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山恭一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片山恭一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片山恭一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內容簡介:十年前同在一所高中就讀的朔太郎和亞紀是一對純情的戀人,由相遇、相知、放學後的約會、兩人去無人島的探險,直到相愛,雙方約定此生將永不分離。不料上天弄人,正當兩人準備赴澳大利亞作修學旅行之際,亞紀卻因患白血病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儘管朔太郎每天晚上都向神祈禱,寧願自己受苦而換取亞紀的康復,但亞紀還是在淒涼的山谷里化為灰燼——十年後,朔太郎帶著未婚妻,再度回到與亞紀榴識相戀的地方。在學校的操場上,他打開玻璃瓶,將亞紀的骨灰靜靜地灑向空中,白色的骨灰隨風融入飄落的櫻花花瓣之中,倏忽不見了。

基本介紹

  • 書名:片山恭一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 譯者:林少華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3675919, 9787543675919
  • 作者:片山恭一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185頁
  • 開本:32
  • 品牌:青島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片山恭一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編輯推薦:風吹來,櫻花瓣落了。花瓣飄到腳前。我再次注視手心裡的玻璃瓶。小小的疑念掠過胸際:不會後悔么?也可能後悔。可是現在落櫻是這般美麗。我慢慢擰開瓶蓋。往後的事不再想了。我把瓶口朝向天空,筆直伸出胳膊劃了個大大的弧形。白色的骨灰如雪花兒飛向晚空。又一陣風吹來。櫻花瓣翩然飄落。亞紀的骨灰融入花瓣之中,倏忽不見了。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片山恭一 譯者:林少華

片山恭一,1959年生於日本愛媛縣,九州大學農學系農業經濟學專業畢業。學生時代通讀了包括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在內的日本近現代文學全集,同時讀了從笛卡爾、萊布尼茨到結構主義的歐洲近現代哲學。也讀了馬克思。學士論文寫的是馬克思,碩士論文寫的是恩格斯。二十二三歲開始創作小說。代表作有《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轉》、《留下靜的鳥兒們》等。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譯家,學者。祖籍山東蓬萊,生於吉林九台。畢業於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曾在暨南大學、日本長崎縣立大學任教,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外國文藝》編委等職。居青島。著有《鄉愁與良知——林少華散文百篇》、《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高牆與雞蛋》。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轉》、《相約在雨季》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五十餘種,廣為流布,影響深遠。無論翻譯或創作,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始終是其明確的指向和追求,篤信美的不二與永恆。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序言

大家知道,α和ω是二十四個希臘字母的開頭一個(阿爾法)和最後一個(奧米伽)。西方人因之用來比喻事情的開始與終了。我以這個為題倒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引自這本小說的作者片山恭一的話。他在一次訪談中說,“愛上一個人,是人的α,又是人的ω”。同時說自己作品的核心就是戀愛、就是愛情、就是愛。
而這部《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寫的的確是個清純而悽美的愛情故事。不,嚴格說來,應該是發生在祖孫兩人身上的兩個愛情故事。爺爺年輕時愛上一個患肺結核的少女。因肺結核病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爺爺為了能夠娶她養活她而從家鄉跑去東京拚命賺錢。當他賺了錢回到家鄉時,少女的病因為鏈黴素的發現而治好了。病治好了即意味可以出嫁。但對方父母不願意把女兒嫁給做“亂七八糟買賣”的爺爺而嫁給了一個“本分人”。不久爺爺也結了婚。五十年後,爺爺領孫子去盜墓,把所愛之人的骨灰偷出一點點裝進小桐木盒交給孫子,叮囑孫子待自己死後“把差不多同樣分量的我的骨灰和這個人的骨灰混在一起”,撒在長有對方喜歡的紫花地丁的山坡。而此時孫子正愛著班上一個叫亞紀的學習好性格好的美麗少女。不料亞紀後來得了白血病。儘管“我”每天晚上都向神祈禱,寧願自己受苦而換取亞紀的康復,但亞紀還是在淒涼的山谷里化為灰燼——“四周一片岑寂,不聞入語,不聞烏鳴。側耳傾聽,隱約傳來焚燒亞紀的鍋爐聲響……我在看著焚燒世界上自己最喜歡的人的煙靜靜升上冬日的天空。”於是剩下來的只有亞紀的骨灰。“我”和亞紀的父母飛往澳大利亞,把骨灰撒在了亞紀生前嚮往的淺褐色草原。但我沒有撒盡,留下一點點裝在透明的小玻璃瓶裡帶回。最後,“我”來到和亞紀一起就讀過的校園的櫻花樹下。“白色的骨灰如雪花兒飛向晚空。又一陣風吹來,櫻花瓣翩然飄落。亞紀的骨灰融入花瓣之中,倏忽不見了。”
愛,是人的α和ω。但從形式上看,這祖孫兩人的愛差不多只有兩端的α和ω而沒有過程。孫子的愛幾乎開始即結束,爺爺的愛則中間橫亘著長達五十年的空白。然而就愛的內涵來說,恐怕又是人世間最為一以貫之的完整的愛。亞紀死後,祖孫兩人有一番關於來世的對話。爺爺認為,“倘若以為看得見的東西、有形的東西就是一切,那么我們的人生豈不徹底成了索然無味的東西?……但是,如果離開形體考慮,那么我們就一直在一起。五十年來,不在一起的時候一刻也不曾有過”。而“我”在亞紀死後一直覺得她仍在,“不是什麼錯覺,是真真切切的感覺”。可以說,祖孫兩人的愛因為愛的形式的告缺而得以升華、得以永恆、得以盪氣迴腸。在這個意義上,ω並非終結。
爺爺的愛和孫子的愛還有個共同點,那就是ω都是以骨灰形式出現的。骨灰是整篇小說的關鍵字,堪稱神來之筆。爺爺偷取思念五十年的戀人的骨灰時在那裡蹲了很長時間,“我叫一聲‘爺爺’的時候,發覺爺爺的雙肩在月光中微微顫抖”;而“我”面對的變化更為劇烈和突然:幾個月前還一起在海灣游泳的亞紀那閃著晶瑩水珠充滿生機的白皙肢體、那潑墨一般在水麵攤開的長髮、那未能捕捉到的淘氣的嘴唇都已化為骨灰。而爺爺和孫子綿綿無盡跌宕起伏的愛之情思也就滲入了骨灰之中。讀之,我們不能不感到骨灰的重量,骨灰竟可以如此沉重!
就創作時間來說,這部小說無疑是當代愛情小說;但就主題和風格而言,大約更近乎古典。現當代愛情小說更為深刻、犀利和冷靜,集中表現愛情的扭曲以至滑稽形態。中國近來的部分愛情小說更是如此。滿紙的冷嘲熱諷、憤世嫉俗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羞於訴諸文字的粗話髒話。我們從中看到的愛情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對愛情的肢解、叛離和褻瀆。但這部小說通篇充溢一股感傷和優雅的情調,竭力在喧囂、虛偽與浮躁的時代背景下揭示愛情的價值與真諦,發掘愛情的純淨與美好。恬靜、內斂而溫馨抒情的字裡行間鼓涌著對純愛的真誠嚮往和呼喚,寄寓著對最本質、最寶貴人性的熱切期盼和追尋,從而使得這個水晶般晶瑩和單純的愛情故事有一種刻骨銘心催人淚下的悲劇力量。在這點上,她是對古典的回歸,對羅曼司和理想主義的反顧和張揚。
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空氣、水和愛。然而空氣被污染了、水被污染了、愛(除了母愛)被污染了。惟其被污染了,我們才渴望得到蔚藍的天空、澄澈的清泉和聖潔的愛。文學反映現實,當下愛情小說折射被污染的愛情固然無可非議。可是事情還有另一個側面——當被污染的愛情已經充斥我們周圍的時候,我們難道還會興致勃勃地觀看文學這面鏡子裡折射的被污染的愛情么?還有那個必要嗎?《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在日本出版以來日益受到青年男女的喜愛,很快刊行171萬冊①,作為純文學作品現已罕見地由暢銷書變為長銷書。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恰恰在於作者在愛被污染的今天提供了未被污染的愛,在沒有古典式羅曼司的時代拾回了古典式羅曼司。這種了無雜質的、純粹的愛情是對人們情感生活中的缺憾的補償,是對被粗糙的現實磨損了的愛情神經的修復,是對人們渴慕愛的乾渴心靈的愛撫與澆灌。不妨說,交換價值至上、實用主義至上的當今時代造成了純愛的缺席,因而也帶來了閱讀純愛的巨大消費空間。畢竟,愛是人的d和∞。而文學的價值和使命,未嘗不更在於張揚現實生活中所匱乏甚至沒有的東西,在世俗風雨中庇護人們微弱的理想燭光。
最後介紹幾句作者。片山恭一,一九五九年生於日本愛媛縣,九州大學農學系農業經濟學專業畢業。學生時代通讀了包括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在內的日本近現代文學全集,同時讀了從笛卡爾、萊布尼茨到結構主義的歐洲近現代哲學。也讀了馬克思。學士論文寫的是馬克思,碩士論文寫的是恩格斯。二十二三歲開始創作小說。代表作有《氣息》、《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運轉》、《別相信約翰·列儂》、《滿月之夜白鯨現》以及新作《空鏡頭》等。文學上對大江健三郎“懷有親切感”,文體上受古井由吉和海明威影響較深。文學批評家中比較欣賞去世不久的日野啟三——“日野先生始終把握‘人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這樣一條主線。也許受私小說影響之故,日本作家往往熱衷於寫日常生活和男女瑣事,而不具有探索人類走向和‘世界長此以往是否合適’這樣的視角。而日野先生則以大跨度(span)思考問題,經常談論人類的發生和宇宙話題。這點同我一拍即合。”我想,這段話對於我們進一步理解這部小說或許不無啟示作用。
林少華
二零零四年二月五日
於青島窺海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