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性消瘦

概述,原因,臨床表現,治療,

概述

營養不良性消瘦是一種多見於嬰兒期的極度消瘦症,又稱嬰兒萎縮症(infantile atrophy,inanition,athrepsia)。系由於長期攝食過少引起,雖然所進食物的各種營養素尚稱平衡,但量太少不能滿足需要,突出的是長期能量不足,只能消耗自己身體組織供給能量,以維持最低的生命代謝所需。多發生於食物匱乏,衛生狀況極差,缺乏合理餵養知識的地區,發生饑荒時多見。

原因

(一)攝入不足:尤多見於母乳不足仍長期單純餵哺母乳,不添加其他乳品或代乳品的嬰兒,或因種種原因過早斷乳,又未合理添加斷乳期食品,造成長期進食過少。
(二)餵養不當:缺母乳而給予的乳品或代乳品量過少,濃度太淡,又未合理添加輔助食品,以致食物總量攝取太少,不能滿足需要。
(三)先天營養基礎差:多見於胎兒營養不良引起的低出生體重兒,如雙胎、多胎、早產、足月小樣兒。出生時本已瘦小,再加母乳不足,餵養不當,更易發生營養不良性消瘦。
(四)疾病常為誘發因素:
①患先天性唇裂或齶裂影響哺乳;
②因患腹瀉或胃腸炎長期限制進食;
③慢性代謝性疾病影響消化吸收;
④各種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痢疾、肺炎、嬰兒肝炎等,尤以慢性腸炎為最重要,引起長期消化吸收障礙,慢性消耗又加攝入不足導致營養不良。嬰兒期生長發育速度快,一但進食量不夠,常在短期內引起營養不良性消瘦。

臨床表現

進食減少後首先出現小兒生長發育速度減慢,體重增長落後,如進食量繼續不足,則生長可完全停止。皮下脂肪逐漸消耗,體重在正常同齡兒中位數減1~3個標準差以下,長期的營養不良也可使身長增長落後。全身皮下脂肪全部喪失,二頰吸吮脂肪墊最後消失,面頰下陷,呈乾癟老人面容。無浮腫、皮膚鬆弛、光薄、起皺,毛髮乾細發黃。全身皮包骨頭,骨骼突出處十分明顯。早期小兒精神焦慮而機靈,注意周圍事物,但不喜活動,食慾大多正常。病情加重則反應遲鈍,精神萎糜,體溫與血壓都偏低,心率減慢,心音稍弱,肝脾一般不腫大。
患兒因吃不飽飢餓而經常哭吵呻吟,常吸吮手指。有時出現飢餓瀉,排出多次少量暗綠色粘液便,偶爾發生頑固性便秘。而更多見的為胃腸消化紊亂或腸道感染引起的遷延性腹瀉,常可由於嘔吐腹瀉而導致脫水酸中毒,加重病情。全身免疫機能低下,很易並發各種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由於全身反應差,臨床上常不出現有關症候,如得感染時不發熱,血白細胞不增等,以致延誤早期診斷,常為致死原因。
貧血不顯著,血紅蛋白和血細胞壓積可輕度下降,血漿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運鐵蛋白、β-脂蛋白和胺基酸量都接近正常。空腹血糖較低,可發生自發性低血糖休克。而游離脂酸、甘油三脂可增高,膽固醇則維持正常。

治療

應採取綜合措施,包括增進營養,細心護理,和防止併發症,但最主要為給以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因長期飢餓,不易耐受食物質與量的變化,故應避免驟然增加或改變食物量和成分,要做到緩慢遞增。一般認為嬰兒時期以牛乳或乳粉(消化功能差者可用脫脂乳粉)加蔗糖和植物油為最好的食品基礎,供給充足的能量和優質蛋白質。不能耐受乳糖者可用豆漿或豆粉代替乳製品。年齡稍大,可根據患兒食慾,消化功能好壞和病情嚴重程度,酌情添加當地習慣用的固體食物,如米糊、爛面,甚至軟飯,以提高能量供應,輔以魚泥、肉末、蛋花、豆泥等易消化食物,補充優質蛋白質。營養不良性消瘦嬰兒如無腹瀉、嘔吐,也無感染,食慾佳,早期即可每天每千克體重給予0.5MJ(120kcal)能量的食物,無不良反應,漸增至0.84MJ(200kcal)。若體重增加良好,臨床恢復滿意,身長和體重已達正常,食物能量供給量可恢復生理需要量。除調整飲食、補充營養外,控制感染,加強護理,治療併發症也很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