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羅·薩繆爾森和羅納德·瓊斯創建發展的。這個模型假定一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勞動供給可以在兩個部門間進行配置。與李嘉圖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勞動可以在部門間流動,是一種流動要素。其他要素則是特定的,只能被用與生產某些特定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特定要素模型
  • 外文名:Specific-factors model
  • 性質:一種模型
  • 創建人:保羅.薩繆爾森和羅納德.瓊斯
簡介,基本假設,均衡解,兩點說明,模型的均衡,

簡介

所謂特定要素,是指一種要素的用途通常僅限於某一部門,而不適合於其他部門的需要。如汽車行業的資本不能用於紡織行業,紡織行業的資本也不適合於汽車行業,因此,這兩個行業所使用的都是特定資本。
在短期內,假設有一個生產要素是固定不變的,即不能加以調整,而另一個生產要素則可自由變動。通常我們視資本在短期內是不能變動的,即在不同部門間不能自由流動。之所以認為資本在短期內不能流動,一個主要理由是資本在短期內屬於一種“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關於生產要素性質的分析也同樣適用於另外一種情形:生產要素包括三種,但每種生產只使用其中的兩種要素。例如,小麥生產使用土地和勞動兩種要素,而服裝生產使用資本和勞動。實際上,在這個例子中,土地和資本都屬於特定要素,只不過這裡要素的特定性與時間無關,所以以下的特定要素模型同樣適用於分析三種要素下的特定要素問題。
根據特定的要素模型所得出的結論是:貿易對一國流動要素的影響是不明確的,同時將有利於用於該國出口商品的非流動要素,而不利於該國進口商品的非流動要素。

基本假設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結構,與前面的要素稟賦理論相比,除了關於要素流動性的假設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其具體包括:
X、Y兩種產品生產都使用勞動;
勞動是同質的,可在兩個部門間自由流動;
勞動總量是固定的,並且充分就業;
資本是特定生產要素,即兩個部門的資本不能互相使用;
每個部門的資本投入都是固定不變的;

均衡解

兩點說明

1) 模型是以短期內一國供給面的情況為基礎,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 由於只有勞動是可變要素,所以在商品價格已知的條件下,只要知道勞動在兩個部門間如何分配,便可確定要素市場的均衡和要素價格。

模型的均衡

1)與封閉條件下的生產均衡相比,開展貿易以後,將依據比較優勢原則,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的商品。那么國際貿易將促使該國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
2)由於價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門的勞動報酬超過了進口部門。(wf>w)。這必然引起勞動由進口部門向出口部門轉移。
3)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出口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力將下降,而進口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力則上升。於是出口部門的勞動報酬開始回落,進口部門的勞動報酬開始回升。
4)隨著勞動的在兩個部門間的流動,兩個部門的勞動報酬又重新趨於一致,最後達到新的均衡,
具體均衡情況如下圖所示:
特定要素模型特定要素模型
圖1是一個上端開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底邊的長度表示勞動總量,其它兩邊分別表示X、Y部門中的勞動價格或報酬。
完全競爭條件下,兩個部門的要素報酬分別為:
wx = Px.MPLX,rx = Px.MPKX
wy = Py.MPLY,ry = Py.MPKY
由於資本是特定不變的,所以兩個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力只取決於勞動投入量。勞動投入越多,邊際勞動生產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價格給定不變的前提下,勞動的報酬與勞動投入量之間成反比。圖中勞動邊際生產價值VMPLX所代表的曲線反映了X部門對勞動的需求與勞動價格之間的關係,即勞動需求曲線,而VMPLY則表示Y部門的勞動需求曲線。在圖中,兩條件勞動需求曲線的形狀取決於生產函式的性質,位置則取決於商品價格。
當兩個部門的勞動報酬相同時,勞動在兩個部門間的的分配便達到均衡。圖中,當兩個部門的勞動需求曲線相交時,兩個部門面對相同的勞動價格,為w。此時,X部門的勞動投入量為OxL,Y部門的勞動投入量則為OyL。勞動的分配一旦確定,兩個部門的生產也隨之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