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瑞愛肯組

特瑞愛肯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37年 E. Norin 命名。特瑞愛肯組以灰、深灰及灰綠色塊狀雜礫岩(冰磧岩)為主,局部為灰紫色。雜礫岩無層理和分選,礫石大小混雜,礫石表面普遍見有擦痕、壓坑、顫痕等。本組與下伏阿勒通溝組為整合過渡,二者常表現為相變界線,以厚塊狀冰磧岩(雜礫岩)出現作為特瑞愛肯組底界,上部與扎摩克提組為假整合不整合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特瑞愛肯組
  • 外文名:Teruiaiken Fm
  • 地層單位編碼:04-65-0303
  • 地層地質年代:Z1
  • 階代碼:Z1
  • 地區代碼:4
  • 別稱:奧吞布拉克岩系(組)
命名,沿革,特徵,層型,構成,接觸關係,分布,備考,

命名

1937年 E. Norin 命名,命名剖面位於新疆尉犁縣西庫魯克塔格特瑞愛肯溝和貝義西溝之間。主要參考剖面在中庫魯克塔格照壁山、幸格爾塔格南坡和玉勒袞布拉克等地。

沿革

E. Norin所命名的特瑞愛肯組是指近年多數人所劃分的貝義西組之上,扎摩克提組以下的一整套碎屑沉積,雖然原作者指出了該組中有冰磧岩存在,實際包括了冰成岩及以下的阿勒通溝碎屑沉積。經1977年高振家、朱誠順等複查(1984年發表),將原特瑞愛肯組一分為二,僅限定以厚層塊狀無層理的冰磧岩(雜礫岩)為主體的上部分層,稱特瑞愛肯組;而將其以下的含礫碎屑岩(砂岩、粉砂岩、泥板岩)及碎屑岩、泥板岩灰岩夾少量雜礫岩及灰岩等的下部地層單獨分開並沿用阿勒通溝組

特徵

層型

正層型:庫魯克塔格尉犁縣特瑞愛肯溝剖面。諾林,1937年,東天山庫魯克塔格地質調查報告(英文)。

構成

特瑞愛肯組以灰、深灰及灰綠色塊狀雜礫岩(冰磧岩)為主,局部為灰紫色。雜礫岩無層理和分選,礫石大小混雜,礫石表面普遍見有擦痕、壓坑、顫痕等。上部常夾有薄層灰綠色粉砂質板岩和粉砂岩、泥板岩(紋板岩)偶夾砂岩或凝灰砂岩及白雲質灰岩透鏡體(一些研究者認為此白雲岩是冰成岩頂部的碳酸岩帽)。沿走向塊狀雜礫岩(冰磧岩)常相變為具層理的薄層含礫板岩、含礫粉砂岩或砂岩。厚度變化甚大,可從440m增厚到1850m以上,常表現在短距離內厚度迅速變化,如在西庫魯克塔格特瑞愛肯及西山口等地厚度為1733m,向東到中庫魯克塔格照壁山為1845m,而向南到興地塔格以北厚度僅約441m(此處阿勒通溝組厚度變為21.7m),更南到牙爾當山則厚617m,在特瑞愛肯組冰成岩的薄層泥板岩、粉砂岩夾層中有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ultum,T. Hyalinum,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P. Verrucosa等。

接觸關係

本組與下伏阿勒通溝組為整合過渡,二者常表現為相變界線,以厚塊狀冰磧岩(雜礫岩)出現作為特瑞愛肯組底界,上部與扎摩克提組為假整合或不整合關係。

分布

本組分布廣泛,西起庫爾勒卡拉帖肯烏拉山的特瑞愛肯及其以西,向東到西山口、照壁山、幸格爾塔格、興地塔格以北及以南的牙爾當山,並一直斷續出露至東庫魯克塔格鄯善縣以南的玉勒袞布拉克一帶。

備考

一些研究者認為本組與下伏阿勒通溝組屬同一冰期的產物,僅沉積環境和形式不同,表現不同岩性特徵。亦有人反對冰川成因,認為屬重力流等成因。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E.Norin
年份1:1937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