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城址

牛頭城址

牛頭城址位於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鎮淺丘坡上。牛頭城古城占地約5000平方米,尚存大部土城。出土陶器有盆、瓮、鬲等,為商晚期西周早期遺址。

牛頭城發現和發掘,為大洋洲商墓青銅器的大量出現作了一個文化歸屬解釋,印證了新乾江南青銅王國的所在。同時充實了吳城文化的內涵,為江南商代時期文化繁榮提供了新的證據。

1976年被考古學家發現,1984年,牛頭城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頭城址
  • 地理位置:新幹縣大洋洲鎮淺丘坡上
  • 所屬地區:江西省
  • 古城面積:約5000平方米
  • 時代:商代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5日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國發【2006】19號
牛頭城址,城址發現,“爛鐵”出土,鑑定,考古發掘,牛頭城面世,價值,牛頭城文化,牛頭城獨特之處,保護規劃,多個疑團,考察遺址,

牛頭城址

城址位於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鎮淺丘坡上。牛頭城古城占地約5000平方米,尚存大部土城。散布陶片甚多,文化層厚20-40厘米,出土陶器有盆、瓮、鬲等,其中幾何印紋硬陶口上所飾花紋有變體雲雷紋、斜方格紋、葉脈紋、圈點紋、方格紋和箆紋的組合紋等。為商晚期西周早期遺址。
1976年被考古學家發現,1984年,牛頭城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發現

“爛鐵”出土

新幹縣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朱福生告訴記者,東距聞名遐邇的新乾大洋洲商墓2.8公里處有一個自然村叫牛頭城,村邊建有一座中凌水庫。
1976年11月,中凌水庫南壩頭山坡上人們正在揮鍬挖土整修水庫大壩,一個農民突然挖出一塊黑色的硬物,撿起一看原是破銅爛鐵,隨手丟在一邊,繼續挖土,卻不料挖出一大堆“爛鐵”。下工時,大家把“爛鐵”挑到鄰縣樟樹永泰鎮供銷社賣了廢品。永泰供銷社將收購的“廢鐵”請樟樹博物館工作人員揀選處理。這一揀選有了大發現,新乾民工賣的“廢鐵”竟是西周青銅器的殘片。後經修復,得7件青銅鼎,大小有序,當為列鼎。

鑑定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獲悉後,立即派文物工作者到中凌水庫文物出土點清理,經鑑定為西周貴族墓葬。為了解文物出土地點的周邊環境,他們對中凌水庫、牛頭城村進行了調查,發現村旁的丘陵山地天花會山布滿幾何印紋陶片,而且村東南排灌渠上有一土堤聳立。經過對土堤的鑽探分析,判定這個土堤是商周時期的一座城址的外城垣。縣、市、省文物工作者先後6次對牛頭城進行了調查、試掘。

考古發掘

200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下撥專項發掘經費50萬元,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新幹縣博物館聯合對牛頭城進行首次大規模、有計畫、有學術目的地考古發掘。當年10月31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廣明等10名文物工作者進場發掘,在天花會山上和南城牆、東城牆3個挖掘點同時進行。

牛頭城面世

經過考古專家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已探明牛頭城址占地面積達38萬平方米,分內城外城,現存外城牆2565米,內城牆1424米,城垣平均高6~4米。內城外城均設有城門,外城四向均有瞭望警衛的馬面。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有5000平方米的祭祀廣場,2000多平方米的建築遺蹟,建築內有鵝卵石通道,有灶堂、火堂、飯廳。城牆的築造年代約在公元前1255年至公元前1195年之間。
考古發掘發現該城垣為夯築土城,與吳城的堆築、河南鄭州商城的版築不同。內城的天花會山有5000多平方米的夯土台基,這是我省首次發現的建築夯土台基。出土的陶鼎、陶鬲已經修復成型的達50多件,其他陶片幾萬塊。這些出土的陶鬲、等遺物與大洋洲商墓出土陶器基本一樣,初步推斷大洋洲商墓的主人就是生活在牛頭城內。牛頭城址與樟樹吳城遺址有著緊密的聯繫,是構成吳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價值

牛頭城文化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北大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研究員說,1974年,他帶學生對吳城進行發掘,吳城發掘非常重要。而牛頭城的發現是在吳城之後在江南地區,特別是在贛江流域又一次重大的發現,其發掘的意義不亞於吳城。
牛頭城發現和發掘,為大洋洲商墓青銅器的大量出現作了一個文化歸屬解釋,印證了新乾江南青銅王國的所在。同時充實了吳城文化的內涵,為江南商代時期文化繁榮提供了新的證據。
牛頭城址是商時期南方的一個國家,即方國。文化風格與吳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據分析,與吳城文化三期相對接,可能是吳城文化部落衰退後牛頭城文化興起的一個新的商代文化聚落中心。而且大洋洲商墓出土陶器與牛頭城遺址出土陶器基本一致,初步推斷大洋洲商墓主人就生活在牛頭城內。大洋洲商墓、中凌水庫南壩頭貴族墓即為牛頭城外的墓葬區,這為研究江南商代文化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和生活遺存,在中國商周考古研究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牛頭城獨特之處

李伯謙認為,牛頭城有其獨特之處,城址布局因丘陵地形而就勢建造,平面呈不規則的梯形分布,與中原商王朝的一些方方正正的城址布局不一樣,而呈現出南方丘陵地帶的特色,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特點。
城垣夯築方法也具有地方特點,牛頭城址土壤為紅壤土,黏性強,堆築後澆水拍打,水分蒸發後即板結成型。而中原商王朝築城垣因土壤缺乏黏性,要用木板做成箱形框架堆土夯打才能成型。
牛頭城址房屋建築布局與構造與中原不一樣,多用木柱連續豎立形成木柱泥牆,房間多呈半圓形,且地下開穴不深。中原商王朝遺址建造房屋多呈正方形,地下開穴較深。
出土文物如陶器、網墜與中原同期出土文物相比,在造型、紋飾、製作工藝上呈現出自己特色,如陶鬲上都拍有圈點紋、弦紋,主體紋飾多為米字紋、蕉葉紋等。

保護規劃

新幹縣文化部門的負責人介紹,牛頭城的保護工作一直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當地民眾的重視。1976年發現牛頭城址後,當地村民即對城牆、陶片予以了保護,沒有任意取土開挖。1984年,牛頭城址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定為省保,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裡為這一文化遺址樹立了保護碑,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縣、鎮、村都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城址文物保護工作。
2006年,縣政府投入20多萬元請北京專業機構編制了保護規劃,其中旅遊開發方面也進行了專門設計,把牛頭城納入大洋洲商代青銅文化遺址公園的總體規劃之中,使牛頭城與大洋洲商墓遺址、青銅博物館連成一體,形成新乾江南青銅王國旅遊區,結合城址旁的中凌水庫,開展古文化、牛頭城古村、水上休閒娛樂等多方面活動,吸引遊客前往觀光遊玩。

多個疑團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廣明告訴記者,通過他們一年多的考古發掘,牛頭城址已初步撩開了神秘的面紗,但仍有許多疑團有待專家學者去解密。
作為一個大型商代文化遺址,牛頭城的功能分區還不明確,如宮殿區、貴族居住區、貧民居住區、制陶、制銅作坊區都還不很清楚。牛頭城與吳城之間既有並行發展的階段,又有在吳城衰亡之後牛頭城興起的趨勢,兩者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牛頭城所出陶器雖與大洋洲商墓一致,但在牛頭城址內並未發現青銅器,這是什麼原因?牛頭城址在西周以後又往哪發展了,它的延續性是怎樣?吳城陶器上出現了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而牛頭城卻未能發現此類符號,這是為什麼?等等疑點問題,需要文物工作者們去探索,去研究。
牛頭城那一塊塊陶片,那一段段城垣,因了文物工作者的手鏟而訴說著它本來的面目,還原著曾被誤認為荒蠻地的商代江南歷史。記者期待著牛頭城址能傳遞更多的古代文明信息,為江西爭得更多的古文明聲譽。

考察遺址

最近,應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博士、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雜誌社社長施勁松博士、研究員,江西省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彭適凡等文物考古專家,來到江西新幹縣對正在發掘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牛頭城址進行現場考察和論證。
專家一致認為,該城址經過一年多的主動性課題考古發掘,基本掌握了其地貌特徵和主要布局,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些考古成果為解決牛城遺址年代、文化性質和特徵以及與樟樹吳城、新乾大洋洲商代大墓青銅器的關係等學術問題提供了大量依據,為研究江西商代青銅文化提供了十分豐富的文物資料。
通過對出土文化遺物的分析,李伯謙等專家認為牛城文化和吳城文化的差異性大於相似性,並推斷大洋洲商墓的主人應生活在牛城,而不是吳城。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陶器群的組合特徵以瘦高型的癟檔鬲(聯襠)為主,牛城鬲即呈這一特徵,而吳城則以分襠鬲為主。此外牛城遺址出土的陶豆與大洋洲商墓的棱座豆相似,而吳城遺址不見有此類豆。
牛頭城址位於江西新幹縣大洋洲鎮東北面2.4公里處,距上世紀80年代末發現的大洋洲商代大墓僅2.8公里,與吳城遺址僅距20公里。現存外城牆2565米,內城牆1424米,城牆的築造年代約在公元前1255年至公元前1195年之間。與吳城的堆築、河南鄭州商城的板築不同,其築牆方式為夯築。考古人員還首次發現了建築夯土台基,面積達5000平方米,台基四周分布著從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之間近百座面積5至30平方米不等的圓形房子。
據悉,該城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是從2006年10月開始首次大規模、有計畫、有學術目的考古發掘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