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色吸蜜鸚鵡

煙色吸蜜鸚鵡

煙色吸蜜鸚鵡(學名:Pseudeos fuscata)羽色鮮艷,鳥體主要是深褐色,頭部、胸前的顏色有紅色、桔色、黃色3種不同的顏色。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分布於印尼和紐幾內亞。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煙色吸蜜鸚鵡,體長24-26厘米,體重117-192克。成鳥一般外觀是橄欖褐色的羽毛,頭部、胸前的顏色有紅色、桔色、黃色3種不同的顏色,通常顏色是因年齡、性別、產地而不同,上體是暗黃色,頸部前圍一條橙黃色或紅色領。通常情況下,胸腹部間由一些棕色橫條紋,腹部以下是黃色或橙紅色;下背部和臀部,顯示奶油色;底部是暗棕色,黃色或橙紅色;翼下黃色或橙色。尾巴是黃橄欖色。頸的項鍊。鳥喙是深橙色。尾巴短圓是單調的橄欖黃色。下頜骨橙色,臉頰有裸露的皮膚,虹膜為紅色,腿灰色。
雌雄無明顯的外表差異,但是有個可以稍微用肉眼判別的方法:雄鳥的尾部上緣是呈紅棕色,而雌鳥是呈深藍色。
幼鳥其下體比成鳥有更多的黃色或橙色標記,它們的下背部和臀部是暗黃色或奶油,嘴是黑褐色,基部有一點點暗黃色。虹膜是黃灰色。臀部有更均勻的暗紫藍色。

棲息環境

煙色吸蜜鸚鵡在當地是常見和相當普遍的物種,棲息於原始森林,樹木繁茂的再生林地區,尤其是那些大型成熟的樹木林區。在樹木在開花期間,進入公園和城市園林。有時,也出現在樹木繁茂的熱帶稀樹草原或柚木和椰子樹種植園。通常居住在丘陵地區或陡峭的山坡中部。主要棲息在低地與海拔1500米山丘陵地,有時也出現在海拔2400米的地區。在一些丘陵地區,是季節性的移民。

生活習性

煙色吸蜜鸚鵡群居性很強,常常大群的聚集,從20到100隻左右,甚至有時更多。且發出非常嘈雜吵鬧的鳴叫聲,到了晚上,會形成大群公同棲息。通常在高地休息,每天都按照相同的路徑,有時會飛行很長的距離。生存主要依賴於豐富的食物,花木的花蜜及花朵是它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覓食時非常吵雜且有侵略性;飛行的高度非常高,且在飛行時會發出很吵雜尖銳的叫聲,所以很引人注意,喜愛在枝頭間活躍地爬來爬去。
在高海拔地區,在遠高於冠層的頂部飛行。主食為花蜜、昆蟲與水果。

分布範圍

廣布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整個紐幾內亞,除了最高的地區,亞潘島和蘇拉威西島也有分布。
煙色吸蜜鸚鵡分布圖煙色吸蜜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煙色吸蜜鸚鵡卵生。一次產2顆卵,孵化期約需25天,約8至10星期後羽毛長成。繁殖地區因地而異:在東部是從11月至4,而在印尼的伊里安查亞高原是7月。它們喜歡在山區的大樹下築巢,選擇離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樹洞,鳥巢可以連續重複使用多年。雌雄雙方合作參與營巢的工作,進一步擴大入口或洞巢。即使此巢已經使用了幾年,總是要進行小規模的改造。雖然這個物種是相當普遍,但對它們的繁殖性質了解不多。
築巢產卵季節根據不同的區域有很大的不同,在東部山區從11月至4月,而在印尼伊里安查亞是7月。喜歡在山區高大的樹木上築窩,選擇距地面有相當的高度,以防止潛在的掠食者。巢可以連續多年被使用,並不斷的擴大洞口和巢深,每年總要進行一些小的變化。
人工飼養的雌鳥每次產2枚卵,約24天孵化。在紐幾內亞的煙色吸蜜鸚鵡,生殖周期很長,大約70天。

種群現狀

不屬於全球受威脅的物種。據報導,該品種是常見的和高度群居,往往能看到更超過一千隻的在群。在南紐幾內亞東部的一些地區,其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30隻。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煙色吸蜜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