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友蘭

牛友蘭

牛友蘭,1885年出生興縣,是晉綏邊區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

基本介紹

  • 姓名:牛友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興縣
  • 出生日期:1885年
  • 逝世日期:1947年
  • 職業:農民
  • 宗教信仰:無
簡介,藝術成就,生平經歷,個人影響,諫言獻策,

簡介

牛友蘭,名照芝,1885年生於興縣一個大地主家庭,1947年去世,是晉綏邊區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牛氏是山西省興縣赫赫有名的旺族,牛氏家族所在的興縣蔡家崖作為中共晉綏邊區行政軍事指揮機關所在地而聲名遠播。
牛友蘭

藝術成就

牛友蘭自幼勤奮好學,在年輕的時候,他認為,只有教育才可以讓祖國繁榮昌盛,於是積極興學、廣辦教育,熱心於教育興國。1909年,24歲的牛友蘭在興縣北坡村創辦高級國民中學,後來又將此校擴展到黑峪口,這所學校為興縣與附近幾個縣培養了很多人才。1925年,牛友蘭又籌劃創辦一所新型中學,他帶領學生來到興縣城裡的壽聖寺,打掉泥胎,搬倒神像,改建教室,聘請明師,教授新學。

生平經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牛友蘭認識到,只有全民族團結一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祖國才能昌盛,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因此他毀家紓難,支援抗日戰爭,為抗日救亡竭盡全力。
牛友蘭在興縣城關開設有一家復慶永商店,亂世之中,只好關門停業。當時的合伙人準備把大批的商品搬遷到陝北,另設門市。牛友蘭不同意這樣做,他說:“現在國難當頭,我們怎么能夠當逃兵呢?應該拿出物資支援八路軍抗日。”有的合伙人不同意,說:“抗日救國固然是人心所向,但是我們的力量小,恐怕解決不了大問題。”牛友蘭反駁說:“我們的力量是很單薄,但是人心齊,泰山移,只要大家團結一心,就會凝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在牛友蘭的耐心說服下,大家同意拿出一部分物資支援抗日救國。正好這年秋天,賀龍關向應率領的八路軍120師挺進晉西北,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由於八路軍軍需物資嚴重匱乏,馬上就到冬天了,戰士們仍然穿著草鞋、單衣同日寇作戰。見此情況,牛友蘭就把復慶永的全部股東召集起來,與大家商量之後,決定把復慶永店鋪庫存的布匹、棉花以及毛巾、襪子、肥皂等拿出來,給戰士們換上了棉衣,配備了日常用品,武裝了抗日隊伍。
這一年,牛友蘭的好友中共地下黨員劉少白,奉黨之命從太原返回興縣籌辦興縣農民銀行。為了籌集資金,劉少白來到牛友蘭家,簡短的寒暄之後,說明了來意。面對好友,牛友蘭說:“現在處於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每個有骨氣的中華男兒都應該為國分憂,為抗日救亡出力。”當即決定拿出2.5萬元,作為銀行的建設基金。
在整個抗戰期間,他幾乎將自己的全部家產拿出來,支援了抗日救亡運動。先後為國捐資35000塊銀洋,捐糧兩萬多公斤,以及大量的棉花、布匹、肥皂、毛巾等各種生活用品。
西北地區歷來交通閉塞,物資匱缺,再加上敵人的經濟封鎖,軍民在生產生活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為了解決邊區人民物資匱乏的困難,牛友蘭拿出自己的1萬銀元,在原來復慶永商店的基礎上,創辦了興縣民眾產銷合作社。合作社分為生產部和營業部。生產部組織民眾紡花織布,營業部經銷土布、棉花、食鹽、煤油等生活用品。生產部發展得勢頭很好,很快改名為蔚汾紡織廠,將生產的布匹等物資直接提供給抗日部隊。蔚汾紡織廠後來發展成為晉西北紡織廠,成為晉西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廠。牛友蘭從建廠開始,就擔任晉西北紡織廠的廠長和經理,但他從未享受過特殊待遇,當1941年牛友蘭擔任晉西北貿易總局顧問,調離了紡織廠的時候,沒有帶走公司的任何財物,連建廠時投入的1萬銀元也分文未取。

個人影響

1942年5月,牛友蘭帶領晉西北士紳團赴延安參觀學習,受到了熱烈歡迎,毛澤東、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領導親自接見了參觀團成員,熱情讚揚了晉西北士紳的愛國正義行動。參觀團回到晉西北以後,牛友蘭積極宣傳延安的好經驗,好作風。他在《抗戰日報》上發表觀感文章說:“最使人感動的是延安的新政治、新經濟、新文化,這是共產黨領導人民能夠取得勝利的保證。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發揚光大,讓它在晉西北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牛友蘭把祖國富強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共產黨身上,他認定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熱心鼓勵和支持子女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將其子侄十餘人送到延安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為革命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1947年秋,晉綏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由於康生等在土地改革試點中執行了左的錯誤路線,致使晉綏分局在推廣他們的經驗的時候,出現了“左”的錯誤,在蔡家崖召開了所謂的“鬥牛”大會,對牛友蘭進行了錯誤而殘酷的批鬥, 致使牛友蘭先生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了極大創傷。9月27日,牛友蘭先生含冤去世,終年63歲。
1989年7月18日,中共興縣縣委正式作出了為牛友蘭先生平反昭雪的決定,徹底否定了土改中強加給他的一切不實之詞。
1947年,牛友蘭是最後是被兒子用鐵絲穿過鼻子遊街示眾,這樣的“牽牛鼻”,牛友蘭受不了此種侮辱和絕望,絕食三天而死。牛蔭冠當時對來報信的人說”你們(批鬥大會)“是正義的。” 牛蔭冠建國後官至國家級部委,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不知他是否知道別人對他背後的指點。

諫言獻策

晉西北士紳參觀團的延安之行,使士紳們真正長了見識,學到了東西。其作用正如參觀團副團長劉少白綏德逗留時所說,第一,充實了自己的空虛,過去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刻的東西,都得到詳細的認識,尤其對共產黨與其他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的赤誠合作,更使自己深受感動;第二,解除了懷疑,過去對共產黨的許多誤解,完全一掃而光。這次在延安見到了許多首長,都非常和藹謙虛,特別毛主席的博識儒雅謙和,朱總司令的誠懇踏實,林主席的溫良恭儉讓,李副主席的真誠,他們詳盡的談話,給了自己很深刻的印象。現在他對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合作之誠,已絕不置疑,並深信八路軍是為廣大民眾謀利益的;第三,堅定了勝利的信心,德國和日本必敗。
晉西北士紳參觀團回到興縣後,8月9日,晉西北黨、政、軍、民及文化界對其進行了熱烈的慰問,特設宴洗塵,並開座談會,請諸士紳談此行的觀感及對晉西北的希望。15日,晉西北各界再次召開歡迎士紳參觀團的大會。諸士紳在講話中對中共實施“三三制”深為感奮,表示願與政府共同建設根據地。牛友蘭先生以士紳參觀團團長的資格向晉西北黨政軍首長致謝,他謙虛地說,他們不敢當受歡迎,他們願意把延安見到、聽到的向民眾解說,並積極參加工作,和政府一道努力抗戰建國。劉少白在講話中說:“我沒有帶回東西來,延安好的東西太多,帶不動,而且不知如何帶,……今天只以一個‘誠’字,貢獻給大家”。隨後,他以共產黨推行“三三制”和黨外人士推誠相見等具體事實,作了生動的說明。劉佑卿說:“從我親眼所見的事實中,我對邊區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性別的民主政治,真是感動極了,尤其聽了李副主席說:‘他年雖六十,但願與共產黨患難與共、休戚相關’的話,更是萬分感動;毛主席所說:共產黨只有與黨外人士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黨外人士的權利,給了我最深刻的印象”。程進以簡明的語言說,他對延安的印象有三,第一是好、新,進步;第二是求團結心切;第三是求進步精神的貫徹。
在認識到共產黨的真誠與進步之後,晉西北士紳參觀團的士紳們積極宣傳中共的各項政策與主張。牛友蘭帶頭在晉西北中共機關報《抗戰日報》上撰文,盛讚中共的各項建設成就。其他士紳如劉佑卿、孫良臣、劉菊初等也先後撰文,談及在延安的觀感和晉西北根據地的建設。
1942年10月,晉西北臨時參議會在神府縣召開,進行“三三制”政權的選舉工作。大會選舉後,曾參加士紳參觀團的士紳樊禬如說:“我們的參議會很隆重,富有民主精神,大會的選舉,非常鄭重,沒有任何包辦的地方,選舉的結果,共產黨員沒有超過三分之一。”參加士紳參觀團的士紳們在這次選舉中,大都榜上有名:劉少白任參議會副會長,陳顧三、劉佑卿、孫良臣、劉菊初、樊禬如等分別任參議會常駐委員或行政委員。
此後,士紳參觀團的士紳們在晉西北根據地建設中,發揮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如為制止地主士紳向農民奪地,劉少白髮表談話指出,士紳參議員應為執行法令的表率。1943年2月,在興(縣)臨(縣)保(德)各地的勸募公債活動中,牛友蘭身先士卒,積極推動認購活動。同年5月,在根據地各界的擁軍大潮中,孫良臣說服家人帶頭減租減息,把自家多餘的土地獻出來,並帶頭繳公糧、繳好糧。他說:“八路軍和抗日部隊在前方浴血奮戰,不能叫八路軍的戰士餓肚子,我們理應多繳公糧,以此支援抗日戰爭。”除此之外,他還動員自己的家屬帶頭做軍鞋,縫軍衣,給當地駐軍擔水、做飯。他說:“抗日救國,匹夫有責。現在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為抗日救亡作貢獻。”為此,他在《抗戰日報》上發表了《我們怎樣擁軍》的文章,從交公糧要交好糧、做鞋要耐穿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促進了擁軍工作的開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