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旮旯

犄角旮旯

犄角旮旯是中國北方方言,拼音 jī jiǎo gā lá。犄角旮旯就是指邊邊角角,角角落落,不起眼的地方。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旮旯指屋子裡或院子裡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犄角旮旯
  • 外文名:corner,horn,antler
  • 解釋:狹窄偏僻的地方,角落
  • 拼音:jī jiǎo gā lá
  • 語種:中國北方方言辭彙
基本信息,使用機率,犄角,詞語信息,易錯字,旮旯,詞語解釋,詞語來歷,

基本信息

中文拼音:jī jiǎo gā lá
犄角(jī jiǎo)兩個邊沿成角形的地方;稜角
也形容某物在微小不起眼的角落;稜角
旮旯(gālá)是我國北方方言辭彙,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指屋子裡或院子裡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
犄角旮旯就是指邊邊角角,角角落落,不起眼的地方。

使用機率

犄角旮旯是口語方言,很少作為書面用語,因此很少有人會書寫。在中國北方比較常用。《財經新報-健康周刊》使用此語作為一個欄目,主要刊發一些不為人知或者忽略的健康、營養死角。

犄角

詞語信息

【詞目】犄角
【拼音】jī jiǎo
【英文】corner,horn,antler
【詞義】
1、兩個邊沿成角形的地方,稜角,角落。
桌子犄角、牆邊角落、屋子犄角。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夫婦誥》:“草創宏開於柏府,長城壯犄角之雄。”
2、動物的角。
羊犄角。
示例:張之路《反悔》(《羚羊木雕》)

易錯字

掎角jǐ jiǎo
①分兵牽制或夾擊敵人。
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之,與晉之。” 孔穎達 疏:“角之謂執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唐 陳子昂 《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今欲掎角亡叛,雄將邊疆,惟倚金山諸蕃,共為形勢。”
②謂分兵互相呼應。
舊唐書·德宗紀下》:“宜令諸道各出師徒,掎角齊進。”
昭槤 《嘯亭雜錄·書光顯寺戰事》:“當是時,先修親王屯 歸化城, 順承郡王屯賀蘭山,互相掎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那天從松山和乳峰山兩處撤退時,留下了幾千人馬和十幾門大炮在幾座營寨中,以便與 松山城 互為掎角,抗擊清兵。”
③偏斜,不正相對。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桑柘》:“栽後二年,慎勿采、沐。大如臂許,正月中移之。率十步一樹,正欲小掎角,不用正相當。”
掎角之勢】 jǐ jiǎo zhī shì
【解釋】:掎:拉住,指拉住腿;角:指抓住角;掎角:夾擊敵人。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牽制敵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勢。
【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掊之。”
【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以防曹操。◎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互相配合,兩面夾擊。
正解的寫法是“掎角”,jǐ,第三聲,不是“犄角”。很多人將“掎角之勢”誤寫為“犄角之勢”。

旮旯

詞語解釋

旮旯(gālá)是中國北方方言辭彙。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詮釋,是“狹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根據《廣東音詞典》的翻譯為:,“山旮旯”解釋為:偏僻、破爛不堪的地方,含有歧視的意思。 北京人藝演出了話劇《旮旯胡同》,說的就是北京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巷子裡發生的故事。
旮旯(gālá)也是中國江西中部地方吉安地區方言,特別是泰和縣方言發音詞,意思與北方的不同,指某個地方比較髒,可以單獨說,“這地方‘旮旯’,”,有時也習慣說為“這地方‘旮里旮旯’”,是同一個意思,這地方很髒的意思。
有關詞組:
那個旮旯:gā lá
1.角落,溝壑。
有關詞組:
山旮旯子 :shān ɡā lá zi
2.方言。偏僻的山區。也說山旮旯兒
嘰哩旮旯 :jī li ɡā lá
3.方言。各個角落。
旮旯兒 :ɡā lá er
4.〈方言〉①角落:牆~。②狹窄偏僻的地方:山~ 背~。
旮旮旯旯兒 :ɡā ɡā lá lá er
5.〈方言〉所有的角落:~都打掃乾淨了。
6.〈方言〉髒,雜亂:旮里~
門旮旯里伸拳頭——使暗勁;暗中使勁

詞語來歷

旮旯這個詞應該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音譯過來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還有很多這樣的地名,它們是與旮旯一詞發音類似的詞,像錫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格勒發音相似,寫法不同,語源應該是相同的。漢語中使用旮旯一詞的地區,正是我國長城沿線及華北、東北地區,是漢族與阿勒泰語系諸旅長期相伴生活的地區,他們的語言影響了漢語是可想而知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滿語詞,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語“庫倫”(蒙語語意為圍起來的地方)一詞,都表示小的空間,漢語在詞意上有所變化。
那么,漢族是怎樣借用旮旯這個詞的呢?又怎樣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詞,演變成一個表示邊遠小地方以至角落的呢?我想從我們現實生活的一些辭彙演化過程,推測出過去演化的情況。例如,我們原本鄭重地稱來到中國的外國人為國際友人、外賓、外國人,後來,外國人越來越多,民間就稱他們為“老外”了。旮旯一詞的演變也應該符合這個規律。開始,阿勒泰語系某旅人來到漢地,問他們從何處來,他們自然說某某格勒。後來,來的人多了,都說是來自某某格勒。時間長了,就演化為不發達的鮮為人知的邊遠、偏僻的地方,語音也打趣地變為“旮旯”。
閩南話里的旮旯
閩南話亦有旮旯與‘圀圙’(庫倫、ku lue)這兩個詞
某一帶、某一角落 也是讀作gak a(‘角’的閩南話讀音為'gak',角落一詞應與旮旯同源)
而圓圈,亦在閩南話中仍保有kho lin a 與北方方言的圀圙同源。
隨著國語的普及,這些辭彙有消失的趨勢。
旮旯,應該與‘角落’是同來源,而相對於角落更保存古音。
在閩南話與粵語中照字面念‘角落’一詞,分別是gak lo,gok lo,與gala十分相似。
所以旮旯一詞應該是古漢語辭彙,並非外來語。
青島話里的旮旯
青島話中,“旮旯”的第一個義項也是指偏僻的角落,如“牆旮旯”、“山旮旯”,意即牆角和山的偏僻處。“炕旮旯”略有不同,它是膠東半島農家火炕邊那塊供人走動的地方,是腿腳必經之地,並不偏僻,只是光線太暗,眼睛不太容易注意罷了。
與權威辭書詮釋不同的是,“旮旯”在青島話中還被當成動詞用。如果你到鞋匠那兒去修鞋,他正忙著,就會對你說:“把鞋先放這兒,你到別處去‘旮旯旮旯’吧,一會兒再來!”大概意思是,反正閒著沒事,你隨便到什麼地方去轉一轉,逛一逛!
“旮旯”成了動詞,許多說法就應運而生了。如將搬弄是非散布流言飛語的行為說成是“旮旯淡話”,把一些拐彎抹角硬拉扯上的親戚叫成“旮旯親戚”,還有比如“把圍巾旮旯在脖子上”——把圍巾圍在脖子上,將一些互不關聯的事理穿鑿附會到一起叫成“胡旮旯”等。
更有意思的是,“旮旯”在這裡從動詞又重新返回了名詞,也就是從前面說的“轉一轉”又演繹成畫個圓圈叫作“畫個旮旯”,用鐵絲彎個圓圈也叫“圈個旮旯”。
青島話中還有一個與“旮旯”同音異義字不同的詞,叫“尕落”。前面經常加一個“小”字,“小尕落”意即“小小的東西”。在西北方言中,“尕”就是“小”的意思。
山東高密話里的旮旯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家鄉,山東高密的方言“旮旯”的發音是:ga(平聲) ha(四聲),表示人們注意不到的地方。
江淮方言
旮旯 江淮方言泰興話中的辭彙。(角落。因音義皆同,現多寫成“角落”,會意字,意為9個太陽才能照到的地方。地方小,且偏僻也稱“角落頭”、“隔落頭”)。 江淮方言溫州話中也有此辭彙,詞義亦大致為角落。但運用時,多造詞為:旮旯兜(意義仍為角落)。大致為角落。但溫州話運用時,多造詞為:旮旯兜(意義仍為角落)。
粵語方言
1.山旮旯:表示偏遠山區;一般帶貶義,形容地區貧窮經濟不發達。
2.粵語中有“旮旯底”一詞,即夾肢窩。
3.客家語系中也保留中原古漢語“旮旯”這一詞條,如“山旮旯”,可遙想客家先民開創新天地的艱難困苦。
西北方言
“旮旯”在西北方言中有兩個音,gelao,表示牆角;gela(la為四聲)表示小縫、狹窄的地方。兩個音都可以表示偏僻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