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虛

燭虛

《燭虛》是沈從文在昆明時期的一部重要散文集。《燭虛》擺脫了沈從文早期作品中"城市——鄉村"的建構模式,展現了一個極具現代意味的抽象世界。作品以"我"對生命存在意義的不斷追尋展開,刻畫了一個不同於早期"鄉下人"的主體形象;同時,《燭虛》中出現的"抽象"之域,以及"我"在"抽象"與"具象"間的對立衝突,又昭示出沈從文在昆明時期複雜而深刻的精神世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燭虛
  • 創作年代:昆明時期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作者沈從文
內容梗概,創作歷程,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在這片散文中讓人回味的是他寫的兩段:
“和尚,道士,會員……人人都儼然為一切名分而生存,為一切名詞的迎拒取捨而生存。禁律益多,社會益複雜。禁律益嚴,人性即因之喪失殆盡。許多所謂場面上人,事實上說來,不過如花園中的盆景,被人事強制曲折成為各種小巧而醜惡的形式罷了。一切所為所成就,無一不表示對於自然之違反,見出社會的拙象和人的愚心。
黃昏時間湖邊人家竹園裡有畫眉鳴囀,使我感覺悲哀。因為這些聲音對於我實在極熟習,又似乎完全陌生。二十年前這種聲音常常把我的靈魂帶向高樓大廈燈火輝煌的城市裡,事實上,那時節我確是個小流氓,正坐在沅水支流一條小河邊大石頭上,面對一派清波,做白日夢。如今居然已生活在二十年前的夢裡,而且感到厭倦了,我卻明白了自己,始終還是個鄉下人,但與鄉村已離得很遠了。”
這兩段才是他《燭虛》中的精華

創作歷程

這是一篇獨語體散文,寫於1939年。寫作背景:1938年,沈從文隨西南聯大遷往雲南,並在雲南昆明呆了九年。這幾年是沈從文人生旅程中最痛苦,靈魂最受煎熬的日子,這時期所寫的作品大多是自傳性散文,在這些散文里作者對戰爭與和平、生與死、美與醜、具體與抽象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拷問。題為《燭虛》,旨在“察明人類之狂妄和愚昧,思索個人的老死痛苦,使生命之光,熤熤照人,如燭如金”。
燭虛,散文燭虛,散文
《燭虛.五》表現了40年代後期沈從文創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創作特點,在作品層面,是一種近乎“失語”的尋求表達的焦慮。對於孤獨心境、瞬間的意境、某一種難以追憶的情景的描繪,都是片段性的,破碎而難以整合的。這是作者試圖從極具體的形、色、聲、影的體驗到達極抽象的關於“宇宙”、“神”、“人”、“美”的體驗之間的巨大張力造成的。這種關於“不能表達”的終極體驗表達,即是“抽象的抒情”的主要特徵。【引自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導讀】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其父為漢族),但有部分苗族(沈從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從文母親是土家族)血統,現代著名作家(備註:雖然沈從文生活在當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稱之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沈從文沈從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