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托羌寨

牟托羌寨

牟托羌寨,是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縣南新鎮西南十公里岷江邊上的一個羌族山寨。該寨南距成都142公里,與汶川縣雁門鄉相鄰,北距綿陽市176公里,距茂縣縣城31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牟托羌寨
  • 地理位置: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茂縣南新鎮
  • 著名景點:碉樓、石砌莊房、溜索、索橋和棧道
  • 美稱:“水果之鄉”,
美好傳說,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歷史悠久,民族風情,主要景點,碉樓,索橋,棧道,

美好傳說

“牟托”,羌語譯名而成,羌語“牟”在羌語中是天和太陽的意思,“托”意為“官”。“牟托”兩字合起來便是“天官”之意。據說古時代牟托是人傑地靈的地方,是出官最多、頭銜最大的地方。“牟托”一詞在羌區民間還有這樣一種說法:羌人是太陽的孩子,有火的地方就有人煙,就有族群的繁衍,羌人去逝後都會火化,羌人的靈魂就會變成一縷輕煙,歸到天神居住的地方去,所以“牟托”也有被喻為“火”生長的地方。
牟托今譯牟托今譯

地理位置

牟托羌寨位於四川茂縣南新鎮西南端10公里處的岷江邊,被譽為“茂縣南大門”。村域73.59平方公里, 223戶,村民964人,羌寨四周依山傍水,岷江河穿西而過。緊靠213國道,環境清幽,是著名的“水果之鄉”,是到九寨黃龍的必經之地。進出山寨的主要道路是跨江而過的鐵索橋---連心橋。

歷史文化

歷史悠久

羌,中國最古老的部落,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我們習慣上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漢族的始族是黃帝,羌人的始族是炎帝。羌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始祖之一。牟托羌寨歷史文化悠久,寨內至今仍保存著清朝道光年間土司的公德碑及村規民約,戰國中後期古老的石棺葬文物220件,古老的羌族村寨遺址、土司官寨,500多年前的木香村,有天然溶洞,天然瀑布群多處。建築以體現羌民族特色為格調,果樹成蔭,小橋泉水穿門而過,民族風情和自然資源濃厚,以休閒、娛樂為主的羌民族特色農家樂多處,讓您參與“羌家”生活、享受“羌家”風情、感受“羌家”民俗、接受“羌家”文化。牟托羌寨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以後原址重建起來的,溫家寶為寨子的提名——幸福牟托。
幸福牟托幸福牟托

民族風情

高聳入雲的羌碉,婉轉悠揚的羌笛,色彩絢麗的羌繡,熱情奔放的羌族莎朗舞,醇香甘洌的青稞咂酒,無不顯示出其獨特、濃郁的民族特點。而它的文化也成為少數能傳承下來、不可多見的民族奇葩,被譽為中華民族進化史上的“活化石”。這裡有遙遠絢麗的民族的絢麗風情;這裡正好搜尋羌族古老遺風;這裡可以賞析羌文化民間藝術;這裡可以品嘗醇厚的陳年醡酒;這裡有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羌族歌手羌族歌手

主要景點

羌族以其獨特而精湛的建築術而著稱世,其中尤以碉樓、石砌莊房、索橋和棧道等最為有名。而碉樓、石砌莊房、索橋和棧道在牟托羌寨更是尤為經典。

碉樓

羌族碉樓和住屋的建築設計、結構和施工特點是:
首先,充分利用地形。修建住宅時注意經濟、實用,便利生產和自衛,一般是建築在沿河谷的高山或半山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民居群的大小,又以耕地的多寡和集中與否而定,小則十多戶,大者二、三十戶。為了充分利用山坡上有限的平坦面積,設計時均注意結合山坡地形,分級築室,以節省土石方量。
碉樓遠眺碉樓遠眺
其次是就地取材,施工精細。修建住房和碉樓的建築材料是取之不盡的碎石片和黃泥土。施土時,先在地面握成正方形、深三,四尺的溝,用石片砌成屋基,再用拌合好的黃泥漿與石片砌成石牆,牆的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則稍向內傾斜;修建時不吊線、不繪圖,亦不用柱架支撐,全憑目測和經驗,信手砌成。砌牆每達丈余時,便架直徑約十五公分的木橫樑,上鋪以木板,層層皆然,以增加房屋內部的支撐力。修至頂層時,所架木板支出牆外,構成房檐,不僅可以保護牆壁,也可加寬頂層平台的面積。樓頂平台,鋪過木板或石板後,再鋪以密結的樹丫或竹枝,然後滲入細黃土和含有石灰質的雞糞土,以錘打堅,厚約尺余。平台面部兩側微向中部傾斜,以小槽(俗稱澗槽)引水於外。這樣建築的住房和碉樓其平頂不漏雨雪,牆壁光滑平整不留裂縫,而且冬暖夏涼,堅固耐久,可經歷數十年以至數百年甚至輕微地震,亦不傾塌。
羌寨客棧羌寨客棧
第三,適應當地的氣候和擴大空間處理。羌族人民居住在高寒山區,為了保暖防風,民居多採取向陽、背風、封閉以及層高較低等辦法。住屋的方向,門窗的開口,大都向南或東南,樓層的東、西和北面牆身及底層各牆都不開窗。由於住屋層數多而層高較低,牆壁較厚,窗洞矮小,以致下面各層室內採光、日照、通風均感不足。他們便利用梯井、天井、天窗等方式以彌補側窗之不足,也常常利用住宅之間隔空間修築過街樓形式,以擴大建築空間的利用。

索橋

索橋,亦名繩橋,古代又稱為笮,是在溜索的原理上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套用。在橋的兩岸砌石為洞門,然後用幾根或十數根拳頭粗大的竹繩並列,繩頭繫於兩岸洞門內極堅固的石礎或木柱上,竹索上鋪以木板,橋的左右方,也有幾股平行的竹繩,既可以固索橋,又可作欄桿、扶手。以繩為橋是羌族傳統的建築藝術,早在漢代,屬於羌人的部落即以建笮(即竹索橋)而聞名,而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索橋建築,至少在距今一千四百年以前,即已存在了。
連心橋上連心橋上

棧道

棧道,又名“閣道”或“復道”。這是我國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設施之一,有所謂“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說。法。《四川通志》記載:茂州“石鼓偏橋,即古秦漢制也。緣崖鑿孔,插木作橋,鋪以木板,覆以土,旁置欄護之。”這種棧道大多是在絕險之處的峭岩陡壁之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修建時頗為艱巨。直到現在在羌族地區還可見到棧道的遺蹟。
小河棧道小河棧道
棧道還有木棧與石棧之分。木棧施於森林茂密之山地,系斬伐原始森林,鋪木為路,或雜以土。石棧則施於懸、崖絕壁,無徑可通之處,或緣岩鑿孔,插木為橋;或傍鑿山岩,施板梁為閣;或沿山開路,使之成坦道,仰見懸壁參天,俯則墮崖深淵。
棧道標識棧道標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