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業運營項目案例

物流企業運營項目案例

《物流企業運營項目案例》是2016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是馬俊。

基本介紹

  • 書名:物流企業運營項目案例
  • 作者:馬俊
  • 類別:社會圖書
  •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1日
  • 定價:30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304082796
  • 字數:312千字
內容簡介
在國家及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發起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現代學徒制建設等教學改革探索項目之中,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與招商局物流集團聯合建設了校外物流人才培養基地。該基地進行了一系列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及教改模式的前沿性探索與實踐。本書是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與招商物流集團北京有限公司進行深度校企合作的系列成果之一。
招商局歷史悠久,其成立可上溯到1872年李鴻章洋務運動時代的輪船招商局,是一個百年來碩果僅存的國有企業。百年招商,業已形成了一個資產數千億元,經營覆蓋地產、金融、交通設施及物流等多領域的巨型集團,其肩負著民族產業振興之重任,為國家和民族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招商物流集團,作為香港招商局集團近年重點發展戰略領域之物流產業的執行企業,秉承招商局歷史之本,重點發展基於供應鏈的契約物流。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是國家百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之一。學校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8年,1999年成為國家首批獨立設定的高職學院;2007年被教育部、財政部批准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項目建設單位,是國家在“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百所示範性高職院校之一: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單位。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辦學方針,明確了“立足開發區,面向首都經濟,融入京津冀,走出環渤海,與區域經濟聯動互動、融合發展,培養適應國際化大型企業和現代高端產業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辦學定位。根據此辦學定位,尋找合適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就成為職業院校各專業的首要任務。在對企業性質、規模、業務典型性、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合作基礎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後,學校認為招商局物流集團是該校物流類專業的最佳合作夥伴。
校企之間建立全方位的責權利對等關係是職業與教育分離之後再度結合的基本前提。校外物流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核心原則是校企“共同投入各自優勢資源,互相介入對方運營/教學活動,共同分享各項成果”。具體而言,校方將在職業教育系統優質的教學師資、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設施等資源引入企業,以提高企業人力資源培養的質量與水平。企業將豐富的實踐經驗、先進的管理技術、實際的作業現場、作業內容以及務實開放的企業文化等資源用於校方的物流教育,以提高套用型物流教育的質量與水準,同時提高校方教研教改的能力和針對性。
本著上述核心理念,該基地探索成立基於物流企業實際業務運作的“責任同擔、利益共享”的校企共同體。校企雙方以協定形式締約,進行互相責權利的對等性約束,建設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利益實體。這種新型組織形式及辦學模式,有效克服了校企合作的表面化和淺層次,真正達到了校企深度融合,能進一步滿足教研、教改、科研等深層次需求。
在上述合作基礎之上,項目建設方提出“融崗式”教學模式,希望真正基於教育規律,借鑑複雜適應系統的相關理論,抓住職業教育的關鍵點,以破解教師認為有“教”的行為發生,但學生認為沒有“學”的效果這一窘境。
“融崗式”課程是在校企全方位、多層次融合的前提下.圍繞職業教育中的學生能力增長這一核心目標,將企業軟、硬環境的教學價值充分挖掘與激發,將崗位活動作為最主要的學習載體,合理、有序地把學習活動融入崗位工作活動之中去的一種教學模式。“融崗式”課程的主要實施步驟為:
第一步,把學生置身於實際工作環境之中去。這個環境可以包括企業的設施設備、企業文化、組織機構及崗位人員、實際運作的物流項目、每天發生的工作事件等。傳統的物流實訓室是安排在學校內的,雖然也會提供上述要素,但往往參觀功能大於實踐功能,這是其核心弊端。因此,校內實訓室難以培養學生面向現實物流工作的核心職業能力。為此,需選擇具備典型特徵和一定業務規模的企業,而且該企業的主營業務類型應與院校專業培養發展方向高度匹配,繼而將學校專業建設及學生培養體系放置於企業的經營環境中,以企業實際運營場所為運行場所,在企業實操過程中進行針對性專業建設和教學。簡言之,學校需尋找一
個合適的企業作為物流專業建設的“大載體”。
第二步,整合“融崗式”培訓的崗位及能力單元。在本文作者的教改實踐之中,崗位之所以成為該項教學改革嘗試的核心,其主要原因為:首先,“融崗式”培訓體系的能力單元是從合作企業的倉儲、運輸、客服等部門核心崗位中抽離出來的,具體包括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專業能力三大類的100餘項能力單元;其次。上述能力單元又會被合併歸類到我們希望進行教學化的“教學性、實習性”崗位之中去(這些崗位和實際運作崗位是不完全一樣的,具有更高的標準化和技能整合要求);繼而,圍繞該崗位的培訓也是以實行階段性融入的方式為主。物流專業學生由學校進入企業會面臨很大的落差,以致產生牴觸和排斥心理。以融入的方式,合理地設計這個階段的落差幅度,將會有效消解、融化學生的排斥心理。“對某個崗位是否勝任”構成了某門融崗課程的總體概括性目標,主要用以表述該課程對於學習者的意義。而對於企業環境下的培訓,學習者的意義勢必是和企業的工作需要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一般,對於企業而言,某門培訓課程的整體目標是希望學習者能夠勝任某項工作,或者獨立完成某個工作環節。
第三步,嘗試建立“學習流”和“工作流”相匹配的“學習一能力一工作”邏輯。在學校環境下培養不了某些物流職業的關鍵能力,那么,單純企業環境是否就能培養這些職業能力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如果任何一個企業環境都能培養出職業人才來,那么,企業也就不會缺乏人才了。企業環境只是提供了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前提條件,但單純工作意義上的、無學習目的的實踐也是產生不了系統化的學習效果的。因此,我們需要一個企業環境下的人才培養體系。在企業環境中,“學習”和“工作”是相對獨立的兩個事情(雖然好的工作效果必然經過反覆學習、提高的過程,但是在企業的實際管理中是缺乏邏輯一貫的考慮和設計的)。而且,從企業業務單元的角度來考慮,進入職場的學生作為一個新手是會影響作業效率、干擾作業秩序的。因此,需要找準“學習”和“工作”匹配的結合點,這也就是第二步中提到的能力分析。對於職業成長而言,“能力”主要表現為“職業能力”,即員工從事職業活動所需具備的內在條件。而具體到公司及崗位,則要求員工具備勝任工作所需的職業能力。
第四步,設計基於複雜適應系統的教學策略。上述所指的職業能力僅是指學習者對職業工作對象(工作內容)的勝任程度(或說所具備的內在條件),而具體進行教學時,需有效分解為具體、明確、可檢驗(此處的可檢驗,方使得考核方案具有可行性)的教學目標。第一層的分解是應知應會,即勝任某項職業能力需要知道什麼,需要會做什麼。繼而,這一目標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限制性因素。在我們明確了教學目標這一限制性因素之後,要注意通過合理有序(但也需適當製造無序性,促使其向有序性轉化)的教學過程促使學習者一步步形成認知,掌握操作。“應知”部分的課程內容在進行教學階段劃分之時,往往更多地注意和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認知增長規律相一致;“應會”部分的課程內容在進行教學階段劃分之後,往往和企業業務的操作過程相一致。因此,我們的課程過程設計並不僅是內容大綱結構,而是培訓者對培訓過程的充分準備性構思。簡言之,該準備過程是力圖表示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形式針對多樣化的學習者充分實現教學目標。
基於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和招商局物流集團的聯合實踐發現,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均覺得系統化在企業鍛鍊中的教學效果,確實遠遠優於脫離實踐環境的純理論授課模式學習。這使我們更加堅信“融崗式”教學模式的努力方向的正確性,即建立以真實為導向,基於企業環境的物流職業學習體系。我們由衷希望,本教材的出版能在遵循教育原則、遵循系統理論規律基礎之上,對建立吻合企業用人需求、滿足學生職業成長需要的物流職業課程體系形成助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