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墟

牛墟

牛墟是台灣無設墟為市者,唯賣牛必到墟,墟日有定率,以三日為期,如二、五、八,一、四、七,墟設墟長,長由官立給以戳記,凡買牛賣牛者寫契,皆用墟長戳記,若中保,恐有盜竊。墟長必鑄鐵烙牛以字為號,便於識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墟
  • 地點: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文化古鎮
  • 尋墟溯源:中國傳統農業的定期市場
  • 歷史:近400年歷史
歷史風情,影像筆記,橫瀝牛墟簡介,尋墟溯源,

歷史風情

這是一處藏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文化古鎮。寒溪河縱貫小鎮全境,酣暢淋漓地滋潤著這塊5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小鎮昔日由於河道縱橫交錯,一度成為貫通省城的水運樞紐,那時一河兩岸聚集了千帆點點和南北商賈,蠶桑種養的、蔗糖加工的、穀米加工的、榨油加工的等行業相繼興起,每逢墟日集市,嘈雜市聲聞於數里之外。
此時,橫瀝牛墟的出現也許十分偶然,但又全非偶然了。隨著當時橫瀝農業經濟的逐漸繁榮,在船來船往間,突然有那么一天,有位商客從船上牽出了些許耕牛,到河畔叫賣。又過了不知多少時候,全國各地有名的牛商就大量匯聚到這裡買賣牛,牛墟真正出現了。這個時間大約是明末清初,也就是說橫瀝牛墟已有近400年歷史了。
解放以前的橫瀝牛墟,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橫瀝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在廣東農村擁有很高的知名度。牛墟見證著橫瀝商貿的繁華。過去每逢農曆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裡的耕牛交易墟市
如今墟日已改為公曆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並增加了一為尾數的交易日,全國各地的客商常常慕名前來。酷熱漸漸淡去,牛墟又迎來了一年的交易旺盛時期。8月23日一大早,筆者便趕往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橫瀝牛墟,一探究竟。
新的橫瀝牛墟位於鎮區的駿馬路上。一進牛行,交易區內黑壓壓的牛映入眼帘。雖然才是上午8時,牛行交易區內已經熙熙攘攘,三五一群的人們指指點點在交易。仔細看來,每頭牛都是拴在鐵欄桿上,而欄桿又是圍著一株株大榕樹建的,整個交易市場幾乎都在樹蔭的遮蔽下。“這些大榕樹都是我和同事當年親手栽種的。” 朱樹軒行長頗有感慨地說。在他的指引下,我們踏在牛墟里,追尋著它昔日燦爛的痕跡。朱行長指著一側停靠著的大大小小的運牛車輛說:“大車一般是從湖南、江西等地遠道而來的,小車一般是博羅、惠州等較近地方來的。以前,全國20多個省市都有牛客到這裡交易,最多的是湖南、江西、山東、安徽、廣西、福建等地。”
已80高齡的張揚錦老漢祖孫三代都在牛行里做事,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老漢激動不已:“以前老早就有的了,幾百年前就有了,從我記事起,鎮上的牛墟可旺了。”
記憶中的牛墟是充滿鄉土情懷。據老人回憶,每逢農曆的三、六、九日,村民們大清早牽牛趕羊從鄉路上,絡繹不絕地趕來;墟場中則是買賣人群熙熙攘攘、喧聲鼎沸;牛中(牛經紀)穿梭不息,從中調停交易;小吃雜耍各色小販喧嚷叫賣,那時墟市里市井男女,鄉紳牛販各色人等,說話都帶著調子與板眼,買賣之間,有著人生大事般的或得意或不捨……那一片熱鬧、那一片繁華,橫瀝古鎮繁榮的昌平盛世,在一個小小的牛墟中滿盈。
牛墟的交易過程十分有趣,一頭牛被看中後,須經過摸壽、試步、考車及試犁四項考核,以測知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勞程度,再經過牛販子和農人之間的討價還價,雙方滿意後才會成交,過程高潮迭起,極富鄉土氣息。完成買賣的牛隻,墟長在牛角蓋上戳記,並發給牛票,作為買賣證明,據說如此一來可杜絕私下交易,嚴防盜竊牛隻的事情發生。因此,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後一旦成交,這些牛身上就會被註明買家的姓名和編號。而每成交一頭牛,評議員可以提取10元錢的酬金。
隨著傳統農業日漸退出我鎮,當前,傳統的牛墟已被牛行所替代,牛隻交易也從過去的耕牛為主轉變為以菜牛為主。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以牛代耕的場景已漸漸為都市人所淡忘,橫瀝牛墟里原本服務周邊農業發展的耕牛交易也演變成了以食用牛肉、出口外銷為主的肉牛交易。
雖然現耕牛正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橫瀝牛墟的牛交易也早以菜牛為主了。但是,今天的橫瀝牛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交易的場所,它更多的代表著一種品牌,一種商業文化的象徵。
隨著時代的變遷,橫瀝“牛墟”的日交易量依然逐步增加,交易地點也曾六度變遷,直到1995年6月,位於橫瀝鎮駿馬路的現代化橫瀝牛行正式建成,牛行的規範化管理和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善,牛賓館、牛醫院,牛花園、牛浴池的建立給牛行融入了更多的現代化的商業氣息。
走過輝煌的日子,橫瀝牛墟再度吸引人潮,在展昔日風光,雖然歷經了幾百年的滄桑風雨,但當地人仍把它經營的有聲有色的。我想牛墟這個地方百年後是不會沒落的,在最艱難的日子都撐過了……,雖然古老的商業時代已經到靜靜地退到了歷史的角落,但牛墟這個名字依然響亮,我想應該是它已成為一種深厚的文化沉澱下來了。

影像筆記

橫瀝牛墟經歷了400百年的風雨滄桑,至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情。雖然耕牛正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今天橫瀝牛墟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交易的場所,它更多是代表著一種品牌,一種商業文化的象徵。隨著牛墟在管理規範化和信息化方面的不斷創新,隨著當地政府不斷用文化、用經濟等各手段來整合資源,橫瀝將從牛墟這個傳統文化中發掘現代經濟發展的獨特魅力。

橫瀝牛墟簡介

橫瀝牛墟起源於明末清初,與三水西南、鶴山沙坪並稱廣東“三大牛墟”。橫瀝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牛墟見證著橫瀝商貿的繁華。過去每逢農曆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裡的耕牛交易墟市。
橫瀝牛墟交易地點曾幾度變遷,1995年位於鎮區駿馬路的現代化橫瀝牛行正式建成,橫瀝牛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牛行占地面積19980平方米,建築面積22980平方米,是目前東莞最大單項耕牛市場。牛行設計美觀、具濃厚的園林特色,內設果林區、試耕區和園林式的交易區,並配有牛賓館、牛泳池、牛花園、牛醫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橫瀝牛墟買賣牛隻品種甚多,水牛、黃牛、牛仔、壯牛、殘牛樣樣俱全,行內有經紀當場評價議價,買賣雙方當場交易。長期以來,來自本省、山東、安徽、湖南、廣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絡繹不絕。現今,每逢新曆每一、三、六、九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則百多頭,多則上千頭。這些牛不但暢銷周邊地區,還遠銷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橫瀝牛墟至今仍煥發出它特有的魅力。

尋墟溯源

何謂“牛墟”
翻開記載,中國傳統農業的定期市場,華北稱“集”,華南稱“墟”。因牛不同於一般商品可以隨便價購,於是就設定了牛的市集,每個月固定幾個日子開市。牛虛市集賣方大都是清晨五、六點鐘就四面八方趕來“集市“,除了牛隻之外,還有牛的配件如牛擔、牛後躂、牛鈴、牛索等,以及一些農家生產器具。因此,所謂“牛墟”是一種定期的露天買賣耕牛及附屬配件的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