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即事

《牯嶺即事》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同志在1970年8月25日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期間,針對林彪陳伯達的反黨罪行寫下的一首隱喻詩。詩中亦賦亦比,借景抒情,以含蓄的筆法,對這次廬山會議中出現的一場政治鬥爭做了隱喻式的藝術概括。詩歌即景即事,情景交融,蘊藉深厚,表現出了一個革命老人的錚錚鐵骨和革命領袖的人格風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牯嶺即事》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董必武詩選》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董必武
  • 寫作地點:江西廬山
詩詞原文,注釋譯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牯嶺即事
山中連日雨陰沉,秋肅為功動鬼神②。
午後雲開紅日出,林間暖入晚晴新③。

注釋譯文

①牯嶺:即廬山牯牛嶺,一般即以代稱廬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休養勝地。中國共產黨的九屆二中全會在這裡召開。
②秋肅:秋天草木零落、寒風凜冽的肅殺氣象。《漢書·禮樂志》:“秋氣肅殺。”魯迅亥年殘秋偶作》:“曾經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這句詩意思是:秋天肅殺之氣很有作用,驚動了無數鬼神。
③暖入:閒天晴門照,林間暖氣吹入。

寫作背景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彪、陳伯達為了篡黨奪權,曾策劃“天才論”和設國家主席的詭計。妄想破滅後,林彪在廬山中國共產黨九屆二中全會上突然發難,使會議狂風驟起,陷入極度陰沉和緊張的氣氛中。董必武和一些老一輩革命家,對此感到非常氣憤和憂心仲忡。林彪的野心家嘴臉和反黨罪行已昭然若揭,他們都意識到了林彪問題的嚴重性。毛澤東也識破了林彪一夥篡黨奪權的陰謀,鼓動人們奮起揭發,才使壓仰已久的革命老帥一暢快情。該詩就是在這種直接的歷史事件的觸發下寫成的。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用“賦而比”的手法寫成的,是一個典型的隱喻結構,具有雙層語義。“賦”的是表層意思,“比”的是深層意蘊。從表層看,它足用賦的手法,直陳其事,寫山中的景色和初秋的肅冷,那連下雨天的陰沉和驚動鬼神的秋季景象以及午後雲開紅門中天的壯觀和暖暖陽光浸入林間的晚晴新觀。從表面意義上看,這首詩僅僅寫了天氣及山中景色的變化,但是如果換一種讀法,聯繫董必武當時所處的政治背景和寫這首詩的歷史背景,讀者就會發現在“直陳其事”的背後有著更深的影射,在賦的層面之下潛存著一種更為強勁的隱喻結構。詩歌遠遠不是像它表面直呈的那樣簡單。那連日陰雨,肅殺秋氣與“雲外紅日”、“林間晚晴”都作為特定的隱喻型意象,在激烈的衝突中,在動態的張力結構中揭示著詩歌的主題。
文化大革命的鬧劇正值愈演愈烈之時,由於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操縱,領袖的“乾綱獨斷”,整箇中國正處在烏雲蔽日、群魔亂舞的夢魘中。即使林彪反黨集團被揭露,“四人幫”一夥使得中國的命運仍在淫雨惡風的籠罩中。正是這種大的時代背景和廬山會議這一具體的政治鬥爭,促成了董必武這首詩的產生。了解了這些,讀者在讀解這首詩時,就會發現它表象背後的深層蘊涵,也必然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的藝術魅力。那“直陳其事”的寫景手法,寄寓了他對於林彪反黨集團嚴重性的關注和對未來前景的樂觀的看法。那沉沉陰雨、蕭蕭秋風隱含著對廬山會議這一歷史事件的莊嚴思考,而那“午後紅日”、“林間晚晴”卻寄寓著他深信正義戰勝邪惡,真理戰勝謬誤的歷史判斷,同時也體現了他自己對自身處境轉換所表現出的那種樂觀、欣喜的心情。而這一切,都在一個動態的張力結構中得到了戲劇化的表現。
全詩七言四句,篇幅短小,卻由於在動態的張力結構中組織意象,把一場劇烈的風雲變幻的起始、過程和前景都做了高度藝術化的展現。“山中連日雨陰沉,秋肅為功動鬼神”,作者又賦又比,指景言他,寥寥數語把一場劍拔弩張的政治鬥爭那種陰沉、壓抑和滿目的肅殺之氣傳達出來,讀來似覺有股陰森森的寒意透骨襲來。但沉默是爆發的先聲,一切威力都在壓抑中凝聚,時光流轉不會永遠烏雲蔽日,陰氣逼人正是對奪目陽光的呼喚,而只有在這時,世人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紅日的光彩和熱力。也正是在這時,作者推出了“午後雲開紅日出,林間暖入晚晴新”的詩句,與之對比也是與之對抗,在這種對抗中,在這種動態的張力衝突中,一輪紅日艱難地現出並昭示了希望的新生。短短的一首小詩,以自然界的陰晴雨變,隱喻了一場重大的政治鬥爭,整個詩章像一曲譜寫鬥爭的樂章,帶著某種悲劇色彩,又閃爍著英雄主義的理想光輝。
這首詩由於運用了“賦而比”手法,在它的表層語義和深層意蘊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結構,從而拓展了詩的審美空間,意境開闊,內容豐富,而又含而不露,蘊藉深沉,給讀者多向的審美理解留下契機。由此,讀者也可以看出作者飽滿的精神底蘊和深厚的藝術功力。

作者簡介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董必武像董必武像
董必武青年時代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從事黨和紅色政權的建設工作。1934年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和日本投降以後,是中共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同國民黨破壞抗戰、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建國後,歷任中央政法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第二屆政協副主席,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