、《參軍曲》、《合排》等。

演奏的其他民族

土由於20世紀中葉英帝國主義分子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為藉口,侵占中國領土,許多珞巴族人民至今居住於麥克馬洪線以南印度控制區。目前中國控制區內的珞巴族人民分布於西藏東南部米林、墨脫、察隅、錯那等縣。人口共2,965人(2000年統計)。
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民族文字,少數人通曉藏語珞巴族居住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北麓,當地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艱苦。20世紀50年代以
前,珞巴族處於西藏社會的最底層,大多數地區的珞巴族採用刻木結繩的計數記事的方法,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因此長期以來珞巴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緩慢。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珞巴族在我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中,政治地位和經濟生活獲得巨大變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珞巴族過去主要信仰原始的多神崇拜。珞巴族的民間音樂屬於東亞樂系,包括民歌、民間歌舞和民間器樂。民歌有慶典歌(敘事歌,珞巴語稱“夾依”或“夾金夾”)、禮俗歌(“勃力”)、征戰歌(“月”或“達米達”)、原始信仰的祭祀歌(“亞里”)、勞動歌和兒歌等。珞巴族民歌的曲調大多較簡單,音域較窄,節拍、節奏較自由,具有吟誦性的特點。據民間傳說,慶典歌“夾依”是珞巴族最古老的民歌,在珞巴族各部落流傳甚廣。此類歌曲莊重、深沉,唱詞是讚頌或敘事的內容,多在節慶、禮儀、宴請等比較隆重的場合演唱。也可載歌載舞。禮俗歌勃里包括酒歌和婚嫁歌。祭祀歌“亞力”是巫師在從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和巫術活動時唱的歌曲。珞巴族的民間舞蹈大致可分兩類,一類用於祭祀、出征等較為隆重的場合,有祭祀舞、巫舞、圖騰舞、擬獸舞、征戰舞等。另一類舞蹈用於日常的民俗活動,諸如節慶、婚嫁時等群體性的活動場合。這類載歌載舞的音樂形式,與民歌並無十分明顯的界限,因為有些珞巴族民歌,例如慶典歌夾依,既可用於演唱,也可載歌載舞。珞巴族民間流傳的樂器有氣鳴樂器達崩(竹製豎笛)、折籠(竹製橫笛),撥奏弦鳴樂器共岡(口簧、口弦),體鳴樂器鑼、鈸,膜鳴樂器鼓,以及一種獨特的擦奏弦鳴樂器-獨弦胡琴。達崩常由牧人自由吹奏,音色清亮柔和。
獨弦胡琴獨弦胡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