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白朮

焦白朮

焦白朮為藥材白朮炮製加工後的飲片,白朮炒用時,微炒稱為炒白朮,炒至黑褐色,稱為焦白朮。 白朮炮製不同功效也不同,炒白朮補氣健脾作用強,焦白朮則偏於健脾止瀉;焦白朮補氣健脾、防止諸藥苦寒胃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焦白朮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菊科(Compositae)
  • :焦白朮屬
  • :焦白朮
焦白朮,藥材白朮,藥物鑑別,藥方選錄,小貼士,

焦白朮

焦白朮為白朮的炮製加工品。
【製法】 取白朮片,置熱鍋內,用中火(150~180℃)炒至表面焦褐色,噴水少許,熄滅火星,取出,晾涼,過篩。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厚片。表面焦褐色,斷面焦黃色。質脆。有焦香氣,味微苦。
【性味與歸經】 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健脾止瀉。用於脾虛泄瀉久痢,或婦女的淋帶白濁等症。
【用法與用量】 6~12克。
【貯藏】 置乾燥處,防蛀。

藥材白朮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莖。
白朮藥材(圖2)白朮藥材(圖2)
【採集儲藏】多於農曆十月採收,去淨泥土及地上部分,曬乾或烘乾貯存。用時經水或米泔水浸軟切片。生用或麩炒、土炒用,炒至黑褐色,稱為焦白朮。
【產地溯源】主產於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以浙江於潛產者最佳,稱為“於術”。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套用】
1、用於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症。
2、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而為痰飲水腫等症。
3、用於脾虛氣弱,肌表不固而自汗。
4、用於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之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燥濕利水宜生用,補氣健脾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使用注意】本品燥濕傷陰,故只適用於中焦有濕之症,如數陰虛內熱津液虧耗燥渴者,均不宜服。

藥物鑑別

1、炮製方法
①生白朮:揀淨雜質,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白朮大小適當掌握,泡後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白朮原植物及根莖(圖3)白朮原植物及根莖(圖3)
炒白朮:先將麩皮撒於熱鍋內,候煙冒出時,將白朮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後
③焦白朮: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
④土炒白朮: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2、套用鑑別
①白朮生用取其健脾而不燥,炒用則燥濕力量增加,炒焦則用在脾濕有寒,土炒則補脾止瀉,米泔水制者,可以完全消滅燥氣,適用於脾虛肝臟之體。。
②白朮與蒼朮,古時統稱為“術”,後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均具有健脾與燥濕兩種主要功效。然白朮以健脾益氣為主,宜用於脾虛濕困而偏於虛證者;蒼朮以苦溫燥濕為主,宜用於濕濁內阻而偏於實證者。此外,白朮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蒼朮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濕及明目作用,分別還有其相應的主治病證。

藥方選錄

【方劑名稱】香術丸
【主治】腸風痔漏脫肛瀉血、面色萎黃,積年久不愈。
【組成】白朮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細研銼,炒焦為末),乾地黃半斤(淨洗,用碗盛於甑上蒸爛細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許,相和再搗,眾手為丸,如梧桐子大,焙乾。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飲下,加至二十丸。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小貼士

【去舌苔厚,發白】炒白朮炒蒼朮
【組成】炒白朮20g、炒蒼朮30g。泡水喝,一日多飲。很快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