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易堂

焦易堂

焦易堂(1879—1950),陝西省武功縣人,中華民國時期政治家。早年在北京中國公學政法科學習。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與張仲良等革命人士領導武功縣光復。

辛亥革命後,焦易堂在陝西都督府供職,先後拒絕袁世凱、曹錕等人收買,致力於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戰爭。1916年,焦易堂在上海謁見孫中山後,奉命秘密來往於廣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開展革命鬥爭,極力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1926年,焦易堂任北伐第二軍宣慰使,促使馮玉祥、岳維峻等出師回響,使北伐取得重大勝利。1928年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兼法制委員會委員長,1930年兼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並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33年與戴季陶、于右任、張繼等國民黨元老,力主發展大西北教育事業,振興農業,以濟民生,創辦西北農林專科學校。1935年出任國民黨中央最高法院院長,同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在任期間,主張早日結束訓政,實行憲政,還政於民。為此,引起蔣介石的猜忌,於1941年被迫辭去院長職務。1946年,焦易堂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赴台灣,1950年在台灣病逝,終年71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焦易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省武功縣
  • 出生日期:1879年
  • 逝世日期:1950年
投身革命,倡導教育,推崇中醫,

投身革命

焦易堂(1879—1950),陝西省武功縣人,清末秀才,後又入北京中國公學政法科學習。清宣統元年(1909),在陝西自治研究所學習,畢業後加入同盟會。
宣統二年(1910),任武功縣勸學所所長,常往鄉村演說,主張人民自治。
宣統三年(1911),與張仲良等革命人士,領導武功光復。嗣後參加陝西新軍,在張鳳翽大統領行營任參軍,參加抗擊清軍殘餘的戰鬥。
辛亥革命後,焦易堂在陝西都督府供職,任陝西同盟會幹事,後被選為陝西省議會議員和國會議員。先後斷然拒絕袁世凱、曹錕等人高官厚祿的引誘,致力於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戰爭、反曹賄選、策應北京政變、迎孫中山北上,參與北代戰爭。
還將自己的兒子步轅從上海派回陝西,參加靖國軍起義。步轅後在岐山戰鬥中捐軀。
民國5年(1916),焦易堂在上海謁見孫中山後,奉命秘密來往於廣州、上海、天津、北京、西安等地開展鬥爭。
民國8年(1919),在廣州護國會工作,次年任北方軍事特派員,隨後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在河南省曾聚資印發《三民主義》20萬冊,極力宣傳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孫中山對他給予了高度讚揚說:“易堂兄,秦中傑士也,為國奔走有年,於民國創建頗有功焉。其為人也,端直溫厚,不類近世子。”還指出:“經畫西北,具見周詳,毅力熱忱,殊堪嘉尚。”
民國13年(1924)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焦易堂出席,牽線促成胡景翼拜訪孫中山。此後,焦易堂即赴北方,聯絡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等,謀劃推翻曹錕賄選政府的北京政變,把賄選總統曹錕趕下了台,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當年10月19日,焦易堂被孫中山任命為大元帥府軍事委員,專事聯絡北方軍事,後代表國民軍親赴廣州,護送孫中山、宋慶齡自滬乘船到津,轉道北京。
民國14年(1925),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焦易堂參加了守靈、護靈、送靈等殯葬活動。
民國15年(1926),任北伐第二軍宣慰使,促使馮玉祥、岳維峻等出師回響,使北伐取得重大勝利。

倡導教育

民國17年(1928)出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委員兼法制委員會委員長。
民國19年(1930)兼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並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民國22年(1933)與戴季陶、于右任、張繼等國民黨元老,力主發展大西北教育事業,振興農業,以濟民生,創辦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業大學前身)。並先後在本縣河道地區捐薪俸,辦起民生國小和民生中學。主持舉辦了全國首次武術考試和表演。
民國24年(1935)出任國民黨中央最高法院院長,同年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在任期間,清理積案,整理編寫判案,健全終審制度。堅持正義,主張早日結束訓政,實行憲政,還政於民。為此,引起蔣介石的猜忌。
民國27年(1938),於重慶軟禁並要求曲煥章(雲南白藥創始人)交出雲南白藥秘方,未果後逼死曲煥章。
民國30年(1941),被迫辭去院長職務。
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挑起內戰,焦易堂對此非常反感,曾說:“蔣介石違背中山先生遺訓,所作所為,全出一己之私”。
民國35年(1946),焦易堂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民國38年(1949),前往台灣。
1950年10月20日在台北病逝,終年71歲。

推崇中醫

焦易堂酷愛中醫學,極力提倡發揚中華中醫藥,保存國粹。他曾被聘任為中央國醫館館長數十年,提出以現代科學研究中醫藥,力主中西藥結合,擬定中醫藥發展方案。
他主持國醫館不僅逐步建立起各類研究委員會,創辦了中醫藥雜誌,編輯出版了部分中藥教材,而且在各省市和國外華人居住地區建立起國醫館支館。一些省市還辦起西醫學校。
民國19年(1930年)五月,在中醫界反對廢止中醫運動浪潮推動下,譚廷闓、胡漢民、陳立夫、焦易堂等人於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上,提出成立中央國醫館的提案,獲得批准。
民國20年初,中央國醫館成立,由焦易堂擔任館長,同年七月,他主持立法院法制委員會第四十三次會議,通過《中醫條例》,後來由於行政院阻撓,未能及時公布;
民國23年,中醫界在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上請願,要求公布中醫條例,其中焦易堂也發表一篇《告國人書》。
到民國25年一月,《中醫條例》頒布前,中央國醫館便以一個半官、半民、半學術、半行政的結構中發展中醫工作並管理中醫行政權,而焦易堂自始至終均擔任中央國醫館館長, 積極支持中醫界爭取合法權利的抗爭活動。
抗戰期間,他先後在南京設立中醫救護醫院,創立中國製藥廠,開辦中醫醫務人員訓練班,為戰時服務。
從民國7年至民國12年(1918—1923),孫中山先後發給焦易堂的閱件、批覆、委任令現存者23件,信札5封為孫中山親筆所寫。
民國7年(1918),孫中山還為焦易堂的父母撰寫了行事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