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馬彝族鄉

漢源縣片馬彝族鄉位於 北緯29°14′,東經102°45′,面積54.9平方公里。距縣城東南30公里,為大渡河中游南岸支流西街河的高山河谷地帶,海拔1320-2460米。鄉政府駐片馬村,海拔1520米。轄片馬、大營、富銀、然莫、茶林、萬坪6個行政村,47個村民小組,42個自然村,彝族居聚點15個。全鄉共1698戶,541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10戶,1960人,98%為彝族。東與甘洛縣黑馬鄉、沙岱鄉緊鄰,西北同桂賢鄉相連,西南在周火山向坭美鄉交界,東北隔大渡河與順河鄉相望。全鄉周圍被彝族村社包圍,是全縣最靠近涼山州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片馬彝族鄉
  • 所屬地區:漢源縣
  • 下轄地區:片馬、大營、富銀、然莫、茶林、萬坪
  • 電話區號:0835
  • 地理位置:位於 北緯29°14′,東經102°45′
  • 面積:54.9平方公里
  • 人口:5415人
  • 車牌代碼:川T
歷史沿革,農業生產,礦產資源,民族風情,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片馬古為邛都普雄諸酋轄地,後為遠道跋涉而來的曲曲烏所據,因四周嶺隔水阻,岩危陡絕,諸酋難以約束,漸漸發展為彝族一支。據清溪縣誌載:"曲曲烏獠也,自漢中達於邛都,多有不辯姓氏"。後族內劃分地盤,各據一方。片馬村一帶稱"偏麻",意為嬸母之坡地。民國時期經多次征撫始入越西縣大樹鎮12保。
片馬彝族鄉
1951年劃歸漢源縣置片馬鄉,1958年建人民公社,1984年置片馬彝族鄉,鄉名以"偏麻"諧音得名。

農業生產

境內地處高寒山區,氣候潮濕,土地貧瘠,除茶林、萬坪處溝谷一帶有少數水田外,多為高山坡地,水源奇缺,土質乾硬,出產單一,以產玉米、洋芋、豆類為主。
2001年有耕地10839畝,糧食總產量3003噸,農民人均糧食568公斤。其他農作物產核桃、板栗、花椒、木耳、桃、李、櫻桃、藥材、各類蔬菜等,已栽果樹13.49萬株。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有錳、鉛鋅、煤、硫鐵、冰洲石、沙金等。現有德宏、楊子、寶華等三家探采企業。西街河水能儲量豐富,但開發有限,僅有茶林一二級站、廟子坪三個電站,分別裝機1260KW、630KW和120KW。

民族風情

受自然、交通、經濟、人口等條件的影響,片馬彝族風情濃郁,畢摩文化、年節文化、歌舞樂器、服飾、建築、酒文化、搶親、火葬、摔跤等彝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比較好,近年來慎宗追遠的風氣在全鄉各族民眾中興起,全鄉十五個彝族聚居點逐步建起500平方米左右的活動場所,很多中斷多年的文化體活動重新興盛起來,彝族年、火把節視頻圖片已經通過網際網路傳遍全世界。
片馬彝族鄉

旅遊景點

冬日裡,總有一抹白色讓人難忘。  高山上,總有一些色彩讓我們嚮往。
彝鄉的村莊中,更有獨特的風情,讓人陶醉。
漢源縣片馬彝族鄉高山上,漫天飛舞的大雪,給深山增添了白色。在這深山裡,不止是雪景,還有彝鄉民居、核桃樹、土豆薄膜,以高山上獨有的色彩,給你以美的享受。
“白絲帶”
給予的希望
1月18日,冬日的暖陽照耀在高山上,山頂上的白雪映襯出耀眼的光芒。
一條公路蜿蜒群山之中,兩旁堆著積雪的公路一直往山頂延伸,這條公路如一條“白絲帶”系在片馬彝族鄉的深山上,通到片馬彝族鄉的家家戶戶。
公路兩旁放著石條,工人們正將石條砌在路邊,成為過往車輛的防護欄。
對於在彝鄉上班已經兩年的駱志蘭來說,這條路她太熟悉了。
2009年年初,一直生活在蘆山縣城的駱志蘭,來到漢源縣片馬彝族鄉,簡陋的民居、偏僻的大山,讓她感覺仿佛與世隔絕。
每一次去上班,看著半山腰上鑿出的鄉道,坑坑窪窪,加之山高路險,她都膽顫心驚。她乘坐的長安車在這幾年經受爛路顛簸,變得“老態龍鐘”。
2010年年底,片馬彝族鄉至桂賢鄉全長15.354公里公路完成硬化,一條嶄新公路出現在村民面前。駱志蘭和村民們結束了顛簸的歲月。
1月18日,眉山人吳華開著貨車前往片馬彝族鄉的深山裡,收購山羊。
每年冬季,吳華都會到片馬彝族鄉來收購山羊,但他只會到鄉政府附近,因為那裡的機耕道相對較平。
當天,他把車開到片馬彝族鄉片馬村5組,海拔1800米的深山裡。
貨車停在片馬村5組村民康克軍家門口,康克軍家養了100多隻山羊,經過討價還價後,康克軍抓出40隻山羊,放在吳華的貨車上。
“一萬五千八百元,你數數!”吳華拿出兩疊厚厚的鈔票遞給康克軍。
“在家門口就能賣這么多錢,以前想都不敢想。”康克軍邊數錢邊說。以前,康克軍要賣山羊,只能把山羊攆下山出售。
一條公路連線著村民的致富希望,片馬彝族鄉還有核桃、土豆、蘿蔔等特產,他們正著手準備將這些農產品也賣到山外。
白雪掩映的彝家風光
1月18日上午,陽光照耀在位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雪慢慢融化,漸漸露出了彝家特有的景致。
房屋的牆壁上,畫著鬥牛、射箭等圖案,房檐上掛著木質牛頭……
白色的房屋上,裝飾著以紅、黃、黑等顏色構成的彝族特色圖案,讓人眼前一亮,在白雪的陪襯下,顯出特有的美麗。
每戶村民外,是一個竹笆小柵欄。柵欄邊上,一條一米寬的水泥路通往彝家的院壩內。
在通往片馬彝族鄉的公路兩旁,在大山上的片馬村5組、6組,隨處都能看到這樣的景致。
行走於片馬彝族鄉的鄉間,村民的房前屋後,漫山遍野都是核桃樹,這些核桃樹的下半部分,都塗著一層白色,與山頂的白雪交相輝映。
“別看這些樹光禿禿的,它可是我們的搖錢樹。”片馬村村主任馬春明說,“核桃樹是八年掛果,嫁接後五六年就能掛果。”
剛投產的核桃樹產量一般在20公斤以上,稍大的核桃樹產量在100公斤至300公斤左右。“每棵核桃樹能掙五百元到四五千元不等,那是村民的致富產業。”
“種一棵核桃樹就可以供一個大學生。”馬春明說著,讓6歲的兒子拿出家裡的“存貨”,6歲的兒子用彝家特有的容器盛出滿滿的核桃。核桃仁放進嘴裡,香味四處飄散開。
行走在村道上,田間是一片片白色。這是鄉里新發展的70畝反季節脫毒洋芋示範基地,全用白色的薄膜蓋著。
土豆是片馬彝族鄉眾多村民的主導產業,高山上的土地肥沃,畝產土豆在2000公斤以上,每畝土豆產值也在4000元以上。
該鄉然莫村的彭國福家裡種了100畝土豆,作為村支部書記,他正準備利用便利的交通,將村里土豆運送出去,讓村民們致富。
彝家的新“面子”
白色,成為高山上彝鄉的主色彩。“民居美麗,乾淨整潔。”吳華說出了走進片馬彝族鄉片馬村6組村民姜有清家的感受。
風俗風俗
說到彝家,吳華自然會想到彝家的熱情。遇到親朋好友或是遠方的客人來,他們自然會殺雞宰羊,即使家裡經濟困難,只有一頭待產的母豬,他們也定會殺豬招待客人。按彝家的說法,這就是待客之道,也是彝家的面子。
十幾年前,這些被熱情感染的客人,卻難以下筷子。一個火塘,幾根木柴,一口鍋,就是他們的廚房,油煙味一身。而最讓客人們難受的是,屋外就是豬羊圈,一片髒亂。客人們在感受彝家熱情的同時,不得不為他們衛生條件所擔心。
如今,在片馬彝族鄉,這種情況已經成為了歷史。
姜有清走進廚房,開始做飯。新修的節能灶貼著咖啡色的瓷磚,後面整齊有序地擺放著電飯煲等廚具,後面的碗櫥上貼著白色的瓷磚。修建了節能灶後,姜有清明顯感覺“柴火節約了一半多,做飯速度也越來越快。”
片馬村5組的寶清家修建了節能灶,也建起了沼氣池。他家餵了三頭豬、一頭牛,人畜糞便全進了沼氣池。即使在冬天,沼氣產量也很足,燒火做飯全用沼氣。
“朋友在2010年年初送了我一捆柴火,現在還放著。”送柴火,在村民們沒修建沼氣池時,是不容易發生的事情,因為“自家撿的柴火也不夠用”。
和其他用上沼氣的村民一樣,寶清家灶台上的兩口鍋“失業”已有半年。冬日裡,他們重新啟用節能灶也是為了煮豬食。
2010年,片馬彝族鄉成為漢源縣民族鄉鎮中的新農村示範點。高山上的彝家村民們都用上了電,在政府的幫助下,改廚改廁,進行彝家風貌打造,民居上都“烙上了彝家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