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暴走

“熱暴走”是指在高溫環境下行走的運動。“熱暴走”不僅能讓人的耐熱能力提高,還能改善人體的體溫調節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暴走
  • 群體:公司白領,年齡多在30歲左右
  • 運動原理:帶出更多水分,降低人體的體溫
  • 體溫調節:人體的調節功能是個自動控制系統
群體,形式,運動原理,益處,注意事項,

群體

參加“熱暴走”的人員大部分是公司白領,年齡多在30歲左右。

形式

在35℃——40℃左右的高溫下,“暴走族”們每天上下班或午休時走上1——3小時,甚至周末也要走上幾個小時。北京的“熱暴走”擬定的是10-15公里的路線,暴走3個小時;上海“熱暴走”的步速一般是每小時10公里。

運動原理

熱環境中,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機體主要是依靠汗液蒸發的方式來散熱。而人在運動時,所需要的氧氣與血供增加,心肌收縮會加強,心排血量也會增高。這樣,血流加快,血管擴張,帶出了更多的水分,降低了人體的體溫。
人體是恆溫的,視前區-下丘腦前部的中樞性熱敏神經元起著調定點作用,正常一般為37℃,在這個溫度下,能夠讓機體新陳代謝複雜的化學反應固定在最佳狀態。因此,暴走後大汗淋漓,將體內環境的溫度穩定在37℃,人自然會感到很舒服。

益處

鍛鍊機體調溫能力
體溫調節是人體的一種調節功能,這是個自動控制系統。每個人的“體溫調解能力”是不同的,而運動可以增強這種能力。
這是因為,運動時肌肉的物質代謝急劇增強,產熱量大增,雖然經過神經系統的調節加強了散熱過程,但仍然落後於產熱過程,因此體溫升高。一般情況下,中距離賽跑後腋下溫度可升到37.5℃,長跑後上升到38.5℃,激烈運動時肌肉溫度甚至可達41℃。運動中體溫升高的同時,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散熱過程也加強了。這時血流加快,皮膚血管舒張,分配到皮膚的血量增加,並大量泌汗,直至運動停止後仍繼續一定時間。因此,經常在高溫環境條件下運動,能改善人的體溫調節能力。
提高耐病能力
如果人的體溫調節能力強,機體就能主動適應環境,即使環境溫度突然發生變化,也能很快進行調整。如此一來,就能有效地保持內環境溫度上的恆定,就能有效起到防病作用。此外,暴走的運動和一些有氧運動一樣,極大地提高了機體的心肺功能,提高了免疫力等,這樣也起到防病作用。
大腦會分泌“快樂激素”
“熱暴走”時感受到的快樂也有助身體散熱。有研究發現,神經遞質在體溫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在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出“快樂激素”多巴胺,而多巴胺有讓外周血管舒張等效應。血管舒張了,血流加快了,散熱速度相應也就加快了。

注意事項

遵循漸進
雖然暴走的運動技巧性低,但也要遵循漸進的原則。“熱暴走”最好是漸進佳境,先以慢熱型、強度相對不大的項目來達到發汗目的為佳。比如,每天可以抽出1小時進行室外活動,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項目,每次鍛鍊都要達到發汗的程度,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從春天開始,堅持到夏天,方能適應“熱暴走”。
量力而行 患病者慎走
耐熱訓練不能簡單理解為在高溫下運動。真正的耐熱訓練應該是通過運動,加強人體的心肺功能,從而提高身體對環境溫度的適應能力,因此最好能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適時控制運動負荷。
此外,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最好不要“熱暴走”,因為此時主要散熱形式是出汗,心肺工作量加大,心肌耗氧量也會增加,相應的心肌供血也會增加。
老人和兒童不宜
老人及12歲以下兒童也不宜練習高溫運動,因為孩子溫調功能較差,不能很好地維持正常的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以致排汗不暢,散熱較慢;而老人的耐熱能力亦較成人低,這兩類人在高熱環境下容易中暑。
及時補水
做完“熱暴走”後補水一定要做到位。因為這時身體各個器官需要的供血量增加,心臟負擔也很重,可能造成胃等器官血液供給跟不上。如果這時大量飲水,無疑會增加胃的負擔。正確的做法是在運動開始前喝一大杯水,在運動的過程中也應該及時補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