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法

煎煮法

煎煮法是將藥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該法是最早使用的一種簡易浸出方法,至今仍是製備浸出製劑最常用的方法。由於浸出溶煤通常用水,故有時也稱為“水煮法”或“水提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煎煮法
  • 外文名:Decocting method
  • 別稱:“水煮法”或“水提法
  • 類別:中醫藥
  • 概念:將藥材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
  • 適用:用於有效成分溶於水且穩定的藥材
過程,特點,特別送服方法:,酒送服,米湯送服,薑湯送服,淡鹽水送服,蜂蜜水送服,紅棗湯送服,特殊方法,中藥煎煮流程,清洗,器具,浸泡,用水,方法,

過程

一般過程為:取規定藥物,切碎或粉碎成粗粉,置適宜煎器中,加水浸沒藥材,浸泡適宜時間後,加熱至煮沸,保持微沸一定時間,分離煎出液,藥渣依法煎出數次(一般為2-3次),至煎液味淡為止,合併各次煎出液,濃縮至規定濃度。
常用的水是經純化或軟化的飲用水,若煎出液徑直供注射使用,應選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
煎煮法適用於有效成分能溶於水,且對濕、熱均穩定的藥材。它除了用於製備湯劑外,同時也是製備部分散劑、丸劑、片劑、顆粒劑及注射劑或提取某些有效成分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用水煎煮時,浸出的成分比較複雜,除有效成分外,部分脂溶性物質及其他雜質也有較多浸出,不利於精製;此外含澱粉、粘液質、糖等成分較多的藥材,加水煎煮後,其浸出也比較粘稠,過濾較困難。

特點

適用於有效成分能溶於水、對濕和熱較穩定的藥材。該法浸提成分範圍廣,但往往雜質較多,給精製帶
來不利,且煎出液易霉敗變質。因其符合中醫傳統用藥習慣,溶劑易得價廉,至今仍為最廣泛適用的基本浸提方法。
①指將藥物或食物適當粉碎或切片,加水煎煮,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其方法分直火提取和蒸氣提取。②煎煮法是我國最早使用的傳統的煎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分陶器、砂罐或銅製、搪瓷器皿,不宜用鐵鍋,以免藥液變色。直火加熱時最好時常攪拌,以免局部藥材受熱太高,容易焦湖。有蒸汽加熱設備的藥廠,多採用大反應鍋、大銅鍋、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人蒸汽加熱。還可將數個煎煮器通過管道互相連線,進行連續煎浸。將處理過的藥材加適量水加熱煮沸2-3次,使其有效成分煎出的方法。
煎煮法特點是:①可進行常壓常溫提取,也可以加壓高溫提取,或減壓低溫提取。
②採用氣壓自動排渣,操作方便,安全可靠。③提取時間短,生產效率高。④設有集
中控制台,控制各項操作,大大減輕勞動強度,利於組織流水線生產。煎煮處方說明
下面對各種煎煮方法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先煎
要求先煎的目的是為了延長藥物的煎煮時間。一般來說,需先煎的飲片,煮沸後再以文火煎煮十至二十分鐘,再與用水浸泡過的其他藥物合併煎煮。比如,生川烏生草烏制附子皆是先煎一至兩小時,以便降低這些藥物的毒性達到極小的程度。另外,礦物、動物骨甲、金石、介殼類的中藥片均是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容易在短時間內煎出,所以,應打碎先煎半小時左右,才與其他藥物同煎。比如,生蛤殼生龍骨、生紫石英、生寒水石、生石決明、生瓦楞子磁石鱉甲龜甲鹿角霜、生磁石、生牡蠣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銅等。
二、包煎
包煎即把飲片裝在紗布袋中,紮緊袋口後,再與群藥共同煎煮。比如,旋覆花、枇杷葉蛤粉蒲黃海金沙六一散等。
三、另煎
需要另煎的多是一些比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羚羊角片等。這些藥通常是先煎好,等待餘下藥也煎好之後,再兌入剛才先煎好的藥汁一起服用。
四、後煎
一些含有芳香氣味,久煎易失效的藥物必須後煎,比如薄荷、木通、藿香、砂仁、鉤藤等。另外,有一些藥,為了留取峻效,亦多後下,比如,大黃。
五、兌服
液體中藥如放置於其他藥中煎煮,往往會影響其成分,因此,往往待其他藥物煎煮去渣取汁後,再行兌入而服用,比如,黃酒、竹瀝水、新鮮藕汁、薑汁、梨汁、蜂蜜等。

特別送服方法:

在藥飲的選擇上,一般是用白開水送下。如果病人不能服藥,一旦服用致嘔吐者,可以在藥中加入少現生薑汁,或在藥液中加白糖或矯味劑;或者用鮮生薑擦舌後,嚼少許陳皮,然後再服藥;或者等藥物冷卻後再服用,用少量頻飲的方法。送服消瘀活血劑,為增強藥效宜以黃酒為飲。
如果病人昏迷,吞咽困難,可以用鼻飼的方法。另外,在內服中成藥時還有一些特殊的送服方法。

酒送服

凡治療氣血虛弱、體質虛寒、氣滯血瘀、風濕痹證、中風手足不遂、步履艱難等疾病的中成藥,用酒送服,療效更佳。

米湯送服

補氣、健脾、養腸、利膽、止渴、利小便的中成藥,都可用米湯送服。含貝殼等礦物質類的藥物難消化,最好選用稀飯送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薑湯送服

即用生薑煎湯送服藥物。凡治療風寒表證、肺寒脾胃虛寒、嚦逆等病證皆可用薑湯送服。

淡鹽水送服

凡治療腎虛腎虧、下焦疾病的成藥,以淡鹽水送服為佳。

蜂蜜水送服

蜂蜜水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等功效,服用百合固金丸麻仁丸潤腸丸養陰清肺丸清肺抑火丸等可用蜂蜜水送服,但糖尿病患者不要用蜂蜜水送服。

紅棗湯送服

紅棗湯有補中益氣、緩和藥性等功效。一般用紅棗五至十顆,用水煎成湯而送服,如送服歸脾丸。

特殊方法

如服用酸性藥物對牙齒有腐蝕性,可用吸管吸藥液,以避免藥物和牙齒接觸,又不會影響藥效。比如,服用油劑藥液時,可以先在杯中倒入少許冷開水,然後再倒入油劑,這樣可以避免油劑粘附杯壁。如果藥量過少,不足一毫升,可以用滴管來滴藥,通常一毫升約十五滴。
六、煎湯代水
一些質地疏鬆、用量較大或泥土類不易濾淨藥渣的藥物,可先煎十五至二十五分鐘,去渣取汁,再與其他藥物同煎,比如,葫蘆殼。
七、沖服
還有一些藥因貴重、數量少而且揮發性強,根本用不著水煎,只需加熱溶化或磨汁兌進藥液沖服即可,比如,鹿角膠龜板膠、珍珠、羚羊角、三七粉等。
八、烊化
是指對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的藥物隔物加溫融化,叫烊化。
適用於膠類或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以免與他藥同煎而粘附他藥或粘鍋煮焦。此類藥物可置於煎好去渣的藥液中微煮,同時不斷攪拌,待烊化後服用。也可以加適量酒、水、隔水蒸溶,再加入其他藥液沖服。比如,阿膠、雞血藤、飴糖等。
當然,根據不同的藥物性質,還有不同的煎藥方式,如有些只需浸泡即可。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藥物,如肉桂末,最好是將其製作成片,放入有蓋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後服用。如訶子、延胡索、草果、瓜蔞仁等藥物,煎前應搗碎。

中藥煎煮流程

中藥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份發生化學反應,導熱均勻,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水分蒸發小,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鍋孔隙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鹼的性能,可以避免與中藥成份發生反應,大量製備時多選用。銅、鐵質煎器雖傳熱快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中多種成份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質量,不能使用用銅、鐵、鋁鍋、錫等器具,鋁鍋雖傳熱快、化學性質較穩定,但鋁鍋不耐強酸強鹼,對酸鹼性不很強的藥可以選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藥用具。

浸泡

中藥飲片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損、破壞過多。
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常溫水--室溫水浸泡60分鐘,輕壓藥材時水高出藥平面約2厘米。以藥材浸透為原則。一般藥物可浸泡20-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可浸泡1小時。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冬季可以長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藥絕對不能用沸水浸泡。

用水

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淨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量:根據飲片質地、吸水性能、煎煮時間長短、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計算加水量。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的總和。
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5-20分鐘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份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面淹沒藥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
很多中藥說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實這是籠統的說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藥物有多少之別,藥材質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簡單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論。

方法

5.1煎煮中藥應注意火候與煎煮時間。
火候指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大火、急火稱武火,小火、慢火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熬乾,減慢水份蒸發,有利於有效成份的溶出。至於火候和時間的控制,則主要取決於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煮過程中,儘量少開鍋蓋,以免藥味揮發。
5.2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藥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藥在煎煮兩次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藥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藥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一劑藥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藥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鐘,二煎10~20分鐘。用於治療感冒的解表中藥或清熱藥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l0~20分鐘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藥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鐘,二煎為20~30分鐘,三煎為l0~20分鐘。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藥及補益藥,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物煮乾煮焦了,則此藥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藥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藥渣再吸附。如藥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後,要將藥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藥渣內剩餘藥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藥渣內的藥液可增加藥液成份的l5%~25%。
中藥煎後所取得的藥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劑300毫升日服2次,學齡期兒童200毫升日服2次,嬰幼兒100毫升日服2次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