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夕(元宵節別稱)

燈夕(元宵節別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燈夕是中國古代對元宵節的一種別稱。舊俗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夜張燈遊樂,故稱其夕為“燈夕”,是一個普天同慶的中國傳統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節
  • 別稱:元宵節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北方
  • 節日起源:祭祀
  • 節日活動:放焰火、觀花燈、賞燈
節日簡介,節日介紹,壘旺火,放焰火,觀花燈,搭牌樓,掛花紙,鬧社火,丟百病,詞語解釋,

節日簡介

古代稱月圓為“”,夜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所以把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又稱“元義”、“上元”、“燈夕”或者“燈期”。元宵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後,皇后呂雉臨朝執政,並封呂氏為王后。呂后死後,諸呂發動叛亂,太尉周勃等帶兵戡平了“諸呂之亂”,並立劉恆為漢文帝。文帝博採群臣建議,廣施仁政,救災濟貧,精心治國,使漢帝國開始強盛起來。因為掃除諸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後每到這一天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因“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便將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每逢這天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彩歡度元宵節。另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宮女元宵深居宮中與世隔絕,因想念父母,欲投井自盡,正遇東方朔。為救元宵,東方朔借賣卦人之口說火神爺將派員火焚帝宮,並向漢武帝獻計道:十五夜晚宮廷內人員一律出外避災,整個京都統統掛上紅燈,裝作熊熊烈火,並製作湯圓敬奉火神爺。元宵女因此得以與父母團聚在一起,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因宮中的元宵女做的湯圓手藝最高,人們為了紀念元宵女將湯圓改為元宵。
元宵節作為中華民族獨具風格的傳統節日,歷代活動時間不同,漢代為正月十五一天,唐代為三天,宋代為五明代從初八延續到十八整整十天,清代改為五天,民國又改為三天,從正月十四開始延續到十六。
晉中各縣元宵節活動的時間也不統一,榆次、太谷等平川各縣是從正月十四開始到十六結束。東山和順、昔陽、左權等縣是從正月十四開始到二十結束。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各有特色。

節日介紹

壘旺火

晉中元宵節的一大特色。昔陽、和順等縣叫棒槌火。其做法是用一個盤熱炕的大土坯,在中間挖一個直徑為半尺左右的圓孔,四角用磚壘一尺高,中間用小一長條磚塊壘成周邊有孔的圓桶狀,底小口大形狀像棒槌,故叫棒槌火。外用泥抹光,用木棍捅出小孔,內裝柴炭,點燃後每孔都有火光。左權等縣叫繡球塔塔火,先用磚壘一個通風平台,上壘特製的鏤空條磚,層層以泥固定,火體為方形,火爐膛內裝乾柴和炭塊,因其遍體都通著,一點燃火勢很旺,每孔均有火光形似繡球,所以稱繡球火。還有一種旺火是直接用炭塊壘的,配備柴草,大小不一,有的壘一人多高,有的壘一兩尺高,還有的壘成獅子、老虎、羅漢等形狀,廟前及商店門前各住戶門口都要壘。有時一個村壘幾十個或上百個,人們圍在爐邊,說笑、聊天、看文娛節目。

放焰火

晉中地區鬧元宵三大特色之一。焰花種類繁多,各有特色。昔陽、和順等縣盛產生鐵,在元宵節期間,用土煉鐵爐將生鐵熔化後放在木板上,用力猛打,空間散出成千上萬的火花,故稱為打鐵火。最有影響的是南莊的架火,用十二張大方桌(閏月年十三張)一張接一張疊壘起來,高約四五丈,用八條大繩斜斜牽拴,層層方桌飾成亭台樓閣,內布各種戲曲人物,採用泥塑和剪紙形式,造型逼真,色彩鮮明,每層外懸三十六顆特製的大爆竹,共四百餘顆。八條大繩全用花炮裝飾,整個造型好像一座十三級的塔,稱為主火。主為周圍另設許多小玩藝,與主火用火藥捻子接連,架火點燃後,飛吃炮轟鳴,雷彈劃破夜空飛向天際,整個架火燦爛輝煌,蔚為壯觀。

觀花燈

元宵節期間,家家戶戶室內擺燈,門上掛燈,大街小巷彩燈輝煌,東山各縣在山上廟前還要點坡燈。燈的種類很多,有龍燈、獅燈,各種花、鳥、魚、蟲、戲曲人物、五穀六畜、蔬菜、瓜果等各種造型,更有花炮製作的焰火燈,點燃後連響帶炸,五彩繽紛。晉中最有名的是太谷燈,民間有“南莊火、太谷燈、徐溝鐵棍愛煞人”的歌謠。太谷燈分紙燈、紗燈、玻璃燈三種,樣式有宮燈、動物生肖燈、走馬燈、牆燈、手提燈等,有的上畫書詩詞、謎語,稱詩燈或謎燈。民國十二年(1923年)電燈公司)成立,城內四街加裝電燈、霓虹燈。鄉間的龍燈、社火也進城助興。

搭牌樓

在晉中各縣普遍流行,但牌樓形式各不相同。東山昔陽、壽陽等縣多用木桿綁紮,牌樓兩旁用木材做成兩個條幅,頂端做一個橫幅牌匾,用色紙裱糊。內裝油燈(現用電燈),整個牌樓用松柏枝裝飾。晉中平川各縣多用木桿或鋼鐵架子,用各種色布裝飾配以燈光,到晚上時牌樓燈火通明一派節日氣氛。

掛花紙

花紙是用麻紙摺疊而成,四張為一副。摺疊麻紙時.以圓形為軸疊成扇形,用紫紅色插邊向周邊輻射。然後將紙邊染成綠色,下面貼上用黃紙剪成的縷穗,上寫吉祥佳句,用繩掛在街頭,各家各戶都掛,走過街頭有濃厚的節日氣氛。隨著時代的發展,舊時的花紙逐步演變為色紙上印字或塑膠布上印字,既耐用又省事,已成為節的重要裝飾品。

鬧社火

是晉中元宵節活動的主要項目。社火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高蹺、旱船、腰鼓、秧歌等普及城鄉各縣。此外榆社的霸王鞭,左權的小花戲,和順的豐臺秧歌,昔陽的拉話,壽陽的愛社,平遙、榆社的鐵棍,太谷的絞活龍,祁縣的撲蝴蝶、鑽錢眼,平遙的方言快板,介休的踩街秧歌,靈石的十八羅漢等都各具地方色彩。

丟百病

正月十六是元宵節的高潮,這一天,昔陽、壽陽、榆社等縣有結伴街游丟百病的習俗。有的男女結伴,有的是同齡結伴,有的夫妻相隨,有的是全家一起出動,走街串巷丟百病。榆社縣在遊行中還要故意丟去少許錢或物,意為丟殘病,保健康。昔陽縣居民在十六的晚上要讓孩子們拿上饅頭或其他食品到街上的棒槌火上烤著吃,稱之為烤虛火,祈盼一年不生病。十七要吃油炸食品,稱之為炸蚰蜒窩,可以消滅各種蟲害。各縣還有一個習俗,在遊行中設有九曲黃河陣的地方都要游一游九曲,當人們游到老桿時,都要摟一摟老桿,有“摟摟老桿能活一千”之說,雖近荒誕,卻反映了人們嚮往健康長壽的願望。游完後還要摘一束柏枝帶回家,寓意吉祥如意。

詞語解釋

歐陽修 《與王懿敏公書》之二:“燈夕卻在李端愨家為會,諸君皆奉思也。”《宋史·呂蒙正傳》:“嘗燈夕設宴,蒙正侍。”《金瓶梅詞話》第二四回:“話說一日,天上元宵,人間燈夕,西門慶在廳上張掛花燈,鋪陳綺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