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托-舒巴希奇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階段,狄托在堅持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議的前提下,同王國流亡政府首相舒巴希奇舉行了兩輪會談,並會晤英國首相邱吉爾,成立了聯合政府。狄托領導的人民解放運動為保衛革命成果、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獨立進行了堅持不懈的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狄托-舒巴希奇協定
  •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階段
  • 國家:南斯拉夫
  • 代表人物:伊萬·舒巴希奇
維斯協定,南斯拉夫面臨英、蘇劃分利益範圍,貝爾格勒協定,聯合政府成立及其意義,二戰中的南斯拉夫民族問題,

維斯協定

在英國的調解下,1944年5月下旬,邱吉爾迫使南斯拉夫王國流亡政府極右翼保皇分子鮑日達爾·普里奇的內閣解散,從美國請回資產階級溫和派代表人物伊萬·舒巴希奇,讓他組閣。6月1日,國王任命他為王國流亡政府首相。對人民解放運動來說,舒巴希奇是可以接受的談判對手,因為他較早地脫離了王國政府。舒巴希奇上任後,發表了承認人民解放軍的偉大成就和關於聯合南斯拉夫一切愛國力量以加速結束戰爭的聲明。6月9日,他離開倫敦前往亞得里亞海東岸的維斯島,同全國解放委員會的代表會談。
在6月14日開始的會談中,舒巴希奇主張以他的政府為基礎,吸收人民解放運動的代表參加,甚至把流亡國外的國王奉為最高統帥;而認為指揮幾十萬軍隊的狄托只能充任舒巴希奇政府的國防大臣。以狄托為團長的全國解放委員會代表團明確指出:"阿夫諾伊"第二次會議的決議是會談的基礎。舒巴希奇的建議意味著取消人民解放運動及其軍隊;意味著復辟君主制度,把幾十萬人流血犧牲取得的革命成果拱手交給英國人。舒巴希奇的幻想破滅後,不得不採納全國解放委員會的方案。
6月16日,雙方簽署了《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和南斯拉夫王國政府協定》。協定全文見斯洛鮑丹·奈紹維奇《1944~1945年圍繞南斯拉夫的外交遊戲》(Diplomatska igra oko Zugoslavije 1944-1945),薩格勒布:人民圖書出版社,1977,第60~61頁。協定規定:舒巴希奇政府的內閣成員要由戰爭期間未與占領者合作的民主分子組成;該政府要承認人民解放鬥爭的民主成果,並承擔支援國內軍隊和人民的義務;同時,它應該動員國外的所有南斯拉夫愛國力量,援助國內的鬥爭。舒巴希奇答應將發表聲明,承認狄托指揮的人民解放軍,譴責一切賣國賊,號召全體人民參加徹底解放全國的鬥爭。全國解放委員會承諾將發表宣言,同舒巴希奇政府合作,在戰爭結束之前不提出南斯拉夫的國家政體問題。這個協定稱為《維斯協定》,它朝著實現民族團結和成立聯合政府的道路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正如南斯拉夫學者杜尚·普倫恰所指出的:"狄托-舒巴希奇協定是人民解放運動在國際上的一個重大政治勝利。人民解放戰爭的成果和'阿夫諾伊'第二次會議的決議並未受到損害。"杜·普倫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的國際關係》,第266頁。
遵照協定,1944年7月3日,舒巴希奇組成新政府,6名大臣中有2名是國內派出的知名人士。8月8日和17日,舒巴希奇和狄托分別根據協定的規定發表聲明,確認了《維斯協定》的精神。
狄托抗拒邱吉爾施加的壓力
《維斯協定》簽字之後,舒巴希奇向英國政府通報了會談情況。英國政府對協定沒有明文規定國王佩塔爾二世的地位和君主政體問題表示不滿。1944年7月15日,盟軍駐地中海司令官威爾遜受英國政府之命邀請狄托訪問義大利,同正在那裡休假的佩塔爾二世國王會面,商討共組聯合政府事宜。7月20日,南共中央開會決定拒絕這種安排,認為同國王直接打交道違背"阿夫諾伊"第二次會議的決議和《維斯協定》。
7月底,英國政府見軍方的試探失敗,便正式向狄托發出邀請信,說是要磋商如何在巴爾幹地區進一步開展反對德國的鬥爭。為了採取共同的軍事行動,狄托接受了邀請。
8月6日,狄托率領代表團來到義大利,在那不勒斯和羅馬等地先後拜會了威爾遜將軍、駐義大利盟軍司令官亞歷山大將軍以及盟軍的其他高級將領,並同他們舉行了會談。雙方討論了盟軍在物資上援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盟軍在義大利的醫院對南斯拉夫游擊隊傷病員開放等問題。
8月12日和13日,前來義大利視察前線盟軍的邱吉爾和狄托在那不勒斯郊區的卡塞塔進行了三次會談,雙方主要討論了戰爭結束階段協調軍事行動、南、意邊界、南斯拉夫未來的社會制度等問題。狄托和邱吉爾在會談中涉及了廣泛的問題。關於會見和談判的記錄稿詳見《狄托-邱吉爾,絕密》(Tito-Churchillstrogo tajno),貝爾格勒、薩格勒布:1962,第258~295頁。當然,雙方爭
圖5-6狄托與邱吉爾在義大利會晤(1944年8月)論的焦點仍然是國王和君主制問題。邱吉爾認為,戰後南斯拉夫如果不實行共和制,仍保留王國制,那它的國際地位會更加鞏固。因為英國實行立憲君主制,才獲得了繁榮。他特別擔心戰後南斯拉夫聯邦會倒向蘇聯一邊。他露骨地說,塞爾維亞農民是親英的,他們反對土地集體化。他還力圖說服狄托,戰後在南斯拉夫不要按照蘇聯的樣板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邱吉爾的威脅手段是:如果狄托不同意佩塔爾二世國王回國,將不承認狄托的政權和南斯拉夫反希特勒同盟國的地位。於是 ,邱吉爾甚至要狄托同意佩塔爾二世國王作為一名戰士或飛行員回到南斯拉夫。狄托援引"阿夫諾伊"第二次會議的決議,拒絕了邱吉爾的勸說。他堅決表示,國王的命運要由全國人民來決定,現在重要的是採取協同作戰行動,而不是討論君主的前途問題。
卡塞塔會談實際上是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和英國政府之間的談判。狄托作為歐洲被占領國家抵抗運動的一位領導人,能同世界著名國務活動家邱吉爾面對面談判,並迫使邱吉爾改變主意,這本身就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運動在國際舞台上的一個勝利。

南斯拉夫面臨英、蘇劃分利益範圍

1944年9月底,蘇聯紅軍已深入多瑙河流域,在幫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獲得解放後,正進入南斯拉夫並向匈牙利長驅直入。蘇聯一方面想把巴爾幹半島和東南歐的抵抗運動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又擔心西方盟國的干預。同樣,英國既害怕蘇聯在這一地區影響的不斷擴大,又唯恐東歐各國人民在趕走占領者和推翻資產階級君主執政集團統治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於是,英國提出同蘇聯在東歐地區劃分利益範圍,以保持均勢。這就如同卡德爾所揭露的:它們從大國立場出發,在反希特勒同盟內部玩弄計謀,試圖讓南斯拉夫重新實行某種形式、哪怕是過渡性的君主制,或者在與史達林的謀商下試圖把南斯拉夫變成按對半劃分的勢力範圍。《卡德爾回憶錄1944~1957》,新華出版社,1981,序言第4~5頁。
1944年10月初邱吉爾訪問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宮,邱吉爾、艾登與史達林、莫洛托夫舉行了政治會談。邱吉爾在他戰後寫的回憶錄中說,他向史達林提出了在巴爾幹地區和匈牙利劃分利益範圍的問題。
邱吉爾對此事做了詳細描述,他說,"當時的時機適於商談問題,所以我便說:'我們來解決巴爾幹地區的事情吧。……不要為了枝節問題致使我們的意見相左。就英國和俄國而論,怎樣做才能使你們在羅馬尼亞占90%的優勢,我們在希臘也有90%的發言權,而在南斯拉夫方面則平分秋色?'"
邱吉爾從莫斯科回國後,於10月27日在英國議會下院稱,他同史達林"就棘手的巴爾幹問題達成了圓滿的協定";也就是說,雙方"就所有這些國家,即就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分別地以及就所有這些國家整個地達成了很好的工作協定,以便集中力量對付敵人,以便確保戰後的協定,如果可能的話"。
1944年10月21日,蘇聯《真理報》也發表文章說,蘇聯和英國一致同意在南斯拉夫奉行共同的政策。
儘管當時輿論界還不知道邱吉爾和史達林達成了按對半開的原則在南斯拉夫劃分利益範圍的協定,但英蘇雙方確實在施加壓力,要求全國解放委員會和流亡政府儘快成立南斯拉夫聯合政府。狄托和舒巴希奇正是按照英蘇建議的精神開始了第二輪會談。

貝爾格勒協定

1944年8月18日,以狄托為首的全國解放委員會代表團和以舒巴希奇為團長的王國政府代表團繼續會談,以實施第一個協定,集中討論了成立聯合政府問題。舒巴希奇仍建議全國解放委員會派代表參加他的政府,即統一到南斯拉夫王國政府中去。狄托在發言中拒絕由全國解放委員會派人去參加舒巴希奇政府,因為王國政府流亡在國外,它既沒有人民,也沒有軍隊,更沒有國土。他要求兩個政府共同努力,以爭取全國的徹底解放。
在國際和國內輿論的壓力下,舒巴希奇政府本著業已達成的協定,採取了某些有利於人民解放運動的措施:從王國流亡政府外交機構中清除最頑固的通敵分子,凍結南斯拉夫王國在國外的資金,向人民解放軍轉交盟國的援助,讓人民解放運動的代表參加國際組織,南斯拉夫商船隊用五角星旗代替舊三色旗,等等。這樣,王國流亡政府"實際上變成了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的外交委員會"布·佩特拉諾維奇:《南斯拉夫流亡政府1943~1945》(檔案集)(Jugoslavske vlade u izbeglitvu 1943-1945),薩格勒布:地球出版社,1981,第26頁。。
8月29日,國王佩塔爾二世頒布詔令,撤銷德·米哈伊洛維奇國防大臣的職務,承認狄托是南斯拉夫武裝力量的唯一領袖。
西方盟國在得知狄托不允許國王返回南斯拉夫的訊息後,繼續敦促先解散雙方的政府,並儘快組成聯合政府。它們的目的是:在戰爭結束之前,使資產階級勢力在聯合政府中占據優勢。9月8日,狄托在給邱吉爾的覆信中表示,成立這種政府是必要的,但條件尚不成熟,因為當時正在準備和實施解放塞爾維亞和貝爾格勒的戰役。
前面我們寫道,9月19日狄托在莫斯科同史達林就許多重大問題進行了會談。一方面,雙方商定蘇軍進入南斯拉夫東部地區,幫助解放貝爾格勒等地;另一方面,史達林勸說狄托接受國王回國,並同流亡政府的政治家們合作,一起成立聯合政府。史達林的邏輯是,人民解放運動已經足夠強大了,可以暫時與國王妥協,"一俟時機成熟",再把他拋棄。愛德華·卡德爾:《狄托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革命》(Edvard Kardelj,Tito i jugoslovenska socijalisticˇka revolucija),貝爾格勒:人民圖書出版社,1978,第83頁。同年11月,史達林在莫斯科同卡德爾和舒巴希奇的談話中重複了他的這一觀點。見《卡德爾回憶錄1944~1957》,第71頁。
10月20日,貝爾格勒獲得解放。緊接著,狄托和舒巴希奇在這個自由城市恢復會談。經過反覆磋商,他們於11月1日簽署了關於成立南斯拉夫聯合政府的第二個協定,即《貝爾格勒協定》協定全文載《南斯拉夫民主聯邦公報》(Izvetaj Demokratske Federativne Jugoslavije)1945年3月9日第11期,貝爾格勒。。協定規定,"阿夫諾伊"繼續保持最高立法機構的地位,而由全國解放委員會和王國政府的代表共同組成聯合政府。這個政府將在全國解放後的三個月內舉行立憲議會選舉,而關於國家體制的最終形式問題將在戰爭結束後由人民通過全民投票來決定。在此之前,王國政府及其國王都不得回國。在此期間,國王的職權將由國王任命並經全國解放委員會主席狄托同意的攝政委員會來行使。攝政委員會的任務是批准第一屆南斯拉夫聯合政府。
12月7日,狄托-舒巴希奇會談公報發表,雙方就產生聯合政府和選舉立憲議會以及與此有關的問題表明了共同看法。
南共領導的人民解放運動堅持在成立聯合政府時,王國流亡政府必須承認國內的政權和人民解放軍的合法地位,而且國王不得回國。這說明了狄托的政治遠見和南共的馬克思主義成熟性。由於人民解放運動掌握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主動權,所以在取得1944年冬和1945年春軍事勝利的同時,比較順利地組成了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成立及其意義

《貝爾格勒協定》簽字後,卡德爾和舒巴希奇於1944年11月18日訪問莫斯科,向蘇聯政府通報了協定的內容。南、蘇兩國代表團在史達林主持下舉行了會談,並於11月24日發表了會談公報。蘇聯政府認為,成立南斯拉夫聯合政府是必要的,對它表示支持。
狄托-舒巴希奇協定受到國內外進步輿論的歡迎,卻引起國王及其王室保守勢力的強烈不滿。1944年12月20日,舒巴希奇將《貝爾格勒協定》的內容書面通知了佩塔爾二世。國王對將權力移交給攝政委員會這一條款大為惱火,藉口生病,避而不見舒巴希奇,以拖延批准協定的時間,從而製造了政府危機,迫使舒巴希奇內閣自動辭職。
國王的這一態度遭到了一直袒護他的英國政府的反對。1945年1月4日,邱吉爾致函佩塔爾二世國王,要求他不要延誤時機,立即接受《貝爾格勒協定》。佩塔爾二世對此並不甘心,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羅馬教廷,求他們進行干預,不要設立攝政委員會。君主和保守分子活動的唯一目的是讓英、美等大國出面反對《貝爾格勒協定》的規定,戰後讓國王和王國流亡政府全體成員回國,恢復君主統治。
1945年1月11日,佩塔爾二世發布文告,聲稱不接受攝政委員會,特別是反對全國解放委員會作為一個合法政府機構,因為這意味著剝奪了他的王權。他甚至召集流亡倫敦的南斯拉夫少數右翼資產階級首腦人物開會,策劃推翻舒巴希奇內閣。國王的倒行逆施引起國內各地人民民眾的抗議遊行,這使他在國內和國際上處於更加孤立的境地。
1月21日,狄托發表最後忠告,如果國王不立刻承認《貝爾格勒協定》,如果王國流亡政府不在近日內派代表來貝爾格勒,全國解放委員會將採取行動,單方面成立政府。
1月29日,國王迫於人民和同盟國的壓力,被迫改變策略,簽署詔令同意將自己的權力移交給攝政委員會,但他對未來的全民投票仍存一線希望。
在1945年2月4~12日召開的蘇、美、英三國首腦克里米亞(雅爾達)會議上,特別是在2月9日和10日的全體大會上,討論了南斯拉夫問題。在討論中,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要求狄托-舒巴希奇協定立即生效,成立新政府。他們同意承認南斯拉夫新政府,條件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委員會應該擴大,成為臨時國民議會,1938年舊南斯拉夫最後一屆國民議會的議員凡是沒有與占領者合作的都可以參加。諾瓦克·普里比契維奇等:《社會主義南斯拉夫的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Meunarodni odnosi i spoljna politika Socijalisticˇke Zugoslavije),薩格勒布:地球出版社,1979,第249頁。
2月中旬,克里米亞會議的決議已通知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和舒巴希奇政府。王國流亡政府的多數成員在經過3年又10個月的流亡生活後,於2月17日回到貝爾格勒,參加組織聯合政府的工作。第一步,3月2日組成攝政委員會。斯爾賈·布迪薩夫列維奇(原王國大臣)、安特·曼迪奇(律師)和杜尚·塞爾內茨3人被欽定為攝政者。同日,佩塔爾二世簽署詔書,將權力轉交給攝政委員會。
3月5日,攝政委員會宣誓就職。同一天,舒巴希奇政府和狄托領導的全國解放委員會同時宣布解散。3月7日,南斯拉夫民主聯邦臨時政府誕生。實際上,它是全國解放委員會的繼續和擴大,由狄托任總理兼國防部長,舒巴希奇任外交部長,狄托的戰友卡德爾和曾流亡國外的原民主黨首領米蘭·格羅爾(1876~1952年)擔任副總理,原王國流亡政府和其他政黨的代表分別充任不管部、墾殖部、郵電部和新聞部的部長,其他22個部長職務由原全國解放委員會的代表擔任。從政府的組成來看,南斯拉夫國內人民解放運動的代表占絕對優勢,從而捍衛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革命成果。
臨時政府成立後,狄托總理代表政府發表了聲明。他指出,政府面臨著結束戰爭和重建國家的艱巨任務,對內要廣泛團結一切沒有同占領者及其走狗勾結的人,奪取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迅速建設遭到嚴重破壞的家園;對外要加強與盟國的友好關係,收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外國侵占的土地。
這樣,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南斯拉夫民主聯邦臨時政府便成了合法的政府,得到了包括正在從事抗日戰爭的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進步力量的祝賀和承認。早在1945年3月9日《新華日報》就發表評論,歡呼"南斯拉夫新的民主聯合政府,已在狄托元帥主持下成立。南斯拉夫的民主團結實現了"。1945年3月9日《新華日報》。英、美、蘇三國相繼於3月20日、28日和29日承認了臨時政府。新政府又同蘇聯和剛獲得解放的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係,並於4月11日在莫斯科簽訂了《南蘇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狄托-舒巴希奇協定的產生和實施,是反法西斯同盟施加壓力的結果,也是南斯拉夫人民反對大國控制、堅持獨立自主立場的結果。這場鬥爭揭露了西方大國干涉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鬥爭進程和破壞南斯拉夫團結的用心,從而保證了新南斯拉夫國家的順利誕生。狄托-舒巴希奇協定是南共革命策略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典範,有其值得總結的經驗。
第一,南斯拉夫共產黨人並不反對同流亡在外的南斯拉夫資產階級政治家達成某種妥協。從表面上看,狄托-舒巴希奇協定是同"阿夫諾伊"第二次會議的決議相矛盾的,因為在那次會上已經宣布王國流亡政府是不合法的,對內對外都無權代表南斯拉夫人民。所以,狄托決定不同聲名狼藉的流亡政府接觸,而同它的資產階級溫和派代表談判。這一行動既維護了"阿夫諾伊"第二次會議決議的精神,又有利於分化資產階級營壘,爭取人民民眾;也有利於提高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運動的國際地位。如果不接受妥協,新南斯拉夫在國際上就得不到西方盟國和蘇聯的承認。在當時革命力量比反革命勢力占明顯優勢的情況下,這種妥協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二,南斯拉夫共產黨人不反對成立聯合政府,但是,在聯合政府的構成上必須尊重業已形成的現實和堅持以國內抵抗運動為主的方針。由於狄托沒有解散軍隊,沒有同意流亡在外的國王回國,沒有放棄領導權,才迫使王國流亡政府讓步,並組成聯合政府。同時,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運動的領導人清醒地意識到,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把參加聯合政府看成是同共產黨人瓜分權力、平分秋色,當他們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後,便紛紛退出了聯合政府。
第三,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堅持反對大國的干涉政策。我們看到,舒巴希奇帶到談判桌上的是英國的方案,代表了英國的利益。而且,無論英國還是蘇聯,當時都試圖把本國的利益當成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利益,要求別國服從它們的利益。狄托巧妙地利用了英、蘇在巴爾幹地區互相猜疑和在劃分勢力範圍上的矛盾,堅持了自己的原則立場。
第四,南斯拉夫共產黨人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如果說,戰後東歐各國政權從資本主義過渡到人民民主制度通常經過了三個階段,即: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組成聯合政府階段;以共產黨占優勢和反對派逐漸削弱的階段;共產黨執政,反對派退出政府和實行經濟全面國有化的階段。那么,南斯拉夫的情況則有所不同。還在1945年11月,當多數東歐國家已經解放一年還未宣布成立共和國,仍處於攝政委員會和聯合政府階段時,舒巴希奇和格羅爾等南斯拉夫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已宣布退出剛剛成立半年多的臨時政府,停止了合作。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中第一個建立人民共和國,這是狄托-舒巴希奇協定的積極成果,也是南斯拉夫獨立自主走上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特點。

二戰中的南斯拉夫民族問題

在1941~1945年的反法西斯解放戰爭中,南斯拉夫共產黨在戰爭初期就指出了解決民族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這一時期,南共的民族政策是承認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和黑山等各族人民的民族特性、平等和自決權利,在這個基礎上求得國家的統一。這一政策得到各族人民的廣泛擁護,成為把他們團結起來為民族解放和建立新南斯拉夫而奮鬥的強大動力。在反對法西斯侵略者和國內賣國賊的共同鬥爭中,既實現了防止舊南斯拉夫民族主義死灰復燃,又實現了各民族的兄弟團結。在這場席捲全南斯拉夫的戰爭烽火中,每個民族都參加了進來,他們組成了本民族的武裝力量和軍事領導機構,並先後建立了各自的臨時政權機關。
(1945年11月11日)同時,各族游擊隊員從未按民族屬性被截然分開過。他們在同一條戰壕里為共同的理想浴血奮戰。例如,我們在前面已經指出,1941年12月22日"第一無產者旅"就是由多民族成員組建的。
在抵抗運動中,南共逐步形成了建立聯邦製作為解決南斯拉夫民族問題的思想。1943年11月29日,在亞伊策召開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強調,要"在聯邦制原則的基礎上建設南斯拉夫",承認南斯拉夫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權利。確定聯邦制為南斯拉夫多民族國家共同體的原則,便消滅了南斯拉夫王國時存在的一個民族壓迫和統治多個民族的現象。規定各個民族擁有自決權、包括分離或同其他民族統一的權利,特別是在歷史上第一次承認了馬其頓民族和黑山民族,這就從國家立法的角度實現了狄托早在武裝起義一開始就提出的各民族"兄弟團結和統一"的口號,從而初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問題。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召開了立憲議會第一次會議,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46年1月31日,立憲會議頒布了新南斯拉夫的第一部憲法,聯邦制原則以憲法形式被確定下來。
南斯拉夫的每個共和國都有自己的領土疆界、自己的國徽和國旗;各共和國按憲法有權制定自己的法律、計畫和預算,選舉自己的政權機關等。每個共和國都是擁有民族主權的實體。各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在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和語言上都享有平等的權利。
聯邦制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是解決南斯拉夫民族問題的一種方式,這也是當時南斯拉夫在處理複雜民族問題時跟其他國家不同的一種方式和經驗。與聯邦制並行的是民族區域自治制。但是,這種聯邦制是在戰爭年代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形成的,它不是根據通常憲法所規定的"自下而上"的程式,而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的。同時,在如何劃定各共和國之間邊界和確定民族的定義上,還存在著某些矛盾。以波赫為例,該共和國同其他共和國的區別在於它不是建立在民族的基礎之上。這成為該共和國後來同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紛爭的原因之一。同樣,在確定科索沃、伏伊伏丁那、桑賈克等地區的地位問題時,也存在爭論。特別是在解決某些地段的爭議時,往往以行政命令"目測"、"指地為界",採取了簡單的、較為實用的方法,而沒有按歷史的、地理的、經濟的和人文的自然邊界進行劃分。伊沃、巴納茨:《同史達林一起反對狄托--南斯拉夫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共產黨情報局分裂主義分子》( Sa staljinom protiv Tita--Informbirovski rascjepi u jugoslavenskom komunisticˇkom pokretu),薩格勒布:地球出版社,1990,第104、105頁。所以,邊界糾紛在當時被掩蓋下來。誰也沒有料到,當初南斯拉夫各聯邦單位邊界的內部問題,竟成為當今獨立的各共和國或自治省之間爭奪的國家間的疆界問題和民族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