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朱自清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煤》是現代詩人朱自清於1920年1月9日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分三節,詩的第一節寫煤在黑暗的地下睡著,看到它的人都討厭和怕它的醃臢,不願靠近它;第二節寫煤在火團中燃燒,黑裸的身材發射出赤和熱,使世界美麗而光明;第三節寫人們改變了認識,以歌聲讚美煤,並隨同它的節拍跳舞。此詩托物寄興,體現了含蓄、樸素的寫實風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煤
  • 作品體裁:現代詩
  • 作者:朱自清
  • 作品出處:《雪朝
  • 創作時間:1920年1月9日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你在地下睡著,
好腌臢,黑暗!
看著的人
怎樣地憎你,怕你!
他們說://
“誰也不要靠近他呵!……”
一會你在火園中跳舞起來,
黑裸裸的身體裡,
一陣陣透出赤和熱
啊!全是赤和熱了,
美麗而光明!//
他們忘記剛才的事,
都大張著笑口,
唱讚美你的歌;
又顛簸身子,
湊合你跳舞的節。
1920年1月9日,北京。
(註:符號“//”代表詩歌分節。)

創作背景

中國現代新詩是晚清以來詩歌變革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胡適等人在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高舉起詩歌革命的旗幟,他們以啟蒙主義和民主科學意識代替舊詩中貫串著的封建愚昧觀念和無病呻吟情調,以新鮮活潑的白話代替舊詩所用的文言套語,以自由抒寫的詩體代替舊詩格律。同時,中國新詩的出現又是以詩歌大眾化、民族化為主流向前發展的。把勞動人民內心生活視作詩的創作源泉,從思想感情到審美趣味一律服從大眾化原則。故而中國新詩的登場是劉大白的《賣布謠》、沈尹默的《三弦》等以勞動人民生活入詩的詩作。
這首《煤》就是詩人受到新詩創作影響之後創作的,作於1920年1月9日,亦是作者對創造光明未來的人們的讚歌。

文學賞析

《煤》是一首詠物抒情詩,富有深刻的哲理。在寫法上,詩人採取先抑後揚,前後對照的方法,詩一開始寫道:你在地下睡著,\好腌臢,黑暗!\看著的人\怎樣地憎你,怕你!\他們說:\“誰也不要靠近他呵!……”這是一般人對煤的看法,一種表面性的看法,因為他只看到了煤的“腌臢,黑暗”,而沒能從內里去認識煤。這同時為讀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合理之處,都有它自身的優點,但也有它自身的弱點,而“我們”總是從自己的體會,以自己的眼睛所見出發,去看待一件事物,看到好的一面說它好,看到不好的一面就說它不好。
朱自清先生看待煤,也是“換一種跟光”去看的,他並沒把注意力放在煤的“腌臢,黑暗”上,而是借“煤”這一特殊的物象來表達對“光明”的嘔歌。這是詠物哲理詩的一般作法,選擇物象作為抒寫的“客觀對應物”,借這一物象的特質,抒寫與此關聯很緊的哲理。
關鍵是選擇好這個“客觀對應物”,在這裡朱自清就做得很好,他選擇煤,是因為煤具有幾個對比鮮明的特點:睡在地下→被掘到地上,腌臢→純潔,黑暗→光明,冰涼→赤熱。這一組鮮明的對比,是“煤”本身即具有的,是存在於一體的兩個不同的側面。詩人先貶後揚,顯得很有力。最後一個詩節是種照應,旨在加強詩的力度和感染度。
從平凡的煤身上,詩人看到了大眾的力量。發光的煤,光明的路燈,向陽的小草,都被詩人賦以象徵內涵,富有藝術的暗示性,充滿著動感與生命的力度。讀者從《煤》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的祖國和新的自我的影象,只有樸素而鄭重的創作態度才能寫出《煤》這樣深摯的讚歌。

名家點評

原中國詩經學會會長夏傳才《朱自清名作欣賞》:“在朱自清思想和創作發展的歷程中,這是一篇重要的作品。經過對人生、社會、道路的探宗、思考,他有了新的發現:那被深壓著地下底層的煤,擁有巨大的能量。”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旦初《大學語文讀寫》:“在郭沫若寫《爐中煤》的同時,朱自清也寫過一首《煤》的新詩,抒寫詩人追求光明、嚮往美好未來的情思。朱自清所寫的‘煤’也是一個‘黑奴鹵莽’卻有著‘火一樣的心腸’的美好形象,但其意蘊卻與郭詩不同。兩首詩的藝術表現、藝術風格也有著明顯的區別。郭沫若的《爐中煤》是借詠物詩的形式而寫抒情詩,而朱自清的《煤》則是地地道道的詠物詩。郭詩重主觀抒發,物我一體,物即是我,煤的思想情感即我的思想情感;朱詩重客觀描述,物我有別,物中有我,我的主觀感受滲透於對煤的客觀描繪之中。郭詩直抒胸臆,體現了奔放、熱烈的浪漫風格;朱詩托物寄興,體現了含蓄、樸素的寫實風格。”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秀楓《朱自清散文精選》:“1924年,詩和散文合集《蹤跡》出版。他的詩,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羊群》、《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復威《湖上:朱自清詩歌賞析》:“毫無疑問,這又是一首光明頌。詩人讚美“腌臢、黑暗”地沉睡於地下的煤卻能給予別人美麗和光明。”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