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是一種特殊的複雜的精神生產,是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通過藝術加工創作出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創造性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創作
  • 外文名:Literature
  • 讀音:wen xue chuang zuo
  • 形式化過程:形式化過程
  • 目的:創作活動規定一個方向
成因,材料因,形式因,創造因,目的因,特殊性,能力,來源,等級,類型,過程,歷史類型,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新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平台,

成因

材料因

內涵文學創作的材料因是指作家在創作之前準備的素材或材料,即創作主體所憑藉的客體對象。
文學創作
地位材料因是文學創作活動的第一成因。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曾說:“我只不過有一種能力和志願,去看去聽,去區分和選擇,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於所見所聞,然後以適當的技巧把它再現出來,如此而已。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於我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
源泉:文學創作材料的獲得,既依賴於外部世界又依賴於外在材料通過作者頭腦的內在化。因此,材料的兩個源泉分別是客觀源泉和主觀源泉。
客觀源泉:客觀源泉首先是現實生活,其次是自然界還有其他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整個外部世界的各個方面(社會、歷史、現實、文化)等都是創造材料的客觀源泉。
毛澤東說:“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主觀源泉:作家把外部材料進行內化,供自己創作使用的過程是文學創作材料的主觀源泉。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我只會憑回憶寫東西,從來也沒有直接從外取材而寫出東西來。我得讓我的記憶把題材濾出來,讓我的記憶里像濾器那樣,只留下重要的或者典型的東西。
開掘主觀源泉的途徑:
一、作家要具備像敏感,記憶力等一些必須的心理素質。
二、作家要對現實生活充滿熱情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讓自己的主觀心靈接納更多的新鮮的材料,使主觀源泉保持著不斷噴涌的狀態。
類型:外在材料和內在材料。

形式因

內涵:創作主體賦予材料以形式,是文學創作的形式因。
俄國文豪高爾基說:“文學的任務,藝術的任務究竟是什麼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優美的、誠實的也就是高貴的東西用顏色,聲音,字句表現出來。”
形式化過程:內在的形式化和外在的形式化。
內在形式化指作者腦中積蓄的材料被某個意念,意向或觀念激活,材料聚攏起來,由原來無序的散亂的狀態逐漸變成有序的有機整體。因為是在作者心中展開的形式化,所以稱為內在形式化。
外在形式化是指內在形式化外顯成為能夠被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的過程。

創造因

內涵: 創作主體即作者在創作活動中發揮的主觀能動作用。
表現:
一、作者是創作活動的唯一主創者。
創作活動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從收集材料,到構思,再到寫作,每一步的發展和最終完成都是憑著作者堅強的意志力推動的,每推進一步,都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和精力,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哥倫比亞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爾克斯說:“作家的行業是最孤獨的行業,因為他在寫作的時候,沒有人能助他一臂之力,也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想乾什麼。”
二、作者能量的大小決定創作活動的成效。
作者先天和後天條件的差異,決定了作者在創作活動中能量的高低和文學作品質量的優劣。一般而言,寫出一部作品並不難,難的是寫出大家都公認的好作品。作家的能量直接決定著其文學成就的高低。
三、作者的創作個性決定著創作活動的個人特色。
文學創作的風格是作者獨特氣質的表現,缺乏創造力的作者,只能追隨和模仿別人,不能創作出為人喜歡又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成為有創造力作者的條件
客觀條件:社會為作者創造力的發揮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機會。
主觀方面:天賦加努力。
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天賦必不可少,但後天努力更加重要。所謂後天的努力是作者主觀上有強烈的創作使命感,成就欲和自信心以及專心致志,勤學苦練,反覆探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契訶夫說:“當喉嚨發乾時,會有連大海也可以一飲而盡的氣概—這便是信仰;等到喝時,至多只能喝兩杯—這便是科學。”想要在文學創作上“喝上兩杯”,就必須先要有“將大海一飲而盡”的氣概。只有付出巨大努力的作者,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天賦加努力,再憑藉社會所提供的必要條件和機會,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作者就會脫穎而出。只有這樣的作者,才能真正成為推動他的不斷深入和進步的創作因。

目的因

內涵:文學創作的目的是作者想要寫成的那部作品及其產生的影響。
意義:目的因是為創作活動規定一個方向,避免文學創作陷入任意狀態。
種類:
1、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
個人目的是指對作家個人有益的目的,如自我的實現,排遣憂慮煩惱,提高精神境界,獲得名聲物質利益等。社會目的指對社會群體有益的目的如給讀者帶來愉快,幫助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推動社會進步等。
2、內在目的和外在目的。
內在目的指在創作活動之內實現的目的,如創作過程中作家抒發了他的情感,表達了他的思想,排遣了他的苦悶等。
外在目的是在創作之外實現的目的,如給作家帶來了聲望,給社會造成影響等。
3、有意識的目的和無意識目的。
有意識目的是指能夠被作者察覺到和意識到的目的。無意識目的指作者意識不到或者察覺不到又確實存在的並在創作中或創作後獲得實現的目的。

特殊性

特殊性
1、文學活動把握的對象是活的整體的人及其生活。
2、文學創作的直接目的是創造藝術形象
3、文學活動的功能是感染人教育人。
4、文學創作活動運用獨特的形象思維方式進行創作。
文學創作的形象思維
特點:
1、自始至終的形象運動。
處於創作狀態的作家,頭腦總是處在對應接不暇、千變萬化的形象的分化組合中,始終都是思索著、體驗著、創造著具體的感性形象。俄國著名作家岡察洛夫這樣描述他創作中的形象運動:“……創作仍在腦子裡進行著,人物就不讓我安寧,總是糾纏不休,做出各種姿態,我聽得見他們談話的片段——願上帝寬恕,我常常感到,這都不是我憑空虛構出來的,而是在我周圍的空間活動著的,我要做的只是觀察和思索而已。”
2、形象思維的主要運作方式是藝術想像。
形象思維中的藝術想像主要是幻想和聯想。聯想是指由當前感知的事物回想起其他事物,幻想也不是完全虛幻的空想,而是以記憶表象為基礎,包含著更多的情感和願望因素。藝術想像中的聯想和幻想是羅織在一起的,聯想中有幻想,幻想中有聯想。這種創造性的藝術想像,既顯示了作者巨大的創造力,又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情感活動的複雜交織。
形象思維進入作者的頭腦當中,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邏輯運思過程,而是整個心靈全面激活和積極投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包含著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活動,不僅有認識,還有感知,想像,情感和意志。

能力

來源

天賦論:
“天賦論”認為創作能力取決於作者從其血統和遺傳中得到的先天稟賦。如劉勰說:“夫薑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德謨克利特說:“只有天賦很好的人能夠認識並熱心追求美好的事物。”
教習論:
“教習論”認為創作能力是作家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創作能力取決於後天的努力,努力越多,獲得的能力越強。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和我可用以培養他們的特殊環境 ,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特殊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
綜合論:
“綜合論”認為創作能力的形成既與先天稟賦有關,也與後天的學習、訓練培養有關,是兩方面互動作用的結果。賀拉斯說:“有人問:‘寫一首好詩,是靠天才呢還是靠藝術?’我的看法是:苦學而沒有豐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沒有訓練,都歸無用;兩者應該相互為用,相互結合。
評價:
1、恰當地估計天賦在創作能力中先天優勢的作用。2、充分重視教育、學習、訓練在創作能力中的形成作用。
3、認清天賦因素和教習因素在創作能力形成中的辯證關係。
①天賦作為創作能力的先天條件是一種被動因素,教習推動著創作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一種主動因素。錢鐘書說:“詩人覓句,如釋子參禪,及其有時自來,遂快而忘盡日不得之苦,知其至之忽,不知其來之漸。”
②長期堅持不懈的學習和訓練,不僅實現地推動創作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甚至能促使天賦發生某些改變。
③天賦同樣影響著學習訓練的效果和進展的速度。

等級

能力:能夠從事創作活動。
才能:可以成功地從事創作活動。
天才:可以以其鮮明的獨創性自由自如地從事創作活動。

類型

一、理解力
內涵:
作家描寫生活不能只描寫生活的表面現象,應該深入到生活的本質中去,對生活做出某種解釋和評價。作家對生活這種特殊的透視力被稱為理解力。
特點:
⑴作家理解的對象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整體的人。
⑵理解力是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相統一的過程。
⑶作家對其理解的內容有確定的把握,但很難用邏輯語言說清楚,只能用藝術形象表達。
二、想像力
內涵:
想像力是指作家在對現實生活大量的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創造藝術形象,賦予他們以個性和激情,虛構故事情節並將其鋪展開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創造出一個與現實世界不同的,更有光彩和更加動人的文學世界。
三、情感力
內涵:
情感力指作家把來自於生活中的情感加以藝術化,即把生活中的情感形象化,形式化,理想化,運用理智對情感進行選擇,過濾,純化加以適當節制,使情感含有更多思想內涵的過程。
煽情論:
”煽情論“認為,作家只是情感的製造者和激發者,作家只要運用某些方法和手段,把讀者的情感煽動起來,使之處於興奮不已的狀態就行了,而作家本身無需真的懷有這種情感。
對“煽情論”的批判:
一個真正的作家,把文學創作當做自己最嚴肅、最神聖的事業,把讀者看做自己最親近的人。作家在創作中表現的是自己最實在,最真實的情感,向讀者掏出的是自己心窩裡的東西。亞里士多德說:“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們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具有同樣的天然傾向,唯有最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憤怒和憂鬱。”真正的作家懷有的是對整個人類命運的感同身受的關切,他們是真實情感的傳達者而不是虛假情感的製造者,那些僅靠著”煽情“的技術區創作的作家,最終會被讀者拋棄。
四、直覺力
內涵:
直覺力是指一種直觀的頓悟,不是簡單的感覺和知覺,而是直觀的認識能力,能夠通過外貌直達事物的本質。
現象特徵:
藝術直覺的現象特徵主要體現在偶然性、情緒性、超邏輯的自發性以及所顯示出的巨大的創造力上。
錢鐘書在談到詩歌中的“妙悟”即藝術直覺時,曾這樣說:“夫“悟”而“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採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學道學詩,非悟不進。”
因此,藝術直覺雖有巨大的創造力,但在獲得之前,必有一個長期積累的理性過程,在直覺的直觀形式里,也必然沉澱著豐富的理性內容。
一個作家要獲得活躍的,發達的直覺力,不能坐待神秘力量的啟示,也不能依恃自己的天才,而是在平時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不懈的思考和探索,積累起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思想,才能最終獲得頓悟的直覺力。
五、審美力
內涵:審美力是指作家在創作中自始至終充滿著的對美的追求,對美的構想和對美的建造的能力。
內容:
1、審美發現的能力。
審美發現能力是對世界審美的把握能力,綜合觀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情感力,從平凡瑣碎的生活現象中發現美。法國藝術家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2、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能力是在審美發現能力的基礎之上,最終把審美意象物化為審美的文學作品,審美創造能力擔負著兩項主要的任務,一是審美意象的創造,一是美的形式的創造。
六、造型能力
內涵:造型能力是指作家在文學作品創作中,運用記憶中的表象,情感,觀念造成藝術形象的一種建立在其他所有能力之上的整合能力。
重要性:
造型能力使全部創作的材料和內容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是作家個性心理結構最全面最充分的顯示和表現,一方面充分體現著作家全部的創作天性和個性,另一方面也遵循客觀的外在尺度,是內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完美結合。

過程

三個階段
一、積累階段
內涵:文學創作的積累階段就是為創作準備原始的材料或素材,作者把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源源不斷地積存到頭腦中。類型:
1、表象積累
2、情感積累
3、思想積累
4、直接積累
5、間接積累
6、有意識積累
7、無意識積累
二、構思階段
內涵:
構思是指產生在某種內心心理驅動的作用下,作家在頭腦中構思出具體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藝術形象體系。
特點
構思活動總是處於一種凝思冥想之中,需要保持“虛靜”的心態和高度專注。構思有時候要經歷很長時間,特別是構思鴻篇巨製。據說,歌德構思《浮士德》前後經過60年之久,羅曼羅蘭對《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構思用了20年。
三、寫作階段
內涵
寫作階段是指作家運用語言媒介把內心的形象儘量準確,鮮明,生動的描繪出來。以便讓讀者也能像作家那樣看到和感受到這些藝術形象。
過程:
1、在寫作過程中,作家對他描繪的形象要再次活脫脫地,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2、作者要用最恰當的詞語把這些形象準確、生動地描繪出來。
3、寫作完成後,對初稿進行必要的修改。
創作中的情感運動
情感運動的三個階段:
1、創作情感的激發。
2、情感能量的釋放。
3、審美愉悅的享受。
三股情感流的交匯:
1、動力情感流2、內容情感流
3、審美情感流
上述三種情感流在文學創作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交匯在一起。同一種情感,在未被表現出來前是動力情感,在表現之時是內容情感,在情感發揮動力作用或被表現的時候,都有可能激發審美情感。在創作活動中,這三股情感流同時存在,相互混雜,很難分清。
文學創作中的靈感現象
內涵:靈感是作家大量的無意識心理突然湧入意識中造成的一種特殊的心靈狀態。在這種心靈狀態里,會感到自己腦筋特別靈敏,思路特別清晰,精力特別充沛。
特徵
1、靈感的來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是靈感的顯著特徵之一。
2、靈感發生時常在作家苦思冥想中斷的時候。
3、靈感到來時總是與高度亢奮的情緒相伴隨。
來源
靈感起始於一種充盈的內心狀態,這充盈的內心狀態來自作家生活積累和藝術探索,靈感既不是來自神授也不是來自天才,取決於作家長期生活的積累和艱苦的藝術探索。清代文論家袁守定說:“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正道出了靈感與作家努力的關係。
文學創作的整體特徵
一、合目的和無目的
二、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
三、作者創造和讀者創造
文學創作的經驗
一、中國的境界說
內涵:境界是指文學創作中通過實境和虛境的相互融合造成的能夠引發人想像和思索的某種藝術的氛圍、風貌和氣韻。
特徵:
1、實境和虛境的融合。2、實境提供廣闊的藝術空間,虛境包含真切而深刻的內蘊。
3、境界要能印發出讀者的無窮想像和深入思索。
境界創造的兩條途徑:
1、寫境
寫境就是比較客觀地描寫實境,通過對實境的描寫達到抒發主觀情思的目的。即“因景生情”、“由景入情”、“即景會心”。如《詩經·採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是象徵,抒發了一個歷盡滄桑的征人無限悲苦的心情。詩句並無一處寫悲苦,卻處處籠罩著悲苦,這即是寫境的最高境界。
2、造境
造境是主觀地虛構境像,即按照主觀的感覺和想像創造境像。在造境中,實境直接注入了作者的情思,即“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造境的名篇。
類型:
1、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又稱“宏壯”之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表現的外露,其中的物象都擬人化了,皆著作者之色彩,易於迅速地感染和打動作者。
2、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是指情感相對沖淡隱蔽,內蘊較為豐富複雜的境界。無我之境,作者的主觀情思浸潤和深藏於景中,達到了“意境兩忘”,“意與境混”的境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無我之境,興味深渺,耐得住讀者的反覆咀嚼和思索,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西方文學典型的創造
內涵:
“典型”在希臘文原意是指鑄造用的“模子”,在文學創作中,“典型”主要是指敘事文學作品中那種達到了高度真實的藝術形象。
特徵:
一、文學典型要求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統一。
文學描寫生活現象的同時必須揭示和反映生活的本質,把生活現象和生活本質統一起來,才能達到反應生活的高度真實性,產生真正的文學典型。
二、文學典型要求現實真實和理想真實統一。
文學描寫現實生活,但不能只描寫現實生活,還要比現實生活本身更加鮮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更加具有統一性。從現實真實上升到理想真實,才能塑造典型形象。
典型化:
內涵:
典型化指的是依據生活中的個別,經過藝術地選擇、加工、改造,創造出一個新的個別。這個新的個別比生活中的個別更真實,更完美,也更能鮮明的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本質和規律。
兩個方面:
1、個性化個性化指的是賦予形象以鮮明的個性特徵,個性化不是把某類人的特徵統統收羅到人物形象身上,而是挑選出最有特點,最能體現出生活本質的個性特徵加以突出描繪。例如《紅樓夢》中的迎春、惜春、探春,同是貴族大家庭的千金小姐卻各有各的個性。
2、本質化
本質化指的是在文學創作中集中和概括,提高形象的概括性,加大形象的思想內涵,使形象更加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
個性化和本質化統一於典型化中,其中個性化是基礎,本質化是在個性化中進行的,並通過個性化而展開,兩者相互聯繫,密不可分。
文學創作的文學風格
內涵:
文學風格是指從文學作品整體上,即在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呈現出來的品貌。形成基礎:
1、作家學識
作家的學識表現為對事物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藝術認識和藝術把握。我國清代文論家葉燮說:“無識則不能取捨,唯有識,則能知所從,知所奮,知所決,而後才與膽力皆確然有以自信。”
2、作家才情
作家的才情即作家的才能和情致,是包括作家的藝術感受力和藝術表現能力,藝術才能和審美情致的融合統一,是創造文學風格的又一個重要機制。
3、作家氣魄
氣魄是指作家進行藝術獨創的氣度和膽略,是作家獨特的個性氣質的表層化顯露,在文學作品中就形成氣勢。
我國古代文論有“文如其人”之說,西方文論中也有“風格即人”的論斷。作家只有敢於遵從自己對事物的獨特感受,認識,表達個人獨特的情感評價,抵禦非藝術、非審美因素的干擾,才能自創一家,形成風格。
4、媒介傳達能力
作家的媒介傳達能力是指作家對語言符號媒介的熟練掌握和運用,通過語言形象成功傳達出內蘊豐富的審美意象。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必然要有極為優秀的媒介傳達能力,才能把鮮活生動的審美意象寄寓在超凡穎異的語言形象中,從而形成獨有的創造風格。

歷史類型

古典主義

內涵:
古典主義指古代希臘的文學創作體現出的原則方法和特徵。
代表時代:
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伯里克利時代的文學創作。
代表樣式:悲劇
特徵:
1、審美意識的感性與理性的和諧。
2、藝術描繪的明晰與適度的協調。
3、形象塑造的理想化和現實感的統一。
人文主義現實主義
內涵:
人文主義現實主義是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出現在歐洲的以表現個性的人,反映人的現實生活為目的,描寫塵世快樂,人生偉大,展示人的潛能和價值,反對中世紀神學家的人生觀念的一種文學現象。
代表作家:
義大利的薄伽丘、法國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和英國的喬叟莎士比亞等。
特點:
1、模仿自然、追求真實2、現實與理想結合

新古典主義

內涵:
新古典主義是指17、18世紀,封建社會像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在歐洲出現的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創作為典範,又繼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現實主義者反對中世紀經院哲學和宗教教義傳統的一股文學思潮。
代表作家:
法國劇作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理論家布瓦洛
特徵:
1、崇尚理性
2、遵從權威
3、講求規則
4、情理和諧

浪漫主義

背景: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各地興起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資本主義進入發展新時期,浪漫主義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發展起來。
內涵:
浪漫主義不要求主觀表現的內容符合客觀生活的真實,以對自身理想,願望的謳歌和感受,情緒的抒發達到否定現實的目的一種創作類型。
特點:
1、形象塑造的理想化
2、情節設定的意念化
3、表現手法的誇張化
代表作家:
法國的雨果喬治·桑,英國的拜倫雪萊,德國的荷爾德林海涅。英國的華茲華斯柯爾律治,法國的拉馬丁,夏多布里安,德國的施萊格爾,諾瓦利斯等。

批判現實主義

內涵:
 批判現實主義是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固有矛盾進一步激化,誇張狂熱的空想和呼號令人生厭,浪漫主義的想像和虛構不能滿足作家的需要。人們對現實進行冷靜的觀察和思考,用客觀的目光分析外在世界,研究社會現實,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黑暗的一股文學思潮。18世紀的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俄國諷刺文學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直接先驅。
特點:
1、客觀真實2、主觀真誠
3、歷史感
4、典型塑造
代表作家:
法國的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英國的狄更斯薩克雷,俄國的果戈里托爾斯泰

自然主義

內涵:
自然主義是19世紀60年代出現在法國的一種創作方式,代表作家有法國的左拉龔古爾兄弟等。特點:
1、標榜科學2、排斥情感和想像
3、強調客觀精神
4、排斥提煉和概括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內涵: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指20世紀30年代在蘇聯確立,具有注重社會教育傳統,包涵強烈的愛國主義和追求人類解放的一種創作類型和方法
特點:
1、真實地歷史地描寫現實。
2、理想與現實的統一。
3、用社會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人民。

新現實主義

內涵:
新現實主義指20世紀盛行於拉丁美洲、包括魔幻現實主義、結構現實主義、神奇現實主義和心理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類型。代表作家:
瓜地馬拉的安赫爾·阿里斯圖里亞斯等特點:
1、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干預、揭露和對抗現實)
2、濃重的神奇魔幻色彩

現代主義

內涵
現代主義是19世紀末興起的藝術觀點和方法並不完全相一致的許多流派的統稱,包括:象徵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
特點:
1、反對現實主義,提倡非理性
2、關注精神生活,強調內心體驗
3、表達複雜性感受、進行實驗性創作

後現代主義

背景:
後現代主義文學類型是後工業社會的必然產物,科技和信息的極度發達,文化的大眾化和商品化帶來的是文化主體的消失。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純文學與俗文學的界限基本消失,主體尷尬地處於緘默無言的“耗盡”式的痛苦狀態。內涵:
後現代主義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在歐美,並在20世紀70年代進一步興盛的一種文學現象。後現代主義包含許多流派:荒誕派戲劇、法國新小說、存在主義文學黑色幽默等。
特點
1、平面
平面即無深度,作品審美意義消失,排斥思想,趨向於單純的表述,趨向於寫作行為的不斷延續。
2、無言
無言即無法說出主體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在後現代主義的語言觀看來,不是人控制和使用語言,而是人為語言所控制。不是“我在說話”,而是“話在說我”。
3、斷裂
斷裂即歷史感消失,在後現代主義里,沒有任何一個時刻與其他時期相聯繫,只是不斷變換的當下經驗。
4、混亂
混亂即不確定。不確定是後現代主義的精神品格,代表了對一切秩序和結構的消解,對世界整體性的否定和懷疑。這種無秩序,混亂的不確定狀態,使作家成為一個只知寫作,卻不知自己在寫什麼的文字機器。

平台

騰訊讀書新浪讀書鳳凰讀書鐵血讀書縱橫中文 創世文學17K網易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