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扁刺蛾

牡丹扁刺蛾

昆蟲名,為鱗翅目,刺蛾科。分布廣泛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等。是牡丹的主要害蟲之一。 主要是2齡和3齡幼蟲為害,2齡幼蟲食葉肉,3齡後幼蟲咬食葉表皮,導致葉片成穿孔,5齡後大量蠶食葉片,為害嚴重,影響樹勢及觀賞。體有毒毛,接觸人後有刺痛感或紅腫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牡丹扁刺蛾
  • 拉丁學名:Thosea sinensis Walker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 :鱗翅目
  • :刺蛾科
  •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安徽等。
形態特徵,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雄蛾體長12-18毫米,翅展30-40毫米,雄蟲35-45毫米。頭、胸、腹基部白色微帶黃色。腹部其餘部分和肛毛簇黃色,觸角乾白色,前翅後緣有2個褐色斑,有的個體內側的1個褐色斑不明顯。前後翅反面亦白色。前翅前緣黑褐色。腹末有橙黃色毛。
牡丹扁刺蛾幼蟲圖牡丹扁刺蛾幼蟲圖
扁圓形,初為黃綠色,後變為暗褐色,長約1.1毫米。
幼蟲
體長22-35毫米,扁平橢圓形,背稍隆起。每體節有4個綠色枝狀毒刺,其中蟲體兩側邊緣的1對較大,亞背線上的1對較小。中背線灰白色,體背中央兩側各有一個明顯的紅點。
匿於繭中,長橢圓形,灰白色,羽化前轉褐色。
長14-15毫米,鈣質,硬且脆,灰褐色。
孵化
華北1年生2代,主要是以3齡幼蟲在樹皮縫隙或枯枝落葉層內越冬。翌年4月底開始為害嫩芽,6月中旬化蛹,6月下旬成蟲羽化,7月下旬-8月初第二代成蟲出現,10月初進入越冬期。成蟲在夜間活動,一般將卵產在葉背或枝幹上。卵塊表面被黃毛。幼蟲孵化後,群集葉背取食,2齡後分散為害,越冬幼蟲有群居性。

防治方法

(1)保護和利用天敵。有小繭蜂、上海青蜂等天敵。
(2)在冬季和早春刮除縫隙中的越冬幼蟲,清除枯枝落葉,將其燒毀或深埋。減少蟲源。
(3)化學防治 幼蟲發生期選噴90%敵百蟲1000倍液,或滅幼脲3號稀釋液500倍液或Bt乳劑100億孢/毫升2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