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病五十九穴

熱病五十九穴,穴位名。又名熱俞五十九俞。指治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俞59穴
  • 外文名:無
  • 別名:熱病59穴、五十九刺
熱病五十九穴,《類經·素問·水熱穴論》,糾錯集成,《素問·水熱穴論篇》熱俞59穴表,

熱病五十九穴

穴位名。又名熱俞五十九俞。指治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
熱病五十九穴

《類經·素問·水熱穴論》

“頭上五行(中行為督脈,傍四行為足太陽經),行五者,(中行為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五穴;次兩傍二行各五穴為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又次兩傍二行各五穴為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共二十五穴)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風門),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上巨虛、下巨虛),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王冰注為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大杼、膺俞(中府)、缺盆、背俞(風門?);氣街(氣沖)、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雲門、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五十八穴。

糾錯集成

《醫學百科》:
按文中“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說明髓空當有二穴,而王注髓空為腰俞,便少一穴。今據《素問·骨空論》:“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之文。擬補風府一穴,以合五十九俞之數。熱病五十九俞與五十九刺所含穴位不完全相同,但都是治療熱病的要穴。臨床可相互為用。參見五十九刺條。
《“熱俞五十九穴”解讀》:
背俞:即足太陽膀胱經之肺俞。楊上善曰:“背俞、肺俞。”高世栻曰:“背中第一俞兩旁肺俞穴也。”在第二椎下,兩旁各1.5寸。而張景岳認為:“背俞,風門也,一名熱俞。”
髓空,即足少陽膽經之懸鐘,又名絕骨,為八會穴之髓會,位於足外踝上3寸,當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腱之間凹陷處取之。張景岳認為:“雲門,髃骨連手,委中,髓空連足,故此八穴可寫四肢之熱。”左右共八穴,刺之有“寫四支之熱”之功效

《素問·水熱穴論篇》熱俞59穴表

個數
穴位
正名
深淺(分)
留時(呼)
灸(壯)
作用
1
上星
上星穴
3
6
5
督脈氣所發
越諸陽之熱逆
1
鹵會
鹵會穴
4
6
5
1
前頂
前頂穴
4
6
5
1
百會
百會穴
3
6
5
1
後頂
後頂穴
4
6
5
2
五處
五處穴
3
7
3
並足太陽脈氣所發
2
承光
承光穴
3
6
不可
2
通天
通天穴
3
7
3
2
絡卻
絡卻穴
3
5
3
2
玉枕
玉枕穴
2
3
3
2
頭臨泣
頭臨泣穴
3
6
5
並足少陽、陽維二脈之會
2
目窗
目窗穴
3
6
5
2
正營
正營穴
3
6
5
2
承靈
承靈穴
3
6
5
2
腦空
腦空穴
4
7
5
2
大抒
大抒穴
3
7
5或7
督脈別絡、足太陽、手太陽三脈氣之會
瀉胸中之熱
2
膺俞
中府穴
3
5
5
手足太陰脈之會
2
缺盆
缺盆穴
2
7
3
手陽明脈氣所發
2
背俞
肺俞穴
5
7
5
督脈、足太陽之會
2
氣街
氣沖穴
3
7
5
足陽明脈氣所發
瀉胃中之熱
2
三里
足三里穴
1
7
3
足陽明脈氣所入
2
巨虛上廉
上巨虛穴
8
6
3
足陽明與大腸合
2
巨虛下廉
下巨虛穴
8
6
3
足陽明與小腸合
2
雲門
雲門穴
7
6
5
手太陽脈氣所發
瀉四肢之熱
2
髃骨
肩髃穴
6
6
3
手陽明、蹺脈之會
2
委中
委中穴
5
7
3
足太陽脈氣所入
1
髓空
懸鐘穴
5
7
3
八會穴之髓會
2
肺俞穴旁
魄戶穴
5
6
5
並足太陽脈氣所發
瀉五臟之熱
2
心俞穴旁
神堂穴
3
6
5
2
肝俞穴旁
魂門穴
5
6
3
2
脾腧穴旁
意舍穴
5
6
3
2
腎腧穴旁
志室穴
5
6
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