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博物院

無錫博物院

無錫博物院成立於2007年10月15日,由原無錫革命陳列館、無錫博物館和無錫科普館“三館合一”組建而成,位於無錫市太湖廣場南側,新館於2008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建築面積71000平方米,建築造型體現了“水光石色”的設計理念,是無錫的標誌性建築。

無錫博物院現有24個常設展覽,反映了無錫地域文化特色,彰顯了無錫城市獨特的個性魅力。同時按照國家數位化博物館的要求,建設全國領先的數位化文物管理展示系統,是一座集教育引導、觀賞娛樂、參與互動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的大型博物院。此外,無錫博物院“一院帶五館”,下轄周懷民藏畫館、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程及美術館、張聞天舊居和無錫碑刻陳列館。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經過幾代文博工作者辛勤勞動,無錫博物院現已擁有館藏文物3萬餘件,尤以明清書畫和地方歷史文物最富特色。

2018年10月,命名為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無錫博物院
  • 類別:綜合性博物館
  • 地點:江蘇無錫鐘書路100號
  • 竣工時間:2008
  •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 館藏精品:倪瓚手跡《苔痕樹影圖》、《朱元璋手諭》、吳王僚劍等
  • 面積:7100多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新院介紹,館藏作品,展覽與藏品,歷史沿革,交通情況,參觀信息,研究員,

新院介紹

無錫博物院遵循“以人為本,觀眾至上”的設計理念,統一布局,形成“文博歷史、科技之光、影視教育、專題特色”四大板塊,24個常設展覽,反映了無錫地域文化特色,彰顯了無錫城市獨特的個性魅力。同時,還按照國家數位化博物館的要求,建設全國領先的數位化文物管理展示系統,是一座集教育引導、觀賞娛樂、參與互動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的大型博物院。
無錫博物院集地方綜合性歷史、藝術、科技展示為一體,通過對有關革命、歷史、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文物或標本的收集、保管、研究、展覽,成為無錫市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獲取歷史知識、提高科學素質、培養愛國情感的“第二課堂”。2013年5月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無錫博物院
4A景區
2011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無錫博物院景區達到國家4A級旅遊景區標準的要求,經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無錫博物院
無錫博物院

館藏作品

無錫博物院現有館藏資源,來自於原本的無錫博物館,共有3萬多件館藏品,其中書畫最有特色,倪瓚手跡《苔痕樹影圖》堪稱“鎮館之寶”。無錫博物院以館際交流為平台,通過徵集、借展、引進臨覽等多種渠道來充實豐富展覽內容,讓市民們欣賞到優質的展覽。

展覽與藏品

吳風錫韻——無錫城市故事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這片瀕臨太湖的土地變得更加活躍。良渚文化高城墩遺址與馬橋文化佘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無錫是以一種宏闊的氣度進入文明時代的。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戶梅里,不僅為社會經濟的開發建立了制度框架,而且開創出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吳文化。秦漢以來,這裡經歷了由粗陋而精雅,從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轉變,並在唐宋時期發展成中國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然而,無錫歷史上最令人矚目的還是明清時期商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近代以來的百年繁華。濱江臨湖、通達四方的區位優勢,披荊斬棘、務實創新的文化基因與人們在社會轉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與開拓匯聚一道,孕育出近代中國最絢麗的工商文化之花,並使無錫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
紫砂藝術展
紫砂陶藝是一門點石成金的藝術。傳說中有異僧呼賣“富貴土”,讓當地人發現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來,他們用粘土來制陶器,到了明代,他們開始有意識地使用生坯強度更高,燒成收縮率更小的紫砂泥來制陶,並獨創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手法來成型制壺,可以說,陶瓷藝術發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現,無論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還是實用性、觀賞性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連帶起茶具的不斷更新,明代飲茶方式有了變化,變煮茶為沏泡茶,正是這種新形式飲茶方式的呼喚導致了紫砂壺的出現和風靡一時,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葉的天然美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可以說,紫砂壺是陶文化、壺文化、茶文化高度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陶器發展史上的總結性產物,紫砂器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制陶業巔峰時代的到來。
元代錢裕墓出土文物展
錢裕(1247-1320),字寬父,江蘇無錫人,系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鏐的後裔。元代時期無錫的豪門富戶,葬於至治元年(1321年)。
其隨葬品包括金器、銀器、玉器、水晶、瑪瑙、琥珀、絲綢服飾、漆器、紙幣、木、核器和銅鏡等共154件,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其中,鎏金花瓣式銀托盞,猶如盛開的牡丹,生機勃勃,是我國出土元代銀器中極富特色的一件。
惠山泥人藝術展
在江南名城無錫,有一朵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藝術奇葩,就是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民族傳統工藝——惠山泥人。有著千年文化傳統的惠山泥人,自誕生之日起,便滲透著江南工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在其發展過程中,除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外,無錫惠山的寺廟、園林、祠堂、街坊和戲文、雕刻、廟會、香會以及惠山浜與之溝通的京杭大運河及無錫古運河兩岸的“米市”,更對惠山泥人的藝術特色產生了特殊而又廣泛的影響,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細、甜而不膩的地方特色。
陶壽伯書畫館
陶壽伯(1902-1997),原名知奮,55歲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萬,別署萬石樓主。15歲即入蘇州漢貞閣碑帖店學徒,學習篆刻、書法、拓碑、刻碑。20世紀20年代滿師後至上海發展,因師兄錢瘦鐵的介紹而得以遍識當時海派諸名家,並由陳巨來引見投拜四明耆宿趙叔孺先生門下學習繪畫。1947年拜張大千先生為師,成為大風堂門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時或用潑墨、潑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獨創。
陶壽伯先生於1950年經港入台,從此定居寶島半世紀。在台期間刀石相伴、筆墨以隨,從未停止過書畫、篆刻的藝術創作,與去台之名宿大家于右任、張大千、溥心畲、黃君璧等筆墨唱酬,時相往還,並多次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香港等地舉行藝術展。受到陶先生的薰陶,陶氏堪稱一門風雅,夫人強淑萍善畫蘭花,子女陶龍若、陶鳳若、陶豹若均能繼家聲,操丹青,是令人稱羨的藝術世家。陶先生雖久居海外,但思鄉之情始終未泯。2010年,其哲嗣陶龍若先生將所藏陶壽伯先生書畫篆刻作品擇60件,慨然贈於無錫博物院,裨使我院書畫收藏,又得煥然增彩,亦使壽伯先生精品,能於故鄉流傳永緒。
周懷民藏畫館
周懷民(1907—1996),原名仁,室名雙柳書屋、水雲閣,無錫錢橋人。曾任京華美專教授、國立北平藝專教授。1949年後,歷任北京畫院一級畫師、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等職,是當代著名國畫家、書畫鑑藏家。2001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單”。周懷民早年家境清寒,19歲時北上謀生,在北平電報局任職。他由衷地喜愛書畫藝術,加入中國畫研究會學畫,師事吳鏡汀。常去故宮博物院臨摹古代名畫,尤喜馬遠、夏圭,因而用筆勁峭斬絕,風骨稜稜。中年以後形成了筆墨厚重、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山水之外,尤擅蘆盪、葡萄,有“周蘆盪 ”、“周葡萄”之美譽。作品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周懷民先生一生節衣縮食,憑藉精到的眼力,購藏了一批古書畫名跡。他數十年積累的古畫,與其說是憑金錢購置,倒不如說是靠鑑別眼力獲得。他抱定人棄我取的念頭,在瓦礫堆中挑選明珠,一件名作得來實在非易,備嘗艱辛,同時卻鍛鍊了自己的鑑定眼力。1984年周懷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當代書畫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無償捐贈給家鄉,為家鄉人民奉獻出一座藝術的寶庫。

歷史沿革

早在1930年6月8日,無錫就創辦了縣立歷史博物館,館址在孔廟大成殿及左右兩廡(地處今學前街大橋中學)。1937年11 月,日本侵略軍占領無錫時,館內所藏展品被洗劫一空。
解放後,隨著經濟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時有發掘。市政府於1955年1月決定在惠山大同殿建立無錫市出土文物陳列館。1958年8月1日,無錫市博物館正式成立,館址仍在大同殿內。1977年,郭沫若為無錫市博物館題寫館名。隨著文博事業的發展,1985年底河埒口新館建成,於1986年3月10日,無錫市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無錫博物館無錫博物館
新建的博物館是一幢頗具特色的富有時代氣息的三層建築,平面呈多角形,正面牆上飾有民族建築形式的圖案,占地面積共4445平方米。內設陳列室、文物庫房、圖書資料庫房、閱覽室、演講廳、外賓接待室等。
無錫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廣泛開展了文物的調查、徵集、發掘工作.到1997年底館藏文物已有2萬餘件。館內有《"錫邑之光"無錫五千年文明史》,以大量的歷史文物資料,展示了無錫從成陸地時起至無錫解放時止,這一漫長歷史進程中的演變情況。這是基本的陳列。此外還有不定期的各種專題展出。該館的中國繪畫藏品,主要以以清兩代中國著名畫家作品為其特色,其藏品數量和質量已躋身於中國八大藏畫博物館之列。
無錫市博物館是一座省內著名的綜合性地方歷史博物館。2001年4月,市博物館榮獲"江蘇省優秀博物館"稱號。

交通情況

市內公交
捷運1號線清明橋站;
公車67路到青年路(鐘書路)公交站;
公車5、23、24、70、113、118、135、358、762路、快5線到南揚新村公交站;
公車27、106路到通揚路(太湖大道)公交站。
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鐘書路100號
無錫博物院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信息
無錫博物院文史展覽、科技館常年免費向公眾開放(臨時展覽除外)。
團體參觀須提前3天預約,參觀當日攜帶單位介紹信,經工作人員核准後進場。如有變更提前電話告知。

研究員

王銘嘉
無錫市人民銀行退休幹部,著名錢幣專家和收藏家。曾組建無錫市錢幣學會,成立錢幣陳列室,組織過多次大型錢幣展覽,為錢幣鑑定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王賡唐
原無錫歷史學會會長,是我市著名的思想史、學術史、東林黨史、地方史研究專家,學術成果豐富,入編《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大辭典》,有關學術論文多次獲江蘇省和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出版的重要專著有《知半齋文集》、《徐壽、徐建寅傳論》、《榮氏家族的經營文化》等多種。
朱文杰
東林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東林書院、東林黨史、宋明學術史方面的研究,多次出席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已出版有關專著數部和發表論文多篇。
呂錫生
無錫教育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歷史文選和史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現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徐霞客研究會理事、太湖史研究所所長,主要著述有《三史齋文集》,並任《徐霞客家傳》、《歷史認識的理論和方法》主編,《中國大運河史》、《中國太湖史》執行編委,已發表論文百餘篇。
沈映冬
台灣無錫籍學者,台北無錫同鄉會監事,曾長期從事孔子《論語》的研究和講學,早年輯有《孔子的生平》一書,海峽兩岸,為促進無錫與台灣之間的文化交流做了不少有意義的工作。
陳文源
江南大學教授,省經濟史學會理事,曾在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和復旦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編或參與編著專著6部,80年後開展無錫榮氏兄弟的專選研究,成果突出。在榮毅仁先生的認可和支持下,正系統整理出版有關榮德生先生和榮氏企業的史料,計畫出版6部史料集,其中《樂農自訂行年記事》已發行,《榮德生文集》已基本完稿,其餘幾部正在選編中。
高燮初
長期從事教育工作,退休以後,創建吳文化公園,現任吳文化公園管委會主任,吳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且受聘為蘇大、華師大、北師大等校兼職教授,省社科院吳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是96年、97年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國功勳名人,亞洲分部副理事長。主要從事吳地文化和吳文化研究,已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出版500餘萬字的《吳文化藝術叢書》等專著,曾多次榮獲省史學會、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浦學坤
無錫市宣傳部副部長、市文聯黨組書記、文聯主席、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除從事文學創作之外,還開展地方文化史研究。曾編著出版多部詩集及文學作品集。
夏剛草
無錫市文管會辦公室研究員,長期從事文物保護,文物政策法令的研究、宣傳和地方歷史、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已發表論文數十篇,曾獲全國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錢劍華
無錫輕工大學設計學院教授,雕塑家書畫家,長期在藝術院校從事教學、創作和研究工作,現任省國風書畫院副院長、宜興陶藝學會顧問、無錫政協書畫社副社長等。已出版著作有《中國書畫概論》、《紫砂茶壺的造型和鑑賞》、《錢劍華花鳥畫集》、《結構與動態》等多部,發表論文數十篇。
穆棣
無錫市書畫院一級美術師,書法家書畫鑑定專家。現任省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無錫市書法家協會副會長等。書法作品曾獲全國銀牛獎競賽一等獎,全國中、青展一等獎等。學術著作已出版《韭花帖系列考》,論文多篇發表於大陸與台灣、香港的有關學術刊物,已產生重大影響。錢鐘書故居又稱"錢繩武堂",位於無錫老城區新街巷30號和32號, 是 錢鐘書少年時讀書、成長之處。
錢鐘書(1910.11-1998.12),字默存,號瑰聚,筆名中書君,是我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壇泰斗。錢鐘書先生是一生從事文學創作及中西文化的研究,其主要著述有《圍城》、《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七綴集》、《管錐篇》《錢鐘書散文集》、《錢鐘書論學文選》等,其中《管錐篇》涉及文學、歷史、哲學、美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廣徵博引,所引中外學者四千餘人,著作愈萬種,煌煌巨作,顯示了錢鐘書的博學多才和獨特的學術研究方法,獲首屆全國圖書一等獎。
錢鐘書故居系錢鐘書祖父錢福炯籌建於1923年,其叔父錢孫卿續建於1926年,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因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叔父錢孫卿及子女長期居住於此,故統稱為錢氏住宅。2001年,無錫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錢氏住宅30號進行維修,並籌建"錢鐘書文學館",2002年,由無錫市文化局負責,博物館具體承擔故居的修復,文學館的籌建任務。根據古建築"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錢氏住宅進行了搶救性維修,修復後的30號內主體建築為平房兩進,每進面闊七間;中有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側廂一間;東有備弄,弄低另有廚房、餐室、柴屋數間,後有花園。並布置了"錢鐘書臥室"和"錢繩武堂",設計了相關的陳列陳設。
通過現代化的設計,展示錢鐘書先生的生平,以"敏而好學 人中之龍"、"辛勤耕耘 文學大師"、"著作等身 學術泰斗"、"飲譽全球 光照後人"、"錢氏家族 英才輩出"五個部分展覽,突出錢鐘書先生一絲不苟,窮極不捨,珍分惜秒的治學態度及取得的巨大成果和溫和謙恭,嚴於律己,淡泊名利的偉大人格,故居於2002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
開放兩年多來,共接待觀眾十二萬餘人次,接待各界領導、學者二百多批次,並與十餘所大、中國小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活動點。200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市委宣傳部命名為"無錫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教育局命名為"假日新視野活動點"。
錢鐘書臥室
錢鐘書大伯錢基成無子,錢鐘書便繼為嗣子。這裡是他和伯母毛夫人的臥室,也是錢鐘書的小書房。在這裡錢鐘書由渾沌未開竅的頑童到奮發上進的青年,在這裡他逐漸感知人生,走向偉大。
錢繩武堂
錢繩武堂系錢鐘書祖父錢福烔置業,1923年建造,錢福烔題名為“繩武堂”,匾為當時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所書。錢福烔集經史語撰聯懸於廳堂之上,勉勵錢氏子孫勤奮讀書,安分守業,和睦相處,繼承家風。錢鐘書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繩武堂敦厚質樸競志奮進的門風,都在他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中國藍印花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絢麗多姿的技法,西周時已有明確的文史記載,《茍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之句,即是有感於藍印花布提煉歸納的哲理明言。民間藍印花布分布遍及祖國大江南北。不同地域的民間藍染工藝代代相傳,綿延不絕,嫻熟的工藝製作技術,豐富多彩的圖案紋樣,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望。蘊涵著深厚的民族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藍印花布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錫歷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耕織發達,素有魚米之鄉,絲織之地之美稱。宋代即成為聞名於世的“布碼頭”,直至上世紀中葉,無錫的大小染坊有30家之多,可以說,無錫是中國藍印花布的產地重鎮,藍印花布是無錫經濟發展的重要實物,是本地區民間藝術的珍貴資料。
而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科技的推擴和普及,藍印花布這一飽含本土文化精粹的民間工藝正逐漸消逝,慢慢濱繹為“活化石”。拯救這些活態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勞動人民創造的珍貴文化財富,發掘和研究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弘揚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精神,是每一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社會有識之士投身於此項事業中去。這方面,陸瑞興先生及他創建的民間藍印花布博物館為我們作出了榜樣。
無錫市民間藍印花布博物館保存和展示的藍印花布實物及製作工藝工具,琳琅滿目,翔實豐富,排列有序,可觀性強,不僅為無錫高度發達的民間織染史提供了最好的佑證,也為廣大民眾包括專家學者提供了學習中國藍印花歷史,熟悉了解民間傳統工藝,研究中化傳統手工藝技術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對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熱愛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
無錫市民間藍印花布博物館將以其獨特的展示形態為打造文化無錫,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民間博物館起到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